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议论文作文【篇一:初中优秀议论文】初中优秀议论文作文(篇选)失败并非成功之母(初一优秀作文)古人云:“失败乃成功之母。
”非也!非也!倘若一个人失败后心灰意冷,一蹶不振,何来成功之说?央视热播的《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有一句话感动了不少人,“不抛弃,不放弃。
”伴随着这种信念,许三多由一个新兵蛋子走向了成功。
奶奶与许三多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前些日子,奶奶种的辣椒开出了纯白色的花,阳光撒在花上,分外迷人,这可把奶奶乐坏了,高兴了好一阵子,奶奶颇有感触的告诉我:她在大姨奶奶家住了十几天,不料回来后自己辛苦种的辣椒全都枯死了,所幸辣椒的根没死,还救得活。
于是奶奶还是一如既往的给辣椒施肥,浇水。
好几次奶奶都想放弃,但她咬咬牙,硬是坚持下来。
炎炎夏日,奶奶顶这灼热的太阳,用汗水浇灌着这些辣椒。
家里几次劝奶奶放弃,都被奶奶严词拒绝了,现在辣椒开花了,奶奶的付出有了回报,奶奶的坚持有了意义,怎么能不开心呢?当破旧的房屋需要重建,而被火药摧毁时,人们明白,这一切都离不开诺贝尔。
“火药之父”诺贝尔父兄三人一起研究新式火药,结果父亲不幸被炸死,弟弟成了残废。
面对亲人的伤害,诺贝尔何曾没有想过放弃,但他为了全人类,锲而不舍,不分昼夜的投入到研究中,终于他获得了成功。
如果诺贝尔因为挫折而停滞不前,那“火药之父”的称号,人类文明的进步也就无从谈起了。
雄鹰因为坚持,所以尽情翱翔于苍穹;锦鳞因为坚持,所以自由穿梭于水中;猎豹因为坚持,所肆意驰骋于草原。
有这样一句话:“坚持的昨天是立足,坚持的今天是进取,坚持的明天便是成功。
”成功若是一碗醇香浓汤,坚持便是那细细烹调的文火;成功若是一朵怒放的花朵,坚持便是那甘甜滋润的雨滴;成功若是一幅精致的工笔画,坚持必是那必不可少的绘图工具。
坚持——成功当之无愧的母亲!人生因挫折而精彩(初二优秀作文)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练,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留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泰戈尔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必然会有一些挫折。
这些挫折就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就是我们成长的足迹,就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挫折能挖掘深藏于人心的潜能;能磨砺人们创造出更多的力量;能使人逐渐走向成熟。
如果人生是一场长跑,那么挫折就是我们的起跑线;如果人生是一棵大树,那么挫折就是树的养料;如果人生是一片碧海,那么挫折就是海中的浪花。
经历过挫折的人在生活中会小心翼翼,“夹着尾巴”生存。
即使当挫折再一次来临,他们也会泰然自若,从容面对。
人生如果一帆风顺,没有挫折,怎么能叫完整的人生呢?张海迪,一位名噪中华的女人。
在她的人生历程中,挫折总是和她相伴。
她5岁时患脊髓病、高位截瘫,下肢从此失去知觉,生活不能自理。
但是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对人生充满了信心。
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全部课程,自学了大学英 1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
1983年张海迪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等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着了《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书籍。
其中《轮椅上的梦》在日本和韩国出版,而《生命的追问》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获得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在《生命的追问》之前,这个奖项还从没颁发给散文作品。
从1983年开始,张海迪创作和翻译的作品超过100万字。
她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功啊。
即使是我们这些健全人又有几个能达到她的高度。
面对挫折,她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奋斗,选择了拼搏。
挫折对于她来说已不再是挫折,而是她成功的动力,在命运的挑战下,在挫折的磨砺下,她一步一步迈向了成功,最终取得了如今的成就。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在他们成长的历程中,挫折总是必不可少的。
孟子的这句话也许是一个规律,被古往今来的名人们所践行。
大仲马说过“在人生中总是会有一块顽石,那就是挫折,然而我们可以利用这些顽石成为我们登向成功的垫脚石。
”挫折人人都会有,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挫折,我们的人生才变得精彩!我不再渴望长大(初三优秀作文)小时候,曾流着口水仰望邻家的大姐姐:那么高的个儿,那么美的脸,那么好看的长裙,好像公主一样。
相形之下,我越发讨厌自己的小花裙、小红鞋、小粉帽儿??于是,我追着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问:“我到底哪天才能长大?”妈妈耐心地说:“再过一年,你就上幼儿园中班了,再等两年,你就可以上学了!”我很高兴,认为“长大”已经不远了。
过了一天,又一天,再一天??我看邻家大姐姐时还是得拼命仰着头,我还是幼儿园小班的小小朋友。
一年怎么那么长呀?!??就在对“长大”的无限渴望中,我度过了一年又一年??直到我一脚踏进中学,直到我“离家出走”住进女生宿舍,直到我被麦当劳的店员称做“小姐”而不是“小朋友”、“小同学”??终于,我可以骄傲地昂起头告诉自己:“我长大了!”不过真的做了初三的学生,而且即将步入高一,我为自己的成长兴奋了吗?不,我已经不想长大了。
我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长大”意味着什么?“长大”的代价是什么?小时候的我,为了饲养的金鱼死去而痛哭流涕,眼睛肿了好几天。
而中学的我,却在生物课上亲手解剖了一条活生生的小鲫鱼,观察它的血液循环,还剔出它的脊柱做成标本,别说流泪,连眼睛都没眨一下。
毫无疑问,我比以前残酷了。
我剥夺了小鱼的生命。
我失去了儿时的同情心,我再也不会想到“小鱼会疼”或“小鱼的妈妈一定会伤心死了”,我已经不再那么博爱了。
但至少我能意识到这种转变,并以批判的目光审视它。
这说明我还没有完全长大。
2长大了就懂了。
初中的集体初中的朋友,对你的一生并没有那么重要。
”这就是“长大”吗?我已经失去了一些同情心、一些爱心;我也许还要丢掉激情与纯真;最后我还不得不放弃对集体对友情的信任与依恋吗?以快乐的童心为代价换取的成熟,我不想要!我不会再在百花绽放的春天盼望枝繁叶茂的夏,在硕果累累的秋苛求宁静平和的冬。
但既然一个季节终要到来,盲目逃避也是无意义的,我只求能在心底永远地留一分春地清纯,存一片夏的炽热??3【篇二:初中议论文】(一)跟自己比(16分)①我们动不动就跟别人比,而且无所不比,比成绩、比结果、比地位、比职称、比权势、比财富等等,不一而足。
结果无非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强于别人,一种是自己弱于别人。
前者往往使我们变得愉悦、得意,甚至骄傲起来;后者往往使我们变得不快、郁闷,甚至燃起嫉恨之火。
也就是说,不管哪种结果,都会让我们变得不平静。
最可怕的是,在跟人比较中,我们丢失了自己。
②范仲淹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如果总喜欢跟人比较,这种境界就很难达到。
那么,我们到底该怎么做呢?在我看来,如果非要比较的话,那就跟自己比吧。
③桓公(桓温)年轻时与殷侯齐名,所以常常怀有竞争之心。
有一次,桓公问殷侯:“你与我相比,如何?”殷侯回答说:“我和自己打交道已经很久了,宁愿做我。
”这是《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
元代学者黄元瑜用殷侯的答语来命名他的亭子,叫做“我我亭。
看来,古人早已懂得把目光由外在事物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即自我。
换言之,从自己身上找“答案”不愧为明智的做法。
因此,跟自己比,总算找对“对手”了。
④女作家乔叶说:“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
既然这样,那么每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思想、行为等就会有差别。
去年的你跟今年的你、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刚才的你跟现在的你……如果在它们之间用减法,结果往往不会是零,要么是负数,要么是正数。
也就是说,你可能进步了或倒退了,更加成熟了或更加幼稚了,懂得宽容了或更加狭隘了,宠辱不惊了或更加浮躁了……⑤因此,在成长中,我们不能总是前进,有必要时常停下来,想想自己的以前和现在,也就是让“旧我”和“新我”比一比。
如果“新我”名副其实地进步了,升级了,那么就要沿着脚下的路,一如既往地向前,朝更高的制高点迈进;如果不是这样,就要总结、反省,寻找、分析“退步”的原因,目的是把今后的路走好,让自己取得进步和收获。
从这个意义上说,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⑥蒋勋先生在一次演讲中提到这样一件事情。
有一次,他问一位学植物学的朋友:“如果含笑的香味和百合的一样,会怎样?”那位朋友告诉他:“那它就会被淘汰。
因为它东施效颦,没有找到自己存在的理由。
”看来,要想有声有色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不能盲目地跟人比较,胡乱地模仿他人。
跟自己比,守住自我,才是正道。
10.本文是针对什么现象引发议论的?(4分)11.阅读④⑤两节,说说为什么“跟自己比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4分)12.第⑥节写蒋勋先生演讲时提到的事情,有什么作用?(4分)13.阅读下面这则网上的“热帖”,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的跟帖。
(4分)(二)感伤是一种情怀田德政秋天就是这样蛮横,用湖南话叫“霸蛮”,你不想让她来,她来是突兀地到来。
甚至不给你一点先兆,先是夏天的炎热,马上就变成秋天的凉爽了。
按说,秋天是个比较惬意的季节,气候宜人,也象征着收获。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秋天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恐慌。
一感觉到秋天的凉意,就好像提前感觉到一年终结似的,感觉到一段生命将无法重来,所发生的一切都将成为过往。
就有一种无尽的感伤袭上心头,免不了一番感慨。
小时候读柳宗元的《江雪》,读不出什么名堂。
现在才觉得那是一种怎样的感伤啊!你看啊,千山鸟飞绝,所有的小路上都没有了人的踪影。
只剩下一个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老头,在白茫茫的雪中垂钓……那是怎样的一种孤独啊!又是怎么的一种感伤啊!如果我们遇到这种环境,只能用感伤得痛不欲生、欲哭无泪来形容了。
柳宗元就是高明,把这种感伤的情怀,用那么形象的四句表达出来了。
如果感伤仅仅局限于自我的忧伤,那是很没出息的。
只有当感伤“伤”及众人,那种感伤才有了品味。
我们许多先人,都是擅长用自己的感伤来传染别人的。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这是自己遇到感伤的事,如果你对人就叫苦不迭地说:“我的茅草又被秋风吹破了。
估计别人最多安慰你几句。
当你看到风吹破了自己的房子,想到天下没有房子住的人是很多的,并幻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不仅仅是自己的感伤了,而是天下所有寒士的感伤,大家就会和你一起落泪。
天啊,谁能有这样的胸襟呢?小肚鸡肠的人,只会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哪里还操得了这么多的心?所以,天下没有房主的人千千万万,只有杜甫让普天下的人记住了。
感伤往往成就了人类的文化艺术。
不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愁”“离别”“空恨”“断肠”“那堪”“憔悴”这些字眼。
南唐后主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就意味着无穷无尽的悲愁吗?愁思如春水般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常流不断,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