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现代新儒家:熊十力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續一)
但見到“黨人兌權爭利”,覺得“革命終無善 果”,認爲“從政不如革心”,遂棄政向學, 走入學術研究之途。潛心研究思想學術,探討 中國古典哲學和印度哲學。1920年,經梁漱深 溟的介紹,入歐陽竟無主持的南京支那內學院 鑽研佛學二年。1922年,應蔡元培之邀到北京 大學任講師。1923年開始寫作《新唯識論》, 前後四易其入稿,1932年出版文言文本《新唯 識論》。以後又發表了《破<破新唯識論>》 、《佛學名相通釋》。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五)
“明心下”章: • 心者即性,是本來故。心所即習,是後起故。本來 任運,後起有為。本來純淨無染,後起便通善染。 本來是主,後起染法障之,則主反為客。後起是客 ,染起而障其本來,則客反為主。如斯義趣,上來 略明。今更申言:欲了本心,當重修學。蓋人生本 來之性,必資後起淨法始得顯發,雖處染中,以此 自性力故,常起淨法不斷。依此淨法,說名為學。 若向外馳求,取著於物,只成染法,不了自性,非 此所謂學。故學之為言,覺也。
思想要義之疏陳
2.2.1 本體宇宙論:體用不二、翕闢成變 《新唯識論》“轉變”章: 爰有大物,其名恆轉。淵兮無待,湛兮無先, 處卑而不宰,守靜而弗衰,此則為能變者哉! 變復云何?一翕一闢之謂變。原夫恆轉之動也 ,相續不已。動而不已者,元非浮游無據,故 恆攝聚。惟恆攝聚,乃不期而幻成無量動點, 勢若凝固,名之為翕。翕則疑於動而乖其本也 。然俱時由翕故,常有力焉,健以自勝,而不 肯化於翕。以恆轉畢竟常如其性故。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九)
疏解:此明學之所以成,依性起修、 全修成性以隨順本性而創起淨習,如 此則天人不二而學成矣。
綜論熊十力之思想
熊十力在儒家哲學、佛教哲學、中國思想文化史 等方面,均有很大建樹,特別是在重建新儒學和 儒家哲學本體論方面創獲頗多。其哲學思想以儒 爲宗,糅合佛學,發揮了《周易》哲學、宋明理 學中的“陸王心學”,和佛教大乘空宗法相唯識 之學,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唯識論”體系。認識 哲學的大旨在于窮究本體,宇宙萬物是本體流行 的迹相,本體並非是離開“本心”的外在境界, 所以“天地萬物皆吾一體”。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續二)
抗日戰爭時期,避難于四川,曾講學于馬一浮主辦 的樂山復性書院、梁漱溟主辦的北碚勉仁書院和武 漢大學(當時因抗戰而遷至樂山)。1947年返回北 大,1948年赴浙江大學作短期講學,次年到廣州直 至解放。在四十年代,熊十力又出版了《新唯識論 》語體文本、《十力語要》、《讀經示要》、《十 力語要初讀》等著作。1950年初到北京,任北大教 授,並爲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特邀代表,並爲第 二、三、四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委員會。此後 出版了《論六經》、《原儒》、《體用論》、《明 心篇》、《乾坤衍》等著作。来自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一)
唯然,故知其有似主宰用,乃以運乎翕 之中而顯其至健,有戰勝之象焉。即此 運乎翕之中而顯其至健者,名之為闢。 一翕一闢,若將故反之而以成乎變也。 夫翕凝而近質,依此假說色法。夫闢健 而近神,依此假說心法。以故色無實事 ,心無實事,只有此變。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二)
疏解:恆轉即是所謂的本體,而翕 闢即是所謂的用。體者所以起用, 用者所以成體。一翕一闢之不窮即 是變,翕即攝聚之謂,闢即發散之 謂。依翕而假說色法,依闢而假說 心法,實則心法、色法皆非實有, 以其皆源乎恆轉之動也。
《明宗章》略解 (續四)
以是馳逞戲論,至於沒齒而不知反。 宇宙既等空無,人生杳無根據,不亦 大可哀耶!
略解:此明自己之認識自己,遠離能所、 內外、同異之相,而實為昭昭明明之照體 獨立。世間學者以實體為思議所行境界、 離心外在境界,故不能相應於真實,以至 於宇宙等乎虛空、人生杳無根據。
《明宗章》略解 (續五)
《明宗章》略解 (續二)
真見體者,反諸內心。自他無間,徵物我之同 源;動靜一如,泯時空之分段。至微而顯,至 近而神,沖漠無朕,而萬象森然;不起於坐, 而徧周法界。是故體萬物而不遺者,即唯此心 。見心乃云見體。然復應知,所言見心,即心 自見故。心者不化於物,故是照體獨立,而可 名爲智矣。吾人常能保任此智而勿失之,故乃 自己認識自己,而無一毫錮蔽焉。 略解:此論真見體,即照體獨立、無一毫錮蔽 之境界。所謂見體實為本心之自見其自己也。
熊十力之著作、影像
收錄較全的版本 熊十力:《熊十力全 集》,武漢:湖北教 育出版社,2001年。 亦可參考 熊十力:《熊十力論 著集》,北京:中華 書局,1999年。
熊十力之著作、影像(續)
《明宗章》略解
今造此論,爲欲悟諸究玄學者,令知實體 非是離自心外在境界,及非知識所行境界 ,唯是反求實證相應故。是實證相應者, 名之爲智,不同世間依慧立故。 略解:此明造論之旨在於指示學者明白實 體非外,須實證相應。
中國哲學史(下)
第十講 現代新儒家:熊十力
王林偉 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
本次課程內容
導言:現代新儒家
現代新儒家的興起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
思想簡介:原著選讀
《明宗章》略解 思想要義之疏陳
思想特色及地位
熊十力學思之特色 在學術史上的影响
現代新儒家的興起
儒學三期說
先秦儒學、宋明儒學、現代新儒學
現代新儒家的興起背景
中西文化之交流與碰撞
現代儒學三聖
梁漱溟、馬一浮、熊十力
現代新儒學的課題
道統、學統、政統
熊十力的生平與著作
熊十力(1885-1968),原名繼智、升恒、定中 ,字子真,號漆園老人等。 熊十力少時因家庭困迫,曾爲人牧牛,隨掌教 私塾的父親聽講“四書五經”。十一歲喪父, 隨長兄亦耕亦讀。十六歲時曾在其父之友何聖 木處附讀過半年,此後全靠勤奮自學。讀明代 陳白沙書,對“禽獸說”感受很深。讀王夫之 、顧炎武書而生革命之志,於是不事科舉業。 十八歲到武昌投軍,參加了1911年的辛亥革命, 後又追隨孫中山參加護法戰爭。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八)
二者,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學之所以 成也。易曰“繼之者善,成之者性。”全 性起修名繼,全修在性名成。本來性淨為 天,後起淨習為人……故吾人必以精進力 創起淨習,以隨順乎固有之性,而引令顯 發……此謂天人合德,性修不二。學者於 此知所持循,則精義入神以致用,利用安 身以崇德,皆在其中矣……斯稱性之誠言 ,學術之宗極也。
《明宗章》略解 (續一)
云何分別智、慧?智義云者,自性覺故, 本無倚故。慧義云者,分別事物故,經驗 起故。此二當辨,詳在量論。今此唯欲方 便略顯體故,學者當知。世間談體,大抵 向外尋求,各任彼慧,搆畫摶量,虛妄安 立,此大惑也。 略解:此論智、慧之別,智為自性覺,慧 則由分別起,世間談體大抵尚慧而不用智 ,故所成皆戲論也。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六)
學以窮理為本,盡性為歸。徹法源底之謂窮 ,無欠無餘之謂盡。性即本來清淨之心,理 即自心具足之理,不由外鑠,不假他求。此 在學者深體明辨。今略舉二義,以明修學之 要。 疏解:此論性(本心即性)習之關係。性為 先天、為主,習為後天、為客,然主客之間 有一種互動的關係。若要盡性,必須依性以 積習、成學以盡性,此即為修學之要。
《明宗章》略解 (續三)
云何自己認識自己?以此認識離能所、內 外、同異等分別相,而實昭昭明明,內自 識故,故假說言自己認識自己。由斯義故 ,得言見心,亦云見體。今世之爲玄學者 ,棄智而任慧。故其談體也,直以爲思議 所行境界,爲離自心外在境界。易言之, 即一往向外求理,如觀物然,而不悟此理 唯在反求,只堪自識,遂乃搆畫摶量,虛 妄安立。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七)
一者,從微至顯,形不礙性故,性之所以 全也。本心唯微,必藉引發而後顯。既凝 成形氣則化於物者多,而其守自性而不物 化者遂為至少……且形者性之凝,即形莫 非性也……性之為主,亦行乎形氣之中, 故先儒有“踐形盡性”之說,使視極其明 ,聽極其聰,斯無往而非全體之昭著矣。 疏解:此明性體之全,形氣雖有物化傾向 ,但以性為主,能盡性則全體昭著。
熊十力在學術史上的影響
熊十力與唯識學:唯識學之論戰 熊十力與心學、理學:新理學與新心學 熊十力與港台新儒家: 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四)
故心、意、識三名,各有取義。心之一名,統 體義勝。意之一名,各具意勝。識之一名,了 境故立。本無異體,而名差別,則以此心之蘊 奧難窮,無可執一隅以究其義也。 疏解:此論心之豐富意蘊。心本來是一個渾然 不可分的全體,但可從多方面加以形容。心之 本即性:對身而言則為心,言其為一身之主宰 ;求其在我則為意,言其淵然有生命定向;由 感通則名為識,以其能趣境而起籌度。實則心 、意、識三者,本來同體,只不過心以統體義 勝,意以各具意勝,而識則以了境之能立。
然則明慧用之有限,故似除知;示玄覽之 攸歸,宜崇本智。善反,則當下便是,勿 須窮索;順性,則現前即真,毋庸欣寂。 其諸本論之宗極欤。夫提示旨歸,如上略 備。辯彰唯識,茲後宜詳。故次《明宗》 而談《唯識》。 略解:此明本論之宗極在乎引導斯人見性 ,見性而順性則現前即真。 引申:性智與量智、玄學與科學。
思想要義之疏陳(續三)
2.2.2 心性修養論:天人合德、性修不二 “明心上”章: 如實義者,心乃渾然不可分之全體,然不妨從各方面以 形容之,則將隨其分殊取義,而名亦滋多矣。夫心即性 也。以其為吾一身之主宰,則對身而名心焉。本不限於 一身也。不限於一身者,謂在我者亦即在天地萬物也。 今反求其在我者,乃淵然恆有定向,於此言之,則謂之 意矣。定向云何?謂順其生生不息之本性以發展,而不 肯物化者是也。故此有定向者,即生命也,即獨體也。 依此而立自我,雖萬變而貞於一,有主宰之謂也。若其 感而遂通,資乎官能以趣境者,是名感識。動而愈出, 不倚官能,獨起籌度者,是名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