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医角度上来讲脾的生理特性是什么?(1) 先天之本在肾,后天之本在脾。
肾主藏精:肾藏有先天之精,为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始物,是脏腑阴阳之根,故称为"先天之本”;脾主运化:负责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源,运化水谷是指脾都饮食物得消化吸收和转输精微物质的作用;脾主升:为升清和升举两方面,升清指将消化吸收的水谷精微物质从中焦上输于心肺及头面五官,通过心肺的作用化为气血,营养全身。
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
在肾者,因其所藏之精气,禀受于父母,形成于出生之前。
在脾者,因其运化水谷精微,灌溉营养一身,而此功能只有在既生之后才能发挥,故称后天之本。
气血生化之源说: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这是脾胃为后天之本的主要理论根据。
说是“气血”,应包含“精”、“津液”等在内,“气血”也是一种简略称法。
但“精”与“津液”又可隐含于“血”之中,通常认为血的组成即是营气和津液,而血与精是相互化生的,故中医历来讲“精血同源”。
气血对于人体生命,是极端重要的。
一身上下、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无一处不需要气血滋养。
脾胃从饮食中摄取的精微物质,化生血液,皆知血之源在脾胃。
气是从哪里生成的呢?人体后天之气的根本是宗气,产生于胸中,但也必需有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的参与。
宗气的产生,乃是脾运化转输于肺的水谷之精气,与肺所吸入的自然之清气,在胸中相结合而成。
由此生成的宗气中,又分出阴阳二等,出胸中后分行于脉之内外,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卫固为气,而营亦为气。
营气在脉中,与津液合而成血液。
关于元气与脾胃之气概念上的关系,有两种说法。
其一,元气来源于先天,藏于肾中,运行于后天,得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的滋养而能充足。
其二,认为脾胃之气即是元气。
表面看来,两种说法是有矛盾的。
实际上,这里正好把脾胃之气(略称胃气) 化生为元气的过程统一起来。
《素问》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
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又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脉象中的胃气,更显然是指元气了。
元气之根在于肾,肾被称为元气的先天之来源,而此处又称脾胃为元气后天之来源,那么先天之来源与后天之来源是什么关系呢?显然,元气是一种特殊的生命物质,它只属于生命个体,而不是从外界获得的。
当我们说,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元气(或滋养元气)时,不是说水谷精微已经是元气了。
水谷精微其实只提供产生元气的原材料,而元气的产生是在机体内被“加工”出来的。
如何“加工”呢?两个基本条件缺一不可:一是以肾为根本的先天之元气为基原,二是靠机体的气化功能为条件。
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以水谷精微为原材料通过气化功能产生元气,实际就是对肾中所藏先天之元气的“复制”。
新产生出的元气,其本质特征甚至形态结构(如果元气有形态结构的话)都应和先天之元气完全一样。
从水谷精微化生元气,其实就是将摄入的营养物质“同化”为自身的生命物质,这是生命在时空中运动的必然方式。
因此,所谓先天之元气、后天之元气,只是从其来源上加以分别,而其“元气”自身应是没有差别的。
所以我们可以在元气不足的时候可以通过药物和食物的调节来补元气。
脾胃不足百病丛生说:脾胃之病,固有虚实不同。
然实证多暂病,限于脾胃自病,而影响全身较少;虚证则多为久病,并必然影响全身,导致各种各样的疾病。
究其理,是因脾胃一虚,则元气衰少,各脏腑组织皆失其养而百病丛生。
李东垣一部《脾胃论》,均从此。
立论脾胃不足元气亏乏而致百病丛生者,其病机大致有三。
其一,元气虚衰则卫外无力,外邪易于侵入;其二,元气不足,脏腑失养,功能减退;其三,元气虚衰则脾气不升,春夏之令不行,生机渐息。
①脾胃元气不足与外邪入侵:脾胃内伤,元气不足,外邪乘虚而入。
但此虽有外邪,必是“虚邪”;由于邪轻,其外证亦轻,与纯感外邪所致之外感病自是不同。
②元气不足与脏腑失养:脾胃为元气化生之本源,元气之衰旺,全赖脾胃之强弱。
若脾胃一病,元气即衰,五脏六腑皆失所养,而百病从生。
因此,同样是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其疾病表现却是千变万化的。
有表现于五脏者,有表现于六腑者,有表现于经络者,有表现于四肢百骸者,异常纷繁。
即如表现于五脏者,又有心、肝、脾、肺、肾之不同。
其在脾者,固不待言,而在心、肝、肺、肾者,可称之为“心之脾胃虚”、“肝之脾胃虚”、“肺之脾胃虚”、“肾之脾胃虚”。
其中“肺之脾胃虚”一词,《脾胃论》中已明确提出。
在《脾胃论·肺之脾胃虚论》中李东垣直接言明:“脾胃虚,则肺最受病”。
是因肺为脾之子,母虚及子则肺亦虚,而成脾肺气虚之证。
故凡治肺虚者,若不补脾胃是未得其本。
李东垣于此证创制“升阳益胃汤”,冀脾胃健旺,阳气上升而得温养于肺,以除洒淅恶寒等肺症。
其余心、肝、肾三脏,李东垣虽未明言“心之脾胃虚”等词,而在《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已通过引用《内经》“至而不至,是为不及,所胜妄行,所生受病,所不胜乘薄之”的原文,进行了详细阐述。
“至而不至”,此处理解为脾胃之气不足,元气虚衰。
脾胃元气一虚,心火即不生脾土,而变生阴火来乘土位;心火旺时肺金受邪,脾土复不能生养肺金;心火旺则肝木亦旺,肝木乘势而妄行来伐中土;肝木升发妄行,肾水借其势而反来侮土等等,种种变症,言难尽之。
故李东垣最后指出:“脾胃之病,不可一例而推之,不可一途而取之,欲人知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③元气虚衰与脾气不升:在气机升降中,脾主升而胃主降。
升者,水谷之精气;降者,饮食之糟粕。
就元气化生而言,重在脾气之升。
历来倡论“脾宜升则健”,是说脾气上升,将水谷精气上输于肺,参与宗气的生成,而后方能营养周身。
李东垣脾胃学说中,也特别重视脾气的升,他认为“升”象征春夏生长之气,于生命是有利的,而“降”则如秋冬收藏之气,于生命是不利的。
他在《脾胃论》中多次引用《素问·五常政大论》“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原文,并解释说:“阴精所奉,谓脾胃既和,谷气上升,春夏令行,故其人寿;阳精所降,谓脾胃不和,谷气下流,收藏令行,故其人夭。
”为什么概言脾胃,而只赞升而不赞降?显然,他只是从水谷之精气方面来说的。
水谷之精气,在脾胃的共同作用下,从脾上升,而水谷之糟粕,自然经胃下行。
相反,如果没有胃之降浊,脾的升清也不能正常地进行。
脾胃之气的正常升降,其前提是元气不虚。
脾胃元气充足,则清升浊降。
而经脾气上升者,亦为元气。
因此,元气主激发、推动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故至为宝贵。
故元气一衰,脾胃即不能升发清气上行,继而元气更衰,各脏腑皆不得滋养,出现所谓“秋冬令行”的现象。
脾胃之气的上升,不但需要元气的充沛,还需要少阳胆气的鼓舞。
充沛的元气和正常胆气的升发,是脾胃之气上升的两个基本条件。
调理脾胃后天有为说:前已述及,脾胃为后天之本,是在肾为先天之本的基础上发挥作用的。
从因果关系上分析,先天之本是首要的条件。
如果没有先天的基础,后天的气化功能便不会发生,脾胃化生气血的功能也无法体现。
然而,先天既然禀受于父母,已生之后,即无更改。
比如人生为男,不可变女;人生为女,不可变男。
又如子女多肖父母形容,亦不可随意造作。
调理脾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对药物的转运方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脾胃在人体是一个极重要的枢纽机关。
这表现在以下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脾胃健旺,饮食能进,气血自生,百病自愈。
《内经》中反复指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即指此而言。
又《素问》对“五虚”的预后说:“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
”《灵枢》中曾说平人绝谷七日即死,何况病人,必以饮食为愈病之本。
药物虽能调气血,而药物中并无气血;气血不生于药物,必生于水谷。
人体之所以能祛邪者,非药物之能,实水谷气血之功。
《素问》讨论“阴阳交”预后时说:“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
……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故临床上不管遇到多么复杂的病情,只要病人尚能饮食,总是易治;若久病体虚而饮食不入,当视为危重之患。
调理脾胃,乃是治病之首务。
二是脾胃升降自如,清浊自分,而气机乃调。
气机升降,无器不有。
肺之宣发肃降,肝之疏泄升发,升降互济,能调节周身气机。
心火自升,得肾水而降;肾水自降,得心火而升,水火既济,能平衡一身阴阳。
但这些升降,都是以中焦脾胃之升降为枢纽的。
脾气升清,上达于心肺,然后升已而降;胃气降浊,下行大肠与膀胱,然后降已而升。
故脾胃之升清降浊,乃一身气机升降出入之枢纽,脾胃升降正常,则周身升降皆顺;脾胃升降一阻,则上下左右皆不通矣。
所以凡欲调理气机者,当先察脾胃升降如何。
若脾胃升降无差,但视病之所在调之即可;若兼脾胃升降不顺者,先调其脾胃气机,则众所不调,可因一拨中州,而皆应手而调。
三是脾胃调和,气血顺行,诸邪易去。
凡治实证,皆应祛邪。
邪之所出,一赖元气充足,祛邪有力;二赖气机调畅,邪有出路。
元气生于脾胃,前已述及。
邪之出路,或从下而泄,或从上而吐,或从表而发。
从下者,必赖胃气下降,六腑顺行;从上者,赖于阳气升发,脾气随少阳而上行;从表者,则是胃中津液经脾阳鼓升而外透肌肤。
脾胃属土,土为万物所归,糟粕浊气,皆从此而得清理。
凡有水饮、痰湿者,不得脾之运化则不能去。
所以调理脾胃气机,令气血调和,经脉通畅,六腑顺行,为祛邪愈病之总钥。
(2)“脾性主静”和“脾性能兼”是对“脾主运”的生理功能的本质阐述静是脾之性,但不是生理目的。
在静的基础上,产生了动,才是脾的生机所在。
脾居中央而守气血,守气血的目的是为了运行于四旁。
这就是脾不但能静,而且能“兼”的意义所在。
静主内守,兼主外营,内守外营,相辅相成。
脾静而内守,则留气以自养,脾兼而外营,则行气而灌溉四脏。
五脏皆得气血充养,整体的生命活动才能健旺。
生命体的存在不是单纯的静,也不是单纯的动,而是动静的结合。
所谓动静的结合,是指形、气、神三者之中,生命的能量是呈波动式地在形、气、神三者之间环转流动的。
能量集中流至之处,即是运动发生之所,反之则静。
此处“生命的能量”相当于阳气,阳气所至则动,阳气离去必阴气到来,阴来则静。
动者不能恒动,因为阳气至者必衰;静者不能恒静,因为阴气至者亦必返。
同时之中,人体动静俱在,只是形、气、神三者动静互见而已。
八十年代曾有过“生命在于运动”与“生命在于静止”的大辩论,结果是未有结论而终,关键在于没有从时空流转上全方位地认识生命的本质。
(3) 脾喜燥恶湿历来论脾喜燥恶湿甚多,对于“燥”与“湿”二字,尚有探讨之必要。
一般来说,燥湿二字指气候特征。
四时六气之中,春主风,夏主暑热,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
按五行分类,湿属土,与脾相应,故湿气通脾。
既然湿气通脾,脾何以反恶之?其实,脾所恶者,是六淫之湿,而非六气之湿。
六淫之湿,是为“邪湿”,而非“正湿”。
邪湿伤脾,令脾气困重,运化不及,故恶之。
气至长夏,霖霪雾露,连绵不解,脾运不及,疾病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