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责任

☆☆班级学习简报第6 期主编:赵建行2012 年9月20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们的要求也是责任青年学子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要怀爱国之情、树报国之志、践强国之行。

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少年中国说》“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各位老师好!我们的学习已经进入到了九月底,按照上级的进度安排,要完成专家设置的作业。

到目前为止,专家为我们设置了作业,但是我们班提交作业的人数还不多。

希望老师们抽时间完成作业。

从灵魂观念产生到英雄神话传说看先民早期的价值取向►如果从时间的一维性看,我国境内人类历史有如下几个数字需要我们了解:约250万年前安徽繁昌孙村猿人就生存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历史经过了220万年进化,马坝人、丁村人时期标志着我们的祖先由猿人进入到了古人时代,历史又跨过了至少26万多年的进化到了山顶洞人、柳江人时期,我们的祖先进化到了新人时代。

而距今1万年时他们大都会使用新的更为复杂的打砸石器,祖先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开始了氏族社会生活。

我们民族真正有文字以来的历史不过5千年,那已经是华夏的文明时代了。

话说到此,有几个标志性的数字:250万年前、30万年前、3万年前、1万年前和5000年前(另一种说法:直立人即猿人自250—10万年前孙村、元谋、蓝田、北京人,早期智人即古人10—4万年前丁村与马坝人,晚期智人即新人4—1万年前山顶洞、柳江人), 我们祖先在进化过程中时间的阶段性跨度越来越小,但所跨越的台阶高度却越来越大:智慧推进文明,文明加速跨越。

人类凭着智慧把自己的文明进化速度提得越来越快。

这种提速不是成倍,而是成几十倍或几百倍。

这样的发展速度,很容易让人类自己丢失自己,而传统是使人类不会丢失根的重要纽带。

►我们要想了解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与文化,只有两条途径:一是凭借被确证了的考古发掘,二是梳理真假难辨、假中有真的远古传说。

我们从山顶洞人的遗址发现,人死后要被掩埋,葬墓里还有陪葬的生活用品、装饰品,以及生产工具。

而且在尸体的四周撒有“赤铁粉”。

这已经是一套完整的埋葬习俗,或者是埋葬仪式。

那就是说,至少在新石器中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意识到,人死了并不是一切的结束,只是当时活着的人看不到了,但他们在另一个世界还需要生活用品,还需要生产工具,还需要被保护、防止被意外袭击。

这就是最早的活人表达的对生死两个世界的理解,这里的核心观念已经蕴含着对生命有身体与灵魂两部分内容的理解。

而反映母系氏族社会的半坡遗址呈献给我们的就更为具体生动了:活人有自己的生活社区,死去的人也有固定而集中的墓地、墓群,也就是死人自己的社区。

入葬的人在墓穴中姿势相同,头脚的方向与面部的朝向都一致。

►这暗示着一种组织观念与向往意愿。

而且夭折了的孩子,则是埋在活人生活的社区内,并且用来敛尸的陶棺还留有一个小孔,以便幼小灵魂的出入和得到活着的大人们的庇护。

认真的对待死去的人,这就是我们民族“慎终孝思”、“老老,幼幼”的根。

灵魂观念是个体面对死亡,在思索生命的走向与归宿时所产生的想象,它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而必然要产生的一个观念现象,是人类精神的需要,也是人类情感的释放。

这与万物有灵的观念几乎是同时出现的。

但随着氏族社会的发展,家庭与婚姻关系的相对稳定,血缘脉络衍生的清晰,便出现了个体对生命来源的探讨,这样就有了认祖归宗的意识,形成了祖先崇拜观念。

每一个氏族、每一个部落都有自己的祖先,他不仅是本氏族或本部落的生命之源,而且还是永久的保护神。

所以他的后代对他充满了感激、敬畏和崇拜之情,于是族人们便经常的聚集在一个地方,怀着肃穆的心情举行活动,这里有怀念、有感恩、有敬畏、有崇拜(人类学称之为“图腾”——TOTEM现象)。

这个地方就是中国早期社会人类活动的神圣净土——“社”。

人们在这里赞颂祖先,抒发情感,吐露心愿,表达理想,于是留下了大量的英雄神话传说。

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在它的萌芽状态的观念特点与价值取向。

“神话”是近代引入的概念,源于希腊文“MYTHOS”,也就是我们传统的“传说”、“传奇”和“志怪”等。

但一经引进便被学界广泛接受和运用,尤其在文化、文学、历史、哲学、民俗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领域很受欢迎。

神话在人类处于蒙昧的后期与文明的早期为展示人类的理想与愿望、观念与信仰、精神与思想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神话是诗,有激情、有感慨、有神韵、有形象;神话是梦,有想象、有幻想、有理想、有超越。

神话是民族之魂,神话是文化之本。

神话是民族童年的纯朴,神话是童心无猜的浪漫。

这里充满了率真的魅力,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旋律,这里闪烁着生命的活力。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山海经》(18篇:山经5篇,海经13篇)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山海为依托的系统介绍远古神话的书,所以有中华“神怪之渊薮”的美称。

关于本书作者,有的说是大禹与伯益合作,实际不可信,因为此二人在书中也是神。

简言之,它类似《诗经》非一人一时之作.女娲其实是中国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古神女而帝者”《山海经·大荒西经》。

但我们常说“女娲抟黄土作人”《风俗通义》,“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淮南子·览冥篇》。

在战国与秦汉时期女娲的形象仍然是“有神十人,名曰女娲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

那是众神之神。

但到三国时徐整在《三五历纪》中提出盘古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说法。

从此女娲就只有“造人”、“补天”的神功了。

而以父系血缘家长制为宗法的社会当然要把这种开天辟地、化生万物的贪天之功归于盘古这样的大男人身上。

这就像农业耕作本来是妇女们开发的,但一定要归功于黄帝或后稷这样的男性神一样。

强权篡改历史。

《山海经》中还有:后羿射日、夸父追日、鲧禹治水、嫦娥奔月、共工触山、番禹作舟、仓颉造字、吉光为车等等。

从这些神话里面我们感受到的是,这些英雄们之所以被敬仰、被称颂、被崇拜,不是因为他们力大无比、威猛超凡,而是因为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一心造福大众,惠泽世众。

他们没有希腊神话里那些神的浪漫情爱、力量拼夺,但却充满了为社会大众美好生活的奉献精神与高尚情操。

比如说鲧禹治水这个故事。

人类在早期都有与洪水斗争的经历,如《圣经》中诺亚方舟的故事。

鲧在与洪水的斗争中献出了生命,但没能制服了洪水,儿子大禹承父志,十几年如一日,三经家门而不入,忙得“股无胈,胫无毛”。

他吸取父亲的教训,改堵为疏,最终制服了洪水。

他们成为民族的英雄、历史的神圣,是因为他们为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而这个故事同时透出了另一个信息:那就是在很早的时候我们的祖先就有安土重迁、情衷故乡、爱恋家园的情结。

当亚当与夏娃的后代面对洪水时,他们的选择是赶快乘“方舟”离开,找一个更好的地方居住。

而他们所面对的洪水期总共不够一年。

可我们的祖先,是两代人几十年面对洪水,选择的做法是坚持到底,绝不迁徙。

其实后来的寓言《愚公移山》也是反映了这样一种劲头:“故乡是根”的乡土观念。

不仅《山海经》如此,在其他书籍的记载里,绝大部分的神话英雄都是因为他们奉献“惠民”、功著于世而名垂千古。

如有巢氏“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

伏羲氏“田渔取牲,以充庖厨”。

神农氏“农作纺织。

各得其行”。

还有嫘祖养蚕、发明纺织等等。

从这些关于神话英雄的传说中,我们感觉到他们虽然各式各样,男女不同、老少有别,但他们共同具有高尚的品德、过人的本事与坚强的意志。

这些为后来我们民族的人伦价值观奠定了基础。

中国领土岂容他人买卖和践踏站在时光的节点,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回味历史,在写满沧桑与屈辱的历史叶脉中,中华民族用血肉之躯铭刻了不可忘却的纪念!日本历史上就很负有侵略性,早在19世纪60、70年代明治时期就制定了扩张计划.“欲要征服世界就要征服亚洲,欲要征服亚洲就要征服中国,欲要征服中国就要征服满蒙……”。

为此,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

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

次日占领整个沈阳城。

日军继续向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的广大地区进攻,短短4个多月内,128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日本国土3.5倍的中国东北全部沦陷,3000多万父老成了亡国奴。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日军随即在中国领土上制造了伪“满洲国”。

征服满蒙的计划实现。

而当时间来到了1937年,在制造了一连串的军事挑衅与谎言之后,日军在卢沟桥向中国守军发动进攻——“七七事变”爆发了。

其目的就是实现其征服中国的计划。

但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经过14年的艰苦抗战,付出了重大的民族牺牲,终于取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也粉碎了日本领土扩张的计划。

整整80年过去,仇恨不曾生长,记忆同样无法泯灭。

中国人民纪念那段历史,就是要警示和鞭策自己:只有国家强盛,才能彻底避免任人宰割的命运;只有民族团结,才能凝聚成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

纪念战争是为了呼唤和平。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和平需要力量和勇气来捍卫。

并且,只有具备了保卫和平的强大实力和坚定意志,我们才可以把和平的主动权自信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是历史的启示。

80年后的今天,日本扩张野心仍不绝于耳,否认侵略甚至为军国主义复辟的杂音不时传来,这让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全世界珍爱和平的人民深感担忧,值得警觉。

钓鱼岛问题就是日本极右势力和日本政府再次吞并中国领土的一场图谋。

中国政府和人民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抗议,我们捍卫自己领土的决心是不可动摇的。

80年前日本没有得逞的野心,今天同样会以失败而告终。

一、从历史上看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一)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并利用钓鱼岛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简称钓鱼岛)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

早在1403年(明永乐元年)就明确记载。

中国明清两代朝廷先后24次向琉球王国派遣册封使,留下大量《使琉球录》,较为详尽地记载了钓鱼岛地形地貌,并界定了赤尾屿以东是中国与琉球的分界线。

这表明,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而非琉球国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