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12期政治与法律“驰名商标”(Famous trade mark)一词最早出现在1883年签订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是指在市场上享有较高声誉并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注册商标。
由于驰名商标承载着巨大的商业价值,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对驰名商标进行特殊法律保护已成为世界立法趋势。
商标淡化(dilution),是指减少、削弱驰名商标或其他具有相当知名度的商标的识别性和显著性,损害、玷污了其商誉的行为。
商标淡化行为暗示了该商品或服务与驰名商标之间有某种联系,引起消费者的联想,容易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降低或削弱驰名商标的显著性和识别性,降低该商标的知名度,从而损害了商标权人合法的权益。
前联邦德国最高法院在QUICK案中概括了反淡化保护的意义:该显著商标的所有人对其通过大量时间和金钱所取得的排他性地位的维护有着合法的利益,而任何可能对其显著商标的独创性和显著特征,以及从其独特性取得的广告效应的损害都应予避免。
其基本目的不是防止任何形式的混淆,而是为了保护取得的商标权不受侵害。
目前国际上关于驰名商标是否应该得到反淡化的保护,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而且在大多数国家也没有关于反淡化的相关法律规定。
但是,关于反淡化的案例却越来越多,因此,人们对于此问题的争论或者说是反对一直没有停止。
美国虽然在1995年颁布了联邦商标反淡化法(the Federal TrademarkDilution Act1995),而且38个州都颁布了有关反淡化的法律,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
洛杉矶大学教授J.Thomas McCarthy在他的一篇文章中曾说:“在我四十年的知识产权教学和实践中,没有哪一部分的商标法律像淡化这个概念一样,创造了如此多的困扰和审判实践中的困惑”。
一、国际上关于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相关规定淡化概念最早出现于美国法学家斯科特1927年在《哈佛法学评论》上发表的《商标保护的理论基础》一文,尽管在该文中并没有明确使用淡化一词,但斯科特在文中指出:“商标的真正作用,不是区别商品经营者,而是在满意程度方面区别不同的商品,从而促进消费者的不断购买。
从商标的基本功能出发,在商标被使用在非竞争商品时,其在满意程度方面对不同商品的区别作用就会受到削减和淡化。
商标越是显著或独特,给公众的印象就越深,就越是应当限制他人在非竞争商品或服务上使用。
”此后,淡化理论在司法实践中逐步得到广泛运用,并逐渐为许多国家的立法所采纳。
《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第6条第2款规定:商标注册国或使用国主管机关认为一项商标在该国已成为驰名商标,已成为有权享有本公约利益的人所有,而另一商标构成对此驰名商标的复制、仿造或翻译,用于相同或类似商品上,易于造成混乱时,本同盟各国应依职权如本国法律允许或应有关当事人的请求,拒绝或取消该另一商标的注册,并禁止使用。
商标的主要部分抄袭驰名商标或是导致造成混乱的仿造者,也应适用本条规定。
该公约第一次在国际法上确立了对驰名商标予以特别保护的原则,但只坚持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保护驰名商标。
1995年生效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第16条第3款规定:只要驰名商标使用在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会暗示该商品或服务与驰名商标所有人存在某种联系,从而使该驰名商标所有人的利益可能因此受损,则禁止在与驰名商标所标示的商品或服务不类似的商品或服务上使用。
此协议突破了巴黎公约的限制,将驰名商标保护扩大到非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上。
这是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予以正式确立的国际法文件。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96年制定的《关于反不正当竞争保护的示范规定》,吸收了商标淡化理论。
大陆法系国家也相继开展商标淡化理论的研究和立法,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商标反淡化法》(Federal Trademark Anti-Di-lution Act),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对商标淡化制度制定专门法律的国家。
《联邦商标反淡化法》将商标淡化定义为:“减少、削弱驰名商标对其商品或服务的识别性和显著性能力的行为。
”商标淡化表现为将与他人驰名商标或其他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国际经验借鉴陈爽(辽宁社会科学院,辽宁沈阳110010)[摘要]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问题在世界各国一直是个很有争议的话题,理论研究者和司法实践者对此各持己见。
不仅对该制度的具体内容有所争议,就连对该制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也一直没有达成共识。
我国在这方面的理论研究更是薄弱。
笔者在这篇文章中,借鉴国外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成功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具体建议,希望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推动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问题的研究,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制度。
[关键词]驰名商标;商标淡化;国际经验[中图分类号]D9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1)12-0017-02[作者简介]陈爽(1969-),女,辽宁沈阳人,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法学硕士,辽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法。
17党政干部学刊2011年第12期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相同或相似的商标使用在不相同、不相似的商品或服务上的行为。
目前世界各国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主要有以下几种保护模式。
一是制定专门的反淡化(Anti-di-lution)法保护驰名商标。
例如美国。
二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保护。
例如希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规定:“禁止使用驰名商标于不同商品上以利用驰名商标信誉冲淡其显著性”。
有的国家尽管在反不正当竞争中没有明确规定禁止商标淡化行为,但在有关商标淡化诉讼中,适用不正当竞争诉讼。
三是通过商标法进行保护。
大陆法系国家多采用此种方式。
四是在司法判例中适用反淡化保护。
五是通过国际公约来进行反淡化保护。
《巴黎公约》对驰名商标的保护仅限于“相同或类似商品上”。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则拓宽了对驰名商标的保护范围,明确设立了驰名商标反淡化制度。
二、我国对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规定我国到目前为止,没有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专门立法,对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的规定散见于以下几部法律法规中,不成体系,存在着很多问题。
在理论研究层面上,也极其匮乏,仅限于对国外制度的介绍,缺乏创新,没有形成一个对驰名商标进行反淡化保护的理论基础。
1996年8月16日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施行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第八、九、十这三个条款的规定涉及到商标淡化的内容。
2001年修订后的《商标法》第13条增加了对驰名商标给予特殊保护的规定:“就相同或者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未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就不相同或者不相类似商品申请注册的商标是复制、摹仿或者翻译他人已经在中国注册的驰名商标,误导公众,致使该驰名商标注册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损害的,不予注册并禁止使用。
”这是我国第一次在法律的层面上对商标淡化作出规定,是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但是与外国的保护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
例如,我国的商标反淡化立法保护范围过窄;在其主观认定上,没有明确规定对过错的认定方式,在司法实践中难以认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1款第2项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竞争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但是这一规定同样建立在混淆理论基础上,同样难以以此为依据对驰名商标进行全面的反淡化保护。
最高人民法院2009年出台的《关于审理涉及驰名商标保护的民事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引入了商标反淡化制度,顺应了国际发展趋势。
然而,该司法解释以《商标法》第13条为基础引入商标反淡化制度,缺乏坚实的法律依据,也未合理地限制商标反淡化的适用范围。
三、完善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措施驰名商标的确立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所以,对驰名商标的淡化危害巨大。
它不仅侵害了驰名商标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而且利用消费者的“联想心理”,极易误导、诱骗消费者。
同时也极易损害竞争对手的利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因此,必须借鉴国外经验,完善驰名商标的反淡化保护。
但对驰名商标进行反淡化保护,究竟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适合我们的,不管先进与否,笔者认为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1.完善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相关立法。
由于我国反淡化保护的理论和实践基础都相当薄弱,所以制定专门的反淡化保护法律法规的条件还不成熟,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有关反淡化的内容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
2.在具体内容上,应放宽商标淡化理论的范围,不仅要给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对于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也要给予反淡化保护。
同时,不仅限于已注册商标,对于一些有一定知名度的未注册商标也应该予以保护。
《巴黎公约》、《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并不限定为注册商标,根据我国参加的有关国际条约的规定,即使外国驰名商标未获准国家商标局注册,也应认定为驰名商标而予以特殊保护。
相反,在国内未注册的即使已达到驰名商标所要求的知名度的商标,在国外很可能享受不到驰名商标的待遇,因为有些国家要求外国商标在该国的保护必须以受到本国保护为前提。
3.建立防御商标与联合商标制度。
防御商标是指较为知名的商标所有人在该注册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服务)或类似商品(服务)以外的其他不同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注册的若干相同商标,为防止他人在这些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注册使用相同的商标。
原商标为主商标,其余为防御商标。
注册防御商标,是为了防止有些人不想自己付出辛勤努力,而是随意复制或模仿他人具有独创性的商标,使用或注册在与该商标核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之外的其他类别的商品或服务上,企图“搭便车”,以欺骗公众,获取不正当竞争的利益。
我国商标法未使用“防御商标”概念,但《商标法》第20条和第21条可理解为与防御商标有关。
联合商标一般是指同一商标所有人在同一种或类似商品上注册的若干近似商标。
这些商标中首先注册的或者主要使用的为主商标,其余的则为联合商标。
注册联合商标的,目的不是为了使用所注册的每一个商标,而是在主商标周围建起一道防火墙,起到积极的主动防卫作用,阻止他人注册和使用近似商标。
我国现行法未直接规定联合商标,但是《商标法》第22条关于注册商标需要改变其标志应重新提出注册申请的规定似乎可以作此解释,《商标法实施条例》第25条第2款和第26条第2款可理解为是对联合商标的相关规定。
我国应建立起防御商标与联合商标制度,使驰名商标所有人可以充分利用防御商标与联合商标的注册防御功能,最大限度地保护驰名商标。
4.加大理论研究力度。
法学理论研究者尤其是知识产权方面的专家学者,应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案例,结合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加大研究力度,尽快形成我国驰名商标反淡化保护的理论基础,为今后制定反淡化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