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过程义务教育校本课程

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与研究过程义务教育校本课程

义务教育校本课程
概述
2001年开始的课程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构建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具体目标 和任务”的目标之六: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 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变 课程管理)
改变千校一面的现状,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 及学生的适应性。
• 4、我省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校本课程开发 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当时还未见有正式文 献出现。需要前瞻性的研究。
• (一)研究目标 1、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 2、我区中小学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 3、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操作体系; 4、促进研究人员与实验教师专业成长。 • (二)研究内容 1、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的研究; 2、义务教育校本课程样本的研究; 3、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操作指导的研究; 4、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管理机制效应的研究; 5、义务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经验推广的研究
概述
校本课程: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校本课程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方案中的一个 重要组成部分。 指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 其基本定位是非学术性的、兴趣性的、灵活的, 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 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专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概述
“校本课程”——是一个在许多国家都使用的术语。 是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下课程权力的再分配。 它暗示着是一种控制权下移的口号,隐含着“基层”的决策。 还用来传递“它与集权化教育相对立”这样的信息。 “校本”的英文是school-base,大意为“以学校为本”、“以学 校为基础”。 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 基于学校。
• 3.专家引领
• 2002年8月,我区进入了首批省级新课程实验, 我们聘请专家来我区讲学,先后听取了郭晓明教 授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思路与策略》、石 鸥教授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肖川 博士《新课程与学习方式变革》等专家报告。对 教师进行课程理论和开发策略的培训,让教师初 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 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常识、课程探究,为课 程开发提供理论准备,借助专家引领推动校本课 程的开发研究。
• 4.文献研究
• 通过图书馆、网络、报刊杂志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文献查询。 • 主要研究的图书文献有: • (1)《学校本位课程发展》,张智育,台湾师大书苑发行。 • (2)《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开发关系评析》,徐玉珍,首都师范大学。 • (3)《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崔允漷,教育科学出版社。 • (4)《现代课程论》(新版),钟启泉,上海教育出版社。 • (5)《课程资源建设中的几个认识问题》,吴刚平,樊莹。 • (6)《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吴刚平,载《教育研究与实验》。 • (7)《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实践》,门秀萍,开明出版社。 • (8)《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刘旭东、张宁娟、马丽,中国人事
学习与研究崔允漷教授《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 实践》研究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
• 2.通识培训
2001年7月,教育局召集全区的校长会议进行 校本课程通识培训,由教育科研中心彭海鳌副主 任主讲。
讲解新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了解校本课程 开发的基本思路。
并每校发送一批崔允漷教授编撰的《校本课程 开发:理论与实践》及相关书籍,让各校自主学 习与研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二级培训工作。
• 二、具体研究内容
• (一)国内外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与政策的研究
• 1.学习与座谈 2000年底,我们在了解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
要(试行)》的精神和首批国家实验区进行课程实验的 情况时,当时主管教育教学的刘芝萍副局长召集教育 科研中心教研员进行座谈。
了解校本课程,探讨怎样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研 究。并认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将会对我区课改实 验与教育科研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策略支持)
校本课程与活动课、选修课、兴趣小组活动。(课程管理)
校本课程须编写课程方案,包括课程标准与教师用书,以 及课时计划设定,才具备课程的基本要素。 但不主张编制学生用书。“校本教材”概念违背课程政策。
校本课程开发的五根支柱
1、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 2、发挥师生主体作用。 3、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4、考虑学校实际可能。 5、有利于学校发展办学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
需求主导模式:学生喜欢什么? 条件主导模式:学校能做什么? 目标主导模式:学校想要什么?
• 1、新课程推动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是新 课程改革的热点与难点问题。
• 2、突破教育的僵化和“千校一面”的现象, 学校特色发展基于课程的个性化开发。
• 3、承认学生的成长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学 生个性化成长基于个性化课程。
课时比例 课程
级别
综 合
信息技术教育 研究性学习
国家课程
实 践
社区服务与社 会实践
活 动
劳动与技术教 育
地方课程
开设课程待定
学校课程
学校自主开发 或选用
教育部 九年课时 总计比例
16-20%
湖南省
9年总课时
占课时比例
867
9.10%
486
5.10%
556
5.83%
-
-
593
6.22%
相关概念澄清
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层面)
• 一、研究方法与步骤 • (一)研究方法 • 行动研究通过决策、建设、实施、评价四
个环节完成开发操作的生成。 见《校本课程开发操作指南》
• (二)研究步骤与进程
• 1、预研究阶段:(2000年12月—2002年12 月)
• 措施:整合资源。理论学习与文献研究, 接触、深入了解校本课程及开发与研究, 完成对校本课程开发理念的建立,及对现 行课程计划和将来课程改革实验课程计划 实施校本课程的构想,开发样本校本课程 并尝试实施。
• 2、正式实施阶段:
(2002年12月─2005年12月)
• 措施:诠释与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进入校本课程研发与课程教学并呈现良好 状态,完成结合本区本校传统和优势、学 生兴趣和需要的校本课程开发和深入研究。
• 3、总结评估阶段:
(2005年12月—2006年12月)
• 措施:追踪与重建。加强对实践经验与开 发案例的分析,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 的基本原理,完成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操 作体系的构建。
• 课题批准文号:XJK01AJ013 •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 •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 课题主持人:刘芝萍 • 主持人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教育局
• 研究周期:2000年12月-2006年12月
相关概念澄清
综合实践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合计16-20%的比例。 如何内部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