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二章

史学概论简答题——第二章

第二章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一、为什么说唯物史观阐释中的偏颇主要表现为“见物不见人”的倾向?
答:唯物史观之所以能够指引历史学成为科学,就在于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普遍规律。

人本身,或者说,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
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这就是唯物史观揭示
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正因为如此,恩格斯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
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恩格斯不但把唯物史观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而且还把唯物史观和基于唯物史观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称为“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

认真理解这些界说的含义,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唯物史观的真谛。

可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一些阐释唯物史观的论著往往忽略了这些至关重要的
界说,在阐释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或历史发展的动力时,不知不觉地忽略了动力就来
自人本身——或者说,来自体力和脑力劳动者本身,而着重强调“矛盾就是动力”、或“动力来自于矛盾”;在阐释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时,往往忽略了他就是人本身推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规律,而主要
强调它是由种种“矛盾”推动和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这样一来,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就不知不觉地被忽
略了。

历史发展规律就成了“矛盾”或“社会形态”自身的运动规律,人本身反而
只是那个运动规律的“载体”了。

这样的偏颇理解,无论是用于指导现实的实践,
还是用于知道社会历史科学的研究,都往往导致简单化、机械化和教条主义的不良
后果。

即由于对唯物史观所揭示的历史发展规律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和“自然历史过程”作了片面的理解和阐释,导致了“见物不见人”的偏颇。

二、波普尔否定唯物史观的五条理由能否成立?
答:不能成立。

波普尔的五条理由利用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过的一些令人痛心的错误,利用这些错误举措在人们心灵中留下的伤痛,把马克思主义所说的“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论与宗教神学的天命论和法西斯主义的种族决定论混为一
谈的手法,确有一定的迷惑力。

我们应该承认,在阐释和理解历史发展规律中存在
着缺陷和困惑,由此给反对唯物史观的人趁机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增加了口实,但我们应该明白,唯物史观本身并没有过错,它所揭示的规律是完全能够从大多数
人的物质生产能力和实际生活过程和与之相应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中观察得到
的,没有任何的神秘性,同波普尔说的那种神学命定论和种族决定论更是没有任何
关系。

波普尔力图用他的“五段论”来否定唯物史观肯定的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不能成立的。

他说“人类历史的行程受到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固然没错,可是接着就说“我们不可能用理性的或科学的方法预测我们的科学知识的未来发
展。

??因此我们不可能预见人类历史的进程”,这从逻辑上和历史上都说不通。

要确定能否对科学知识的增长作出预测,首先就需要确定能否对决定科学知识增长的因
素作出科学的判断;如果能对后者作出科学的判断,就没有理由否认对前者作出科
学预测的可能性。

波普尔并没有做这样的逻辑证明,就断言不可能对科学知识增长
作出科学的预测,只能表明他在这里抛弃了他自己一再坚持的科学逻辑的严密性要
求。

因此像波普尔那样断言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已走向崩溃”,显然不是科学的态度。

波普尔把唯物史观主张的科学的因果必然性的决定论同神学命定论、天命论等同起
来,也是毫无根据的。

实际上,一切把人类历史发展演变的最终动因归结为抽象的
人性、理性或绝对精神之类的理论,才最终要走向天命论式的“历史决定论”,而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断然予以摒弃的。

马克思认为,平等的实际发展程度,甚至平等观念本身的产生和发展,都不是什么天命决定的,而是人们改造自然和社会实践活动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决定的。

波普尔把唯物史观主张的科学的决定论等同于命定论、天命论,表明他对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实践唯物论和科学的决定论的无知。

三、马克思.韦伯认为唯物史观颠倒了物质与精神的因果关系的诘难能否成立?
答:不能。

韦伯他把唯物史观所说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存在”这样一些概念曲解为处于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之外的某些外在的经济条件,或自身的实际生活过程开始之前的某些既定的物质条件,诸如世袭财产或原有资本是否雄厚之类的客观条件,而不是人们自己的生活实践过程本身。

这是对唯物史观的曲解。

唯物史观肯定前代人遗存下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每代人的实际生活过程有重大影响,但每代人终究要以自身的实践活动改变那些条件。

韦伯做了这样的曲解以后,就举出“事实”来反驳他自己的曲解,说什么有的人或有的地区世袭财产或原有资本虽然雄厚,却缺少他所说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就很难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反而是那些起初并不富裕却有强烈的依靠个人奋斗发财致富的人们,体现着他所说的典型的资本主义精神,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他就据此认定唯物史观主张“存在决定意识”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韦伯的这种手法,也有不容忽视的迷惑力。

我们在这方面的某些理解和阐释上的缺陷,确实给他留下了一些可以利用来加以曲解的空间。

韦伯利用了我们把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的“存在决定意识”原理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混为一谈,来抨击唯物史观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

攻击唯物史观颠倒了“存在和意识”之间的“因果关系”。

韦伯的这样的逻辑推论只是驳倒了机械唯物论的“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对于马克思的“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则不但没有驳倒,反而提供了支持,因为他证明恰恰是:靠着“世袭财产”生活的“风度翩翩的绅士”;而那些“暴发户”每时每刻都致力于发财致富的实际生活过程,就决定了他们必然具有韦伯说的那种精打细算追求发财致富的“资本主义精神”。

可见,韦伯在这里违心的支持了马克思。

四、怎样理解唯物史观的“现实的人”的三层含义及其与唯心史观和机械唯物主义的“抽象的人”的根本区别?
答:①它首先是指“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人,也就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人;
他们虽然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
但绝不是唯心论者所认为的在历史过程中不发挥任何作用的“消极的、精神空虚
的”群氓,而是“能动的表现自己的”人,每时每刻都在通过平凡的劳动从事着
变革现实的“自主活动”的人
②它是指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中的人,“属于一定的形式的”或“隶属于
阶级”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或费尔巴哈那样的机械唯物论者想象的“抽象的—
孤立的—人的个体”
③它是指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推动着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力量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的人,而不是唯心论者设想的那样具有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

④是以在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活动着发展的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为前提,
还是以想象中的具体永恒不变的人性的抽象的人和他们的意识为前提,就成了唯
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分水岭。

五、怎样从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解释它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含义?
答:①唯物史观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和他们的实践活动,它的归宿点就是揭示现实的人
和他们的实践活动怎样推动他们本身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到“自由人的联合体”的规律,它虽然反对唯心史学以抽象的人性意识、精神等作为观察和解释历史的前提,却不否认人性、意识和精神在历史上的作用。

②唯心史观揭示了人本身或者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本身是推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和与之相应的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最终动力,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因此,恩格斯称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

③该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并不否认唯物史观是关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或一般规律的科学,因为唯物史观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就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