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整理版翻译加简答

语文整理版翻译加简答

一,简答1,《庄子•秋水》(节选)是如何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答:以寓言的形式阐明观点本文与一般说理性文章不同,一般说理性文章只是局部地穿插寓言故事,寓言只作为例证出现,而本文整篇就是一个寓言故事。

河伯代表庄子思想的对立面,北海若则是庄子的代言人。

叙述故事的过程就是论证说理的过程。

所要阐发的哲理完全融化在具体的寓言形象之中,没有直接道明,让读者通过故事去领悟。

2,《秋水》(节选)是如何写景的?景物描写对文章的说理起到了什么作用?答: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和渲染描写了河水浩荡的景象和大海无涯的气势,二者构成对比,形象地表明了人在广阔无比的宇宙中所知有限的观点,也有效地衬托了河神与海神不同的认识境界,形象的渲染了主旨。

3,举例说明《秋水》一文是如何通过援譬设喻将抽象的哲理化为具体的形象的?答:通过援譬设喻的手段来揭示“井蛙”三句说明人的认识不可能超越其生存活动的环境,“小石小木”等三个比喻说明事物的大小、多少都是相对的,人在自然界中十分渺小,微不足道。

4,举例说明庄子《秋水》(节选)一文是如何通过寓言的形式将说理形象化的?答:文中借助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譬,生动贴切,而且往往连类而及,层见叠出,使抽象的结论蕴含于形象的比喻之中,引人联想,发人深思。

使所欲阐述的深微玄奥的哲理增强了美感和形象性。

5,《容忍与自由》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答:文章的第一部分,胡适从个人角度来论证“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观点。

先写自己年轻时由于幼稚、激进和不容忍,曾写文章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发出摧除迷信的言论,而自己后来又给《西游记》作考证。

而社会居然“容忍我的无神论”,让“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通过对自己以往行为和经历的反思,认识到容忍的可贵,并提出要用感激和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自己的容忍。

第二部分,作者主要从宗教史、思想史、政治史的角度来论证“容忍是最难得、最稀有”的观点。

首先分析了不容忍现象长期泛滥的群体心理根源,其一是人类喜同恶异习惯,其二是“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

接着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新教领袖高尔文最初反对罗马旧教的不容忍而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杀了赛维图斯;二是五四时期作者与独秀的争论时陈独秀“必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的固执态度。

这两个事例,说明绝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一元论依然存在,因此容忍“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第三部分提出戒律自己,绝不可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的分论点。

作者认为,我们若想别人容忍谅解我们的见解,我们必须先养成容忍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

从逻辑关系而言,这是针对上文所揭示的不容忍态度的一个解决方案,将抽象的理论提升到实践操作的层面。

6,《容忍与自由》第一部分的核心命题是什么?胡适是如何论述这个的核心命题的?答:文章的第一部分,胡适从个人角度来论证“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的观点。

先写自己年轻时由于幼稚、激进和不容忍,曾写文章痛骂小说《西游记》和《封神榜》,发出摧除迷信的言论,而自己后来又给《西游记》作考证。

而社会居然“容忍我的无神论”,让“我在这个世界里居然享受了四十多年的容忍与自由”,通过对自己以往行为和经历的反思,认识到容忍的可贵,并提出要用感激和容忍的态度来报答社会对自己的容忍。

7,《容忍与自由》第二部分的核心命题是什么?胡适是如何论述这个的核心命题的?答:第二部分,作者主要从宗教史、思想史、政治史的角度来论证“容忍是最难得、最稀有”的观点。

首先分析了不容忍现象长期泛滥的群体心理根源,其一是人类喜同恶异习惯,其二是“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心理”。

接着列举了两个事例:一是新教领袖高尔文最初反对罗马旧教的不容忍而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杀了赛维图斯;二是五四时期作者与独秀的争论时陈独秀“必以吾辈所主张为绝对之是”的固执态度。

这两个事例,说明绝对主义、自我中心主义和一元论依然存在,因此容忍“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

8,《容忍与自由》体现了胡适怎样的文风?(见课本109页)答:本文体现了胡适一贯的文章风格:言之有物,明白清楚。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言之有物就是“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明白清楚就是“使人懂得,使人容易懂得,使人决不会误解”。

本文从古到今,从中到外,从讲历史到将自己亲身的感受体会,不摆理论架势,详明清楚,尽显大家风范。

9,在了解《礼记王制》中“四诛”内容的基础上,指出“四诛”的实质。

答:站在现代人文思想的角度看,《礼记王制》“四诛”的第一诛和第四诛是摧残宗教信仰的自由。

第二诛是摧残科学发明、艺术创作的自由。

第三诛是摧残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10,《纪念傅雷》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进行回忆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答: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顺着时间线索展开回忆,每一段的开头常用时间来标识,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

这种写法的最大好处是体现了“史笔”的客观性,一切让事实说话。

时间线索是全文的明线11,《纪念傅雷》是如何通过两条线索来进行记叙的?答:全文设置了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作者选取自己与傅雷交往27年中的若干片断,每段的开头用时间来标识,全文顺着时间线索展开回忆,依次写来,显得层次井然。

另一条是傅雷三次发怒的线索,作者将回忆傅雷的片断材料组织在傅雷三次发“怒”的主线之上。

从三次发“怒”归结出傅雷的刚直个性,再从傅雷的刚直个性引发出关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思。

思路自然贴切,顺理成章。

时间是全文的明线。

三次发怒是全文的暗线。

明线体现了“史笔”的客观性,暗线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性。

全文结构看似松散,实则构思慎密。

12,《段太尉逸事状》最后一段在全文有什么作用?答:1.交代写作动因。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背景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散布了段秀实以笏击贼是“武人一时奋不虑死,以取名天下”的流言,以此贬低段秀实的形象,为分裂和割据造舆论。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反击小人对段秀实的诽谤。

强调段秀实奋勇击贼的行为“决非偶然”和一时冲动,而是平时人格的自然表现。

2.对传主的性格作进一步的归纳和补充。

作者通过老校退卒的介绍,使读者传主性格特征更为了解。

段太尉平时“为人姁姁,常低首拱手行步,言气卑弱,未尝以色待物”,但“遇不可,必达其志”。

这样的介绍,使得段太尉的外柔内刚的形象显得更为丰满。

3.说明所写材料的真实性。

这一部分交代自己到各地采访段秀实逸事的经历,说明文中的材料都是通过自己亲自采访得来的,又经过“言信行直”州刺史崔能的证实,反复核校对没有疑点,因而逸事状所写的内容是真实可靠的。

13,《段太尉逸事状》作者为什么要打破事件原有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答:首先,从写作动因看,作者为了反击小人对段秀实的的诽谤,强调他“遇不可,必达其志,决非偶然者”,“勇服郭晞”一事最能体现段秀实“必达其志”的无畏性格。

其次,从性格表现看,在段秀实性格的“勇”、“仁”、“节”三个方面中,刚勇坚毅是最基本的方面;将“勇服郭晞”提至前面叙述,可以突出地表现其性格基本面。

一开始就赫然树立起段秀实神威凛然的形象。

再次,从艺术效果看,“勇服郭晞”一事故事性很强,先写剑拔弩张的气氛,激烈对抗的场面,往往能先声夺人,一下子震慑人心,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

14,《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的形象有哪些主要特征?作者是如何刻画这一形象的?答:文章突现了段太尉的刚勇、仁义及气节凛然,多侧面地表现了段太尉外柔内刚、勇毅见于平易的个性特征。

(刻划了作为封建时代一位正直的官吏不畏强暴、爱民如子、清正廉洁的形象。

)一是精心选材, 文章选取段太尉一生中三件逸事作重点刻画。

每件事都表现主人公思想性格的一个方面,勇服郭晞凸显其刚勇,仁愧焦令谌表现其仁义、节显治事堂突出其气节。

三者交相辉映,多侧面地表现出段太尉的个性特征。

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塑造人物形象。

如段秀实诣军营说理一段,通过对他在紧张惊险场合中从容自如的言谈举止的细致描写,使他那大智大勇、大仁大义的形象跃然纸上。

为农者疗伤哺食代偿田租之事,通过对段秀实一系列外在行动的叙述,传神写心,温婉从容地展示他对弱者的哀悯之情。

全文不着一句议论,纯用冷静的笔调作客观的议论。

而揄扬褒贬暗寓其中。

三是用用次要人物从侧面烘托陪衬,强化传主的性格特色。

文章以白孝德之懦怯、郭晞之骄纵、焦令谌之横暴和朱泚之奸诈作对比衬托,使段秀实的形象倍添光彩。

15,龚自珍《咏史》“避席”一联应当怎么理解。

答:一是抨击清王朝钳制思想,厉行文字狱的高压政策,使思想界言论不自由,文人动辄得咎,二是批判文人胆小怯懦,苟且偷安,成为畏避文网、无筋无骨的碌碌庸夫。

他们著书立说,只为谋求衣食饭碗,全与经时济世、时政民生无关。

16,龚自珍《咏史》的尾联引用了什么典故?诗人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答:咏史》的尾联引用了历史上田横和他五百部下殉难的典故。

诗中借用这个典故,讽刺清朝统治者惯于欺骗,指出当时士大夫趋炎附势,没有骨气,实无益处。

用此典故作结,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骨鲠忠贞之士日渐消亡的深深悲哀。

17,《沈园》(其一)是如何因情写景的?答:用借景言情的手法,以斜阳暗淡、画角哀鸣来渲染气氛,眼中之色、耳中之声无不凄凉哀怨,于是触动诗人的伤心情怀。

第三句“伤心”二字由眼前景象转入回忆,第四句借桥下春波当年曾映照过唐婉身影,展现出深藏诗人心底那翩若惊鸿的美好形象。

18,《沈园》(其二)是如何运用反衬笔法的?(见课本66页)答:第二首运用反衬手法,重在抒发“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长恨。

以“柳老不吹绵”——草木无情,来反衬自己数十年不变,至老弥坚的一往情深。

“犹吊遗踪一泫然”,则传递自己重游沈园盘绕心怀的爱,恨,痛,悔等诸般情感。

19,分析婴宁性格转变的文化象征意义。

答:1.婴宁的性格经历了从“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 的巨大转化。

婴宁在万花掩映深山幽谷自然长成,具有山花野草般言笑由心、率性烂漫的性情。

出嫁以后,婴宁由原本天真烂漫的少女,转变成既庄重又勤劳、既知礼又孝敬、既智慧又练达的少妇,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

2.作者十分欣赏婴宁自然天真的个性,但也意识到婴宁的这种个性是不合时宜的,在社会中必然要受到制约与改造,不能任由自然天性的自由泛滥。

狐女要嫁到人间,必须把她的狐性鬼气改造成人性人气,否则,她今后的命运就令人堪忧。

所以作者最终还是不得已地把婴宁推上了顺应现实的道路。

3.这种性格的转化意味着婴宁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从,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压抑、窒息妇女健康天性的揭露与批判。

任何社会都必然有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从自然人到社会人,是人人无法回避的必由之路。

因此,婴宁性格的转化又是社会人生的必然,即使可悲可叹也无可奈何。

4.婴宁性格的转化,呈现出人类永远无法解脱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两难困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