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辩论中的破题立论

浅谈辩论中的破题立论

浅谈辩论中的破题立论写在前面:首先我希望各位都能是一个独立的人,有独立的思想,有独立的人格。

不论各位现在认同不认同我的辩论功底,如果不认同,非常好,no problem,如果认同,请不要认准。

我在辩论上算是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吧,但这绝不代表我的见解就是正确的。

今天给大家发这个文章,只是想提供给大家一种思路吧,让大家参考一下。

至于今后,还是希望各位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

在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先要提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才是好的破题立论?什么样的破题立论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这两个问题看似区别不大,其实中间的内涵取向完全不同。

一个好的破题立论可以有很多种,只要你能从这个辩题的各个方面论证这个辩题本身,只要能抓到侧重点,就算是好的破题,这种破题关乎辩题纠结本身,所以称为好的破题。

每个人都想要证明辩题,但同时每个人都知道辩题是不可证明的,所以我们就会找种种的替换标准来试图接近辩题(这点会在后面详细说明),如果你的替换标准够好够科学,能够让评委和观众接受,那你的破题立论就成功了。

但我们需要追求的,绝不仅仅是那种好的破题。

我们所要追求的东西,被称之为辩论的价值,辩题的价值,而并非仅仅辩论赛的价值。

关于这一点,我引用一篇在我看来非常经典的辩论文章,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告诉大家什么是辩论的本质。

下面是引用原文,这篇文章在给各位的辩论资料里都有,如果谁还没有辩论资料可以随时找我或者王鹏飞李鹏翔拷贝。

辩论心得完结篇:辩论的灵魂——价值管理提醒: (�� (�很久前写了辩论心得初级篇和中级篇,初级篇主要是写了一些辩论的入门知识,中级篇主要是围绕着辩论赛的各个环节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比赛技战术,而计划高级篇写一些理念层面的东西,但发现自己的理念好像并不高级。

于是这一部分就叫做完结篇吧。

理念不像之前的内容那么容易成体系,它本身就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我一直想找一个切入点来展开叙述,刚才在另一个帖子讨论有关破题规律的问题,突然想到,其实可以以“价值”来作为这篇完结篇的切入点。

我第一次在辩论中听说价值这个概念还是看93年狮城舌战的时候,当时复旦的论证体系就是“逻辑”“理论”“事实”“价值”四个部分。

后来听郭宇宽学长讲“四招打辩论”中,也是分为“下定义”“讲逻辑”“找论据”和“谈价值”,在现在的主流辩论观念中,价值都是被认可为辩论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价值升华也是一名四辩的必修课程。

而在我看来,价值不应该只是辩论环节中的一个,而是应该统领整个辩论过程的核心,是辩论的灵魂。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待这样一个问题:辩题是可以被论证的吗?我们平时一直会讲要论证辩题,为此,我们要建立逻辑架构,我们要调用各种论据来支持观点,但是,我们有哪次是通过这样的工作就无懈可击的完成了对辩题的论证了呢?其实,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先把辩题进行了某种转化,然后去论证这个新的命题,这个命题通常被我们称作“比较前提”比如我们讨论“大学生谈恋爱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正方最简单的做法是把这个辩题转化为“大学生谈恋爱对学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新命题就是“比较前提”或“比较标准”,当然,这个新命题还可以被无限细化,比如谈恋爱对课业学习,对考试成绩的利弊等等。

对于这些被演化出来的新命题,我们或许是可以去论证的,但为什么论证了这个新命题就等于论证了辩题呢?这里面似乎是不证自明的潜规则。

而辩论经验比较丰富的老辩手想要把这个潜规则给搞明白,于是我们就知道,不仅要给出比较标准,还要论证比较标准的合理性。

但是要论证比较标准的合理性,不是又需要一个新的比较标准吗?最后我们就陷入了论证的困境。

我们不得不去反思一个问题,辩题真的可以被论证吗?如果辩题无法被论证,那么我们辩手到底是来做什么的呢?至少在我看来,辩题是不可被论证的,辩题只能被演绎,演绎什么?演绎价值。

价值揭示着辩手提出论题的动机和目的。

比如提出大学生恋爱弊大于利的观点的动机就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因为恋爱而影响了学业,其背后的价值就是认为在大学期间学习的价值高于在大学期间恋爱的价值。

为什么?在我看来,这就不能论证,而只能演绎,通过辩手的语言表现力来演绎。

那么还要逻辑、事实做什么呢?逻辑、论据,都是演绎价值时必不可少的工具。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们整场比赛,从一开始就是在演绎价值,逻辑也好,论据也好,或是对价值的直接阐述也好,都只是为了增加价值演绎的可信度。

价值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也无法进行客观的比较,只有通过辩手用各种方法进行演绎之后,在听众那里,才会有高下之判。

也正因为此,那些超级辩手,能够基于同样的客观事实,从正反两方都把我们说的心悦诚服。

所以我推荐的辩论方式是,拿到辩题,首先应该思考的是我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观点,我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基于怎样的价值观念,然后再去动用一切你已经知道的辩论方法来使你的价值观念尽可能地被精彩的演绎,从而让听众采信。

在现在通常见到的辩论赛中,下定义是准备比赛的第一步,也是双方产生分歧的开端,双方会就各自对定义不同的解读,把整场比赛导入一场定义的争夺,这一方面当然是因为出辩题的人,对辩题的概念做得不够清晰,给双方辩手留下了可以周旋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在的辩手更愿意用争夺定义这种更简单的方式来处理辩题,而不太情愿去真正从价值层面进行反思和批判,因为这样更困难,也要冒更大的风险。

但是从辩论的发展角度来看,真正受欢迎的辩论赛一定是价值的直面碰撞,就现实来看,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考验辩手的学识,更考验辩手的胆识和气魄,究竟是以胜负为考量依据还是以辩论的精彩为考量依据,这本身,何尝不是一次价值的对撞。

还是套用黄大叔的一句话,敢于做价值反思的队伍或许不够精明,但这样的辩论队,一定很精彩。

这篇文章是我一年之前带队打班级辩论赛的时候看到的,说是醍醐灌顶一点不为过。

可能各位对辩论的经验还没有那么多,纠结过但还没纠结过那么多,所以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不过这篇文章即使到了现在,打辩论一年多以来,见了无数辩手,分析了无数辩题,这篇文章依旧可以说是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我的绝大部分对辩论的认识和了解也全都是建立在这篇文章上,不敢说我一定是对的,也不敢说这篇文章一定是对的,但我敢负责任的说这篇文章对于现在的各位这个阶段绝对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希望各位好好阅读,细读,慢读,边思考边读,以后碰见什么问题解决不了了回头再读。

那么这篇文章我认为已经把最开始提出的两个问题全部解决了。

下面就是不太重要但可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问题:如何实现?那么下面就是我的个人体验,如何一步一步分析辩题,找到辩题的核心价值和核心理念。

以上周大家打的比赛“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为例吧,里面会有大量内容与我在上周四场比赛中一场的点评重复,但仍然希望大家能耐心看完,因为现在告诉大家的不是这个辩题破解之后的结论,而是如何一步一步破解出来的。

第一天:假设各位周日晚拿到辩题,那么就以周一为讨论辩题第一天。

这一天在我看来应该是每位辩手独自思考的过程,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一定不要查资料,资料固然有总结能力,但也会禁锢自己的思维。

所以第一天集合讨论之前各位唯一的任务就是:头脑风暴,发散思维。

那么到了第一次集合讨论的时候,每位辩手要分别谈论自己对这个辩题的看法。

头脑风暴在这里的本意是提出自己看到这个辩题的所有想法,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句话,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条逻辑,可以是一个体系,甚至最简单只是一个模糊的甚至很无稽的印象,都可以。

一定要提出来,因为这些东西在后来的讨论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对辩题的看法又分为两块:第一印象和深入思考。

两块要分开对待。

之所以分开对待,是因为第一印象关系到最终的价值和主线(后文详叙),而深入思考关系到逻辑体系的建立。

那么就以这个辩题而言,我会这样思考:整体看辩题,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弊大于利。

既然分歧是在谁大于谁,那么这是一个比较性辩题。

哦,比较性辩题,记下来这几个字。

分开看辩题这几个字,应该怎样分组。

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弊大于利。

为什么会有两种分组方式?哦,原来不同的分组会导致不同的定义。

那么青春偶像的定义一定会是个纠结点。

青春偶像的定义,记下这几个字。

那么姑且抛开这个纠结不谈,先按第一种分组讨论。

青春什么意思?青春代表着年龄不算太大,所以会有人格发育不完全健全,盲目性,需要逐步学习逐步完善的特点。

这些够了吗?抛开辩题,只看青春二字,青春的本意是什么(所谓第一印象),说起青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哦,是无悔,是放肆,是疯狂,是即使华丽跌倒也要跪着往前走。

人格发育不完全健全,盲目性,需要学习,无悔,记下这几个关键词,其中无悔要重点圈出。

那么偶像。

什么是偶像?按照辩题本身的理解,为什么正反双方会对偶像的诠释完全不同?因为正方总是说学习榜样,比如雷锋,而反方总是说盲目崇拜。

那么由此可知,偶像包含了两块,榜样(正面)和非榜样(负面)。

那么跳出辩题,偶像的第一特征是什么(所谓第一印象),超越正面负面这些差异性的共性有哪些?那么是精神力量,就是所谓的信仰,希望,寄托(关于这点我在那场点评有详细说明,如果没听到或者不太了解的可以QQ直接问我)。

而这些信仰寄托希望是无论正面负面偶像都具备的,说个极端点的例子,谁知道那些练了法轮功自焚的人为信仰而死内心其实非常的满足?谁知道那些恐怖分子以自己为牺牲为圣战而战其实死得其所?从我们的理性而言他们当然很愚蠢很错误,但那只是因为我们不理解他们,其实他们有他们的幸福。

榜样(正面)和非榜样(负面),精神力量,记下这几个关键词,其中精神力量要重点圈出。

那么崇拜。

什么是崇拜?按照辩题本身的理解,正反双方会把崇拜诠释为理性崇拜(正面)和盲目崇拜(负面),这两块大家很好理解就不多说了。

还是跳出辩题,崇拜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跳出差异性的共性在哪里?那么是迷失自我,就是说当你崇拜一个人,内心以她为学习目标而非学习榜样的时候,其实内心深处就种下了自己很难超越偶像的影子。

另一方面,你崇拜一个偶像,你学习他,看中国好声音学习唱歌,看孙杨学习游泳,看朗朗学习钢琴,看丁俊晖学习台球,但是那些真的是你自己吗?即使你学的再好,学有所成,所有人都说你的选择时正确的,可是是否想过,如果当初,没有这个偶像,没有这个崇拜,没有这个选择,你选择另外一条没有外力影响的自己最喜欢的路,焉知不正确?所以迷失自我的意思就是,不论这份学习,这份模仿是对是错,它本身,一定,或者说很大可能性不是最切合你自己的。

理性崇拜(正面),盲目崇拜(反面),迷失自我,记下这几个关键词,其中迷失自我重点圈出。

那么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这说明这是一个比较性辩题。

比较性辩题的通病或者说通解是只能演绎不能证明。

所以没必要不承认利或弊。

而我们要向让观众感觉到利大于弊\弊大于利,个人提供两条路子,一条是利弊转化,如果所有的弊都可以转化为利,那自然利大于弊,另一条是重要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