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北京》古币珍藏册设计文案封面:《大城北京》古币珍藏册封底发行:中国文物学会策划:中鼎艺博文化发展(北京)有限公司设计:北京阅微堂设计工作室制作:********************定价:******建议:封面和封底主色调为黄色,以突显北京城历来的皇家风范。
总帔数大概为30帔左右。
1-2P(图案配巨龙图)北京城历来尊称北京从古至今历来的名称:朝代名称夏朝:幽州(幽陵)西周:蓟城春秋战国:燕都秦代至西晋:蓟城西晋:燕郡隋朝:涿郡唐朝:幽州辽国:南京金国:中都宋朝:燕京元朝:大都明代洪武元年:北平明朝永乐:顺天府清朝:京师民国初期:京兆地方民国后期:北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北京3-4P:北京天坛放大图片(暖色调,表现出北京绚丽多彩的历史文化)【序言】千年古城,帝王之都北京是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为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其地处华北平原西北边缘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东距渤海,北有军都山,西有西山,东南是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的、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
境内贯穿五大河,东部的潮白河、北运河和泃河,西部的永定河和拒马河。
北京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是太行山余脉的西山,北部是燕山山脉的军都山,两山在南口关沟相交,形成一个向东南展开的半圆形大山弯,人们称之为“北京弯”,它所围绕的小平原即为北京小平原。
纵观北京地形,依山襟海,形势雄伟。
诚如古人所言:“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俯中原,诚天府之国”。
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850余年的建都史,是全球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以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来说,她的历史可从三千年前周朝初期的燕国、蓟国说起。
公元前十一世纪时,蓟国是统治中国北方西周王朝的一个分封国。
春秋中期,蓟国被西南面的另一个封国燕所吞没,燕国迁都于蓟城。
从这时起,直到公元前226年燕国被强大的秦国所灭,蓟城一直是燕的都城。
据考古学家考证,当年的蓟城就在现北京城区的西南部。
公元938年,蓟城成为辽的陪都。
因为蓟位于它所辖的疆域的南部,所以改称南京,又叫燕京。
一个多世纪以后,另一个少数民族女真人建立的金朝将辽灭亡,并于1153年迁都燕京,改名中都。
1214年,金朝因受到新兴的蒙古族军队的进攻,被迫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第二年蒙古铁骑入占中都。
1267年,蒙古族首领忽必烈下令在中都城的东北郊筑建新城。
四年后这位首领在兴建中的都城内登上皇帝的宝座,1276年新城全部建成,这便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称之为“世界莫能与比”的元大都。
从此,北京取代了长安、洛阳、汴梁等古都的地位,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直至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溃亡,北京作为帝都的历史也到此结束。
当代的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四个直辖市之一,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和国际交往中心,亦是中国最大的陆空交通枢纽和中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北京城积淀了三千余年的历史,荟萃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拥有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它正迈着高昂的步伐,带着现代城市的气息,一步步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5-6P遥看北京起源地北京是中国历史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北京最早的人类活动是在70万年前出现在周口店的北京猿人。
北京猿人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
猿人头像根据史书记载,在三千年前的周代,北京一带原有两个诸侯国—燕国、蓟国,燕侯打败蓟侯,迁都于蓟。
蓟城就是今日北京的前身,其位置约在今广安门以北及白云观一带。
北京城的城址,自蓟城迄今,虽历数千年,但位置一直都在永定河穿越西山,流入北京平原的古渡口处。
这种沟通华北平原和蒙古、东北交通的枢纽位置,便是蓟城崛起的主因。
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蓟城改为广阳郡的治所。
秦始皇以首都咸阳为中心,大修驿道,向北直通蓟城,使蓟城成为中国北方的贸易中心及北疆军事重镇。
贝币贝开始被用作货币大约是殷商到西周间(约公元前21世纪),是人类最早的货币。
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
朋是贝币的主要单位,古云“既见君子,锡我百朋”,所说的朋指的就是贝。
英文翻译7-8P雄关叠翠望居庸蓟城虽然从过去燕国的领地中心转变为秦王朝的北方军事重镇和交通枢纽,但仍是北方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
秦置广阳郡,治所在蓟城。
秦以京师咸阳为中心,修筑的驰道直通蓟城。
蓟城位于华北平原北端通向西北、朔北和东北地区的要冲,也处于居庸、古北、山海三条通道关隘的交汇点,秦驰道的修通与秦长城的修筑,加强了蓟城作为秦朝北郡重镇的地位。
西汉时期,燕地或为国,或为郡,其治所都在蓟城。
汉武帝封其子刘旦为燕王。
刘旦在蓟城建万载宫、光殿。
东汉时期,蓟城属渔阳郡,是为南北咽喉,张堪拜渔阳太守期间,曾打破匈奴入犯万骑。
百姓修建张堪庙,以纪念其功绩。
英文翻译四铢半两四铢半两始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时期所铸。
直径2.5厘米上下,重2.2 ——2.8克,穿孔明显变小,按内郭分有郭半两与无郭半两两种,背平,半两钱虽为小篆,然笔画方折已显汉隶风韵。
英译西汉五铢西汉五铢约于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始铸,俗称“鸡目钱”、“鹅眼钱”,由其形小而得名。
直径1~1.2厘米,重0.6克左右。
“五”字交笔弯曲,“朱”头方折,“金”头呈箭镞状或三角形,“金”与“朱”大体等高。
制作工整,铜质精良,边廓光洁;穿孔上下有横划、半星等纹饰。
东汉五铢公元25年,刘秀称帝复汉,建元光武,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于光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的建议铸五铢钱,史称东汉五铢或建武五铢。
直径2.5厘米,重3—3.4克,边郭较窄,铜色赭红,“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折,中竖两头变细;“金”字四点变长。
英译9-10P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三国时期,蓟城为幽州属地,是曹魏北部地区的军事重镇。
蓟城地区的水利建设在这个时期得到发展。
魏征北将军刘靖在幽州屯据险要,为解决军粮和发展农业生产,修建了车箱渠和戾陵塌,将混水引入高梁河,史称“水溉灌蓟城南北”,“施加于当时,敷被于后世”,是北京历史上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
(配以古代水车图片)西晋时期,蓟城初为燕王封地,后为幽州治所。
当时蓟城地区佛教开始流行,北京现存最早的佛教名刹潭柘寺即始建于晋代,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
初建时叫嘉福寺,后屡经扩建和改名。
因寺后有龙潭,寺内有朽树,所以俗称为潭柘寺。
(配以潭柘寺图片)英译几经风雨度沧桑魏统一中国北方后,燕郡属幽州,州、郡治所均在蓟城。
当时佛教大兴,今海淀区温泉西车儿营村的石佛像,即为太和十三年(489)所雕,通高2.2米,是北京现存最古的石雕佛像。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废燕郡存幽州,大业初年又改幽州为琢郡,均治蓟城。
隋代京杭运河的开通,使得北京的物质与文化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
隋代刻经,始自静琬,后历唐、辽、金、元、明,共刻佛经ll00多种,3500余卷,15000余石,并有碑刻与题记共6800余条。
唐天宝元年(742),幽州改称为范阳郡,仍设治蓟城。
兼领范阳、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蓟城北面另筑雄武城,峙兵积谷。
他于天宝十四年(755)起兵蓟城,后攻占洛阳。
翌年,安禄山自称皇帝,国号大燕,年号圣武,封王置相,以范阳(幽州)为大都。
这是北京称大都之始。
后发生内讧,被其子庆绪所杀;庆绪又为部将史思明所杀。
史思明后来也自称大燕皇帝,并以范阳为燕京,是为北京正式称燕京之始。
唐平定安史之乱后,改范阳郡为幽州。
英译开元通宝(钱币为普通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钱于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开始铸造,其钱文出自书法家欧阳询之手,铸造材料为铜,直径为2.4厘米。
开元通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宝文钱,此后钱币开始以纪年为主,成为信用货币。
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中开元通宝钱几乎都有铸造,是唐代主要行用的货币。
英译开元通宝(背月)开元通宝(正•背月)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钱文为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开中国货币史上钱文以“宝”为名之先声。
开元钱上常有星月等标志,其中以背有月文者最为著名,传为皇后甲痕,实际上是工匠们为区别炉别而加的标记而已。
开元通宝图片11-12P 燕京八景照金都12世纪初,女真族建立金王朝后,立即向辽发起进攻。
宋徽宗决定乘机联金灭辽,从而收复燕云失地,遂与金订立了“海上之盟”。
后金兵攻辽,夺取燕京。
金向宋索取“燕京代租金”一百万贯,米二十万石,方将燕京移交给宋。
宋朝为了收复燕京,被迫答应全部条件。
公元1123年金兵退出燕京时,彻底摧毁了城防要塞工程,席卷了所有财货,驱迫富户三万多北去,仅给宋人留下一座空城。
两年之后,金灭辽,大举南下攻宋。
幽燕地区从此归入金人之手。
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将燕京定为中都。
著名的燕京八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也成就于此时。
从此,北京就成为一代王朝的正式首都,一直沿袭到元、明、清三代。
祥符元宝北宋真宗赵恒,祥符年间(公元1008-1016)铸行,距今约1000年。
“祥符”乃祥瑞的符命,表福,禄,寿之意,富有祥瑞满溢之气,是名副其实的“吉祥符”。
自古以来,“祥符元宝”就是有名的“吉祥钱”。
天圣元宝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铸,对钱,有楷书,篆书二体。
铜钱为小平版式,另有铁钱有小平,折二版式。
熙宁元宝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铸造。
小平钱,篆书,楷书成对,旋读,版别很多,背上有衡字者和隶书者少见。
另有“熙宁通宝”和“熙宁重宝”钱存世。
元丰通宝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铸造的钱币,元丰钱版别比较多,书法水平很高,隶书钱文相传是苏轼的笔迹,通称“东坡元丰。
”“元丰通宝”钱有铜、铁两种,钱分篆、隶、行三体。
13-14P帝都之最—元大都(打底图片为:元大都都城)1206年成吉思汗即位,创建蒙古帝国。
忽必烈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颁诏以燕京为中都,作为陪都。
1267年,在东北郊外以积水潭为中心另建新城,为北京城奠定了基础。
至元八年(1271)十一月,定国号为“大元”。
次年二月,忽必烈采纳霸突鲁、刘秉忠等人之议,改中都为大都,并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上都郭勒)迁都于此。
大都作为元代的政治中心,在这里设置中央官署、还在大都兴建国子监、孔庙,以及妙应寺、白云观等许多庙寺道观。
元大都农业和手工业发达,经济繁荣强盛,黄仲文《大都赋》说:“华区锦市,聚万国之珍异;歌棚舞树,选九州之穠芬”恰是当时大都城繁荣的写照。
正隆元宝正隆元宝为金建国四十二年第一钱,正隆元宝仿北宋大观平钱制作,质地精良,文字俊秀,楷书钱文旋读,边廓整肃,光背无文。
径2.5厘米,重3.4克左右。
15-16P 承天启运,星辰之都(打底配景泰蓝典型瓷器图片)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酌南京城池宫殿规制而营建的,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