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模拟试卷15一、单项选择题1 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关键区别在于( )。
(A)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已经预见到,是否凭借一定条件可以避免(B)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希望的、积极追求的,还是放任的、置之不理的(C)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有无否定、反对的态度并凭借了一定的避免条件和措施(D)行为人对损害结果的发生是否应当有预见,是否有预见能力和预见义务2 下列关于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表述,错误的是( )。
(A)故意犯罪中都存在犯罪目的,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B)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选择性要素(C)犯罪动机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D)犯罪目的偏重于定罪,犯罪动机偏重于量刑3 张某,15周岁,在绑架他人之后将人质残忍地杀害,张某的行为构成( )。
(A)构成绑架罪(B)构成故意杀人罪(C)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数罪并罚(D)不负刑事责任4 下列选项中,关于单位犯罪主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刑法分则规定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不可能由自然人单独实施(B)不具有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C)单位的分支机构或者内设机构,可以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D)单位犯罪指的是法人犯罪5 张某穿着貂皮大衣,戴着鹿皮缝制的帽子,去深山老林之中捡拾蘑菇。
后天空下起大雪,张某到一棵大树下蹲着避雪。
而来山林打猎的王某恰好途经此地,远远望去,误以为张某是雪豹,便欣喜若狂,开枪射击,张某中枪身亡。
则王某的主观心态是( )。
(A)间接故意(B)过于自信的过失(C)疏忽大意的过失(D)意外事件二、多项选择题6 犯罪构成必须具备的要件包括( )。
(A)犯罪客体(B)犯罪客观方面(C)犯罪主体(D)犯罪主观方面7 甲、乙二人在市场买菜发生纠纷,甲将乙推了一下,乙倒地而亡。
尸体解剖表明,乙患有心脏病,受惊吓而死亡。
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乙的死亡是甲不能预见的,因此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B)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C)甲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罪(D)甲的行为属于意外事件,对乙的死亡不负刑事责任8 下列犯罪中,属于特殊犯罪主体的是( )。
(A)行贿罪(B)徇私枉法罪(C)医疗事故罪(D)重大责任事故罪9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只能由国家工作人员构成的犯罪有( )。
(A)贪污罪(B)受贿罪(C)职务侵占罪(D)挪用公款罪10 甲于14周岁生日那天在大庭广众之下用绳子勒住另一小孩,路人乙看见后不予制止,眼睁睁看着甲将小孩勒死。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乙属于不纯正不作为犯(B)甲与乙构成共同犯罪(C)甲不负刑事责任,因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D)乙不构成犯罪11 下列表述的情形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是( )。
(A)15周岁的甲在聚众斗殴中致人死亡(B)15周岁的乙在非法拘禁他人过程中使用暴力致人伤残(C)15周岁的丙贩卖海洛因6 000克(D)15周岁的丁使用暴力奸淫幼女12 甲误以失效的农药投毒杀乙,未发生死亡的结果。
甲的认识错误属于( )。
(A)法律上的认识错误(B)不构成犯罪(C)犯罪工具的认识错误(D)以故意杀人未遂论处13 甲某酒后看到邻居乙与自己的父亲发生争吵,于是拿起一块大石头,朝乙砸过去,不料没有击中乙,反而击中自己的父亲,导致其父死亡。
对某甲的行为的性质认定,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构成故意伤害罪(B)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伤害罪(C)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D)对其父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乙构成故意杀人罪14 甲欲毒死妻子,便在妻子的饭碗中放置剧毒药物,不料妻子吃饭时,其3岁幼子突然抢要母亲的饭吃。
甲害怕事情败露,没有阻止,致其幼子与妻子一起死亡。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对其妻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B)甲对其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C)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D)甲对其妻子和儿子的死亡持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15 甲因憎恨自己所在学校的校长将自己开除,意欲夜晚潜入学校将校长杀死,后来在情急之中误将校长的秘书乙当做校长杀死。
甲的行为属于( )。
(A)行为对象错误(B)故意杀人未遂(C)故意杀人既遂(D)因果关系认识错误16 关于不作为犯,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不作为犯罪中,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拟制的(B)在不作为犯罪中,可以是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也可以是间接故意的不作为犯罪(C)遗弃罪是一种不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属于不作为犯罪(D)刑法规定,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据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构成犯罪。
该罪以拒不退还为成立条件,属于不作为犯罪17 下列有关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有( )。
(A)只要危害行为和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负刑事责任(B)危害行为与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是让行为人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C)不作为与危害结果之间也会存在因果关系(D)偶然因果关系虽然会影响量刑,但对定罪则不会产生影响三、简答题18 简述不作为构成犯罪的条件。
19 简述单位犯罪的概念、构成条件和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20 简述过失犯罪的概念和刑法对过失犯罪的处理原则。
21 简述危害行为的概念及其特点。
22 简述法律上的认识错误的概念、表现形式及其评价。
四、案例分析题23 甲(15周岁)喜好计算机。
乙(16周岁)在A商场任售货员,是甲的朋友。
甲欲盗窃A商场计算机元器件,就到乙家密谋盗窃一事。
乙开始不太同意,后在甲的鼓动下同意,并让甲准备充分点儿。
次日晚上12点多,甲、乙撬开商场后,偷得价值4万余元的计算机元器件。
在逃离现场时,乙为破坏现场,从柜台里拿出一个电炉插上,并在上面扔了一个纸箱子。
在逃跑的路上,乙对甲说:“我把电炉插上了。
”甲未吱声,事后才知道插电炉是为了放火。
当夜,该商场被火烧毁。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知识分析甲、乙的行为性质及其处理,并说明理由。
23 贾某,男,24岁,平日里好勇斗狠,崇尚暴力。
2008年5月13日,贾某手头缺钱,便计划趁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从过路人手中抢一些首饰。
当天晚上,刘某下班后回家,刚好经过贾某的“地盘”。
贾某抡起手中的木棒向刘某的头上砸去,刘某当即昏倒。
贾某把刘某身上的财物洗劫一空后便逃离现场。
李某下班经过此地,看见有一人晕倒在地,头部还在流血。
于是赶紧将刘某抱到公路旁边,并伸手去拦截过往的出租车。
出租车司机杜某看见刘某头部都是血,怕沾上官司赶紧开车离开。
出租车司机傅某停车后,李某将刘某抱上车后,自己并未上车,也未付钱,并转身离去。
傅某非常生气,但还是发动车辆向医院驶去。
半途中傅某越想越生气,便将车开到偏僻的地方,并将刘某从车中抱出放在地上。
第二天刘某被人发现时已经死亡。
请根据刑法的规定和理论,结合上述案情分析:24 贾某的行为构成何罪?为什么?25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为什么?26 杜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27 傅某的行为构成何种行为的犯罪?为什么?27 甲(40岁)是某市肉联厂职工。
2010年7月5日下午3时许,甲到姐姐家,提出要带外甥乙(9岁)去附近水库游泳。
乙的母亲即甲的姐姐告诉甲,乙不会游泳,Ⅱ丁嘱甲要照看好乙。
约4时许,甲带乙到达水库,租了2个救生圈,2人一起下水游泳约1小时,而后一起上岸休息。
休息片刻后,乙提出再次下水,甲开始不允许,经乙再三请求,甲拗不过只好同意。
乙带一个救生圈下水,甲则在岸上抽烟并与人闲谈,没有照看乙。
乙下水游泳不久,因救生圈脱落而沉入水中,岸上的人发现后,喊叫起来,甲一看急忙下水施救,但已找不到人,后乙从水中浮出,被送往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经诊断乙系溺水死亡。
后甲被抓获。
甲归案后,又主动交代,2008年6月的某一天,当他翻晒自家草垛时,曾一铁叉戳在躲在麦草堆里睡觉的一流浪汉的胸部上,当他发现流浪汉呻吟呼救后,立即放下手中铁叉后退几步。
为了逃避责任,他从流浪汉身上拔下铁叉便走,后流浪汉被过路人发现并送往医院,由于医务人员过失,未给予及时抢救,流浪汉失血过多而死亡。
在回家时,甲发现自家院墙边上有人影闪动,怀疑是邻居丙发现了自己的行为,于是举起铁叉就朝那边刺去,后来甲才发现原来刺中的是一头猪。
根据刑法理论和刑法学知识并结合上述案情回答下列问题:28 对乙的死亡,甲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29 甲一叉刺中流浪汉胸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甲的行为与流浪汉的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因果关系?为什么?30 对流浪汉死亡的结果,甲在主观上持何种心理态度?构成何种犯罪?为什么?31 对于刺中猪的行为,甲是否应当承担刑事责任?为什么?五、论述题32 试论不作为义务的来源。
33 试论刑法中的因果关系。
34 试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