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家寨大桥实体矩形墩专项施工方案一、工程概述贵州省黔西至大方高速公路石板至东关段T1合同段魏家寨大桥全长254m,大桥在3#采用实体矩形墩结构,高为51.046米,墩身外轮廓为矩型,墩柱顺桥向宽2.6米,横桥向宽6米,两墩柱之间中心距10.876米,净距4.876米,全桥共2个。
实体矩形墩工程量数量二、施工场地布置根据地形及施工的要求,我们在K13+880处设置混凝土拌合站,水泥为罐装散装水泥,砂石料按不同粒径、不同品种分仓存放,分料仓采用“37”墙砌筑1.5m高,采用水泥砂浆抹面。
按照标准化施工管理要求,我们对拌和站场地均进行平整及硬化,使用20cm厚片、碎石垫层,15cm厚的C15砼作为面层;根据“三集中”要求及现场的地形情况,我们在拌和站旁边修建标准钢筋加工棚,钢筋棚四周开挖排水沟,保证排水畅通,棚内地面高出棚外地坪30cm,确保地面干燥,钢筋棚的面积总体上满足各功能分区的要求,《平面布置图附后》。
三、管理组织机构分工四、材料、设备、人员进场4.1、机具设备的配备4.1.1 拌和设备砼拌和设备利用已有的拌和站生产供应混凝土。
4.1.2 运输设备砼运输采用罐车运输,罐车利用3台8m3罐车。
4.1.3 砼浇筑设备砼浇筑利用塔吊垂直起吊混凝土吊斗入模,吊斗容量设计为1.2m3。
因每次浇筑高度较高,为避免砼入仓时出现离析和污染钢筋及模板,可设置一总长2000cm,每节长50cm,直径φ200mm的缓降串筒,串筒采用铁皮加工而成。
砼振捣采用插入式振捣器。
机具设备配置表4.2、劳动力的配置施工拟分成四个专业班组进行施工,具体分工及人员配置如下:4.2.1 钢筋班钢筋班负实体矩形墩钢筋施工。
墩钢筋配筋较密集,下料制作、现场骨架绑扎、现场接长工作量大。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钢筋班拟配备以下人员:工班长1人,下料制作4人,焊接工2人,骨架绑扎8人,共15人。
4.2.2 模板班模板班负责实体矩形墩施工的模板支立、翻转工作。
由于是采用翻转模板施工,现场模板翻升安装工作量较大且属于高空作业。
因此必须配备数量足够的熟练技术工人才能满足施工现场需求,模板班拟配备8人。
4.2.3 混凝土班混凝土班负责实体矩形墩施工的混凝土拌和、浇筑工作。
拌和站:搅拌机操作手2人,装载机上料操作手1人,杂工1人。
混凝土浇筑人员:5人,工班长1人,共10人。
4.2.4机运班机运班负责实体矩形墩施工的砼运输、砼装入吊斗工作。
砼运输罐车司机3人,杂工2人,共安排5人。
共需配备施工人员38人。
五、施工进度计划安排本进度计划主要依据翻模施工方案进行排定。
根据大桥总体工期计划,详见《实体矩形墩施工计划横道图》。
六、施工方案实体矩形墩具有墩高、施工现场场地狭小等特点,因此模板方案的确定对于墩身正常、安全、快速施工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此种高墩身施工模板主要有以下几种型式:滑升模板、爬升模板、翻升模板。
通过对上述三种模板的比较和现场考察,结合本工程特点,综合考虑施工质量、工程造价、施工工期、施工操作方便等多种因素,对本桥实体矩形墩的施工模板确定采用翻升模板。
6.1 总体思路每墩柱投入4节模板,每节高2m,每两节做为一组一次翻开,即每循环翻升4m。
每节翻模由钢模、外脚手架、墩身砼支撑体、对拉螺栓等组成,以对拉螺栓作为连接主体。
我们在3号墩附近架设塔吊以满足墩柱施工要求,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以及塔吊的安装和拆卸要求,将承台顺桥向加宽1.5m作为塔吊基础,首先在3号墩位架设塔吊,选用1台QTZ160自升塔6.2 翻模的优点翻升模板由于采用大块模板施工,砼表面质量较好。
从投入材料上讲,翻升模板具有明显的优势。
同时采用翻升模板施工,不需另行配置专用提升设备,可充分利用我部现场提升机械塔吊,设备投入较小。
翻升模板相对于其它模板有以下优势:a、魏家寨大桥虽然墩身较高,但其断面尺寸单一,无曲线变化,适合大模板施工,采用翻模施工不仅模板拼装简单且砼外观质量可得到保证;b、现场为满足桩基和墩身施工合理的布置塔吊;同时也满足墩身机具、材料垂直运输的需要,采用翻模施工可充分利用已有设备,无需另行投入滑升或爬升设备,经济优势明显;c、翻升模板相对于滑升或爬升模板,材料用料较省。
6.3 模板拼装质量标准模板拼装成型后,应满足以下标准:表1 模板组装质量标准6.4翻模的设计6.4.1 模板结构每套模板由四节模板组成,节段模板高2米。
节段模板8块为1组,由8块定型平板模组成。
模板横、竖缝均采用螺栓连接方式拼接。
模板面板采用δ=8mm的钢板,模板边线采用∠100×100×10㎜角钢,纵肋采用[100×48×5.3㎜槽钢,横肋采用100×8㎜扁钢,横向拉杆位置设双枝[10槽钢,平面顺桥向共设置15道拉杆,横桥向设置9道,拉杆竖向最大间距100cm。
外侧施工平台沿周边设立防护栏杆,栏杆外侧至模板固定架底部设封闭安全网。
施工平台上铺设3cm厚木板,供操作人员作业、行走、存放小型机具。
外模规格为:A型块:300cm ×200cm,每节共4块模板,B型块:276cm ×200cm,每节共2块模板。
现场拟投入8组模板(双柱使用,每柱2组),每组作为一节段,循环翻升,每循环翻升4米。
6.4.2 模板的固定拉杆的最大层距选择100cm,拉杆孔垂直位置设在每节段2m高模板的距上边200mm及下200mm处;平面每层5米面设置6道、3.5米面设置3道。
同时考虑到拆装和重复利用,拉杆采用φ20圆钢制作,外加PVC套管。
内模内部设活接头,活接头采用花篮扣结构形式,方便拆装,有效缩短工序循环时间。
每一节段纵向定型模、角模及层间均在桁架上用螺栓联接成一个整体。
6.4.3 模板的提升方式外模的提升利用我部临时搭设的塔吊,配以手动葫芦进行提升。
外脚手架在交界墩四周按双排搭设至墩顶,塔架上设盘绕云梯踏步作为人行通道。
内脚手架采取在横隔板上预留脚手架立柱钢管孔的方式进行通长搭设,具体详见墩外脚手架施工方案及其搭设示意图。
侧面图正面图夯实并硬化基础夯实并硬化基础平面图七、施工工艺7.1 翻模的施工方法7.1.1 设备配置墩身施工时,材料、机具的垂直运输利用已安装好的塔吊;施工人员通道利用脚手架踏步。
人行踏步两侧设置护栏扶手并张挂安全网。
墩身混凝土采用塔吊垂直提升混凝土吊斗入模。
7.1.2 翻模施工本翻模是由四节大块组合模板及外钢管脚手架、塔吊起重机等组合而成的成套模具,每节段模板高2m。
第1节段翻模主要由外模板、围带、拉杆、外模板固定架、作业平台组成。
施工时第1节段模板支立于承台顶上,依次向上支立四节段模板。
第一次支立模板总高度8米,因此,需要设置拉线精确定位并确保牢固。
当第3、4节段混凝土强度达到10MPa时,凿毛清理第4节段混凝土表面, 拆除第1、2节段模板,作少量调整后利用模板外脚手架和塔吊起重机将其翻升至第4层顶,形成新的4m高节节段浇筑砼,依此循环向上形成拆模、翻升立模、模板组拼、搭设工作平台、钢筋接长连接、绑扎、灌筑混凝土、养生和测量定位、标高测量的循环不间断作业,直至达到设计高度。
详见塔吊提升模板翻模施工工艺见框图。
塔吊提升模板翻模施工工艺见框图。
7.1.4 钢筋作业7.1.4.1 为保证墩身在施工过程中模板与钢筋位置的准确性,应加强施工放样确定其位置。
7.1.4.2 墩身钢筋采取预先在钢筋制作场地集中分段下料、统一制作, 钢筋分段定尺4.5米,施工时平板车运送至施工现场接长、绑扎。
主筋每次接高4.5米,钢筋骨架绑扎时先架立四个角上的钢筋,主筋采用镦粗直螺纹连接套连接,并绑扎新型塑料垫块以保证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
主筋在承台砼施工预埋时按规范要求错开接头位置,以后每次接长4.5米至墩顶。
桥墩钢筋笼的绑扎利用外模脚手架操作平台。
7.1.4.3 主筋接长采用塔吊提升,按照主筋间距加工卡板,钢筋接长采用镦粗直螺纹连接套连接,接头应满足相关规范要求。
同时主筋接头错开至少1米,严禁超过40%的主筋接头在同一截面上。
7.1.4.4 构造筋的绑扎:构造筋与主筋采用绑扎铁丝绑扎,注意其间距必须符合设计要求。
7.1.4.5 同时要保证保护层厚度,设计墩身侧面净保护层厚度为4.8cm,保护层采用新型塑料垫块,上下呈梅花型布置,间距1.0m。
7.1.5 混凝土施工7.1.5.2 墩身混凝土在K13+880处的拌和站集中搅拌生产,砼运输罐车运输至施工现场,塔吊垂直起吊1.2m3砼吊斗配以辐射滑槽及缓降串筒入模,缓降串筒每节长50cm,串筒采用薄铁皮加工成直径φ200mm的铁管。
7.1.5.3 混凝土浇筑采用水平分层灌筑,分层厚度不大于30cm,砼振捣采用Φ50mm插入式振动器振捣(注意不要漏捣、重捣和捣固过量)。
振捣时先沿边距模板10cm左右布置振捣,然后在中间按梅花型布置振捣,以振捣至表面出浆且砼不再下沉为宜。
振捣工人及安拆串筒人员上下应设钢筋挂梯,不得直接攀踩钢筋笼箍筋,砼进仓采用砼串筒以保证砼进仓落差不大于2 m。
灌筑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生,并作好混凝土试块,强度达到10 MPa 以上时,清除浮浆,凿毛混凝土表面,进行下一节段的施工,接头错台小于5mm。
每节段混凝土灌筑完后及时抄平,墩身总高度误差不大于20mm。
为保证实体矩形高墩的质量,混凝土的配制、输送及灌筑应保证连续进行。
在灌筑过程中用测量仪器随时观测预埋件的位置是否移动,若发现位移要及时校正。
模板、支架等支撑情况,如有变形或沉陷要立即校正并加固。
浇筑墩身时要注意预埋好盖梁施工支架的预埋工字钢。
7.1.5.4 墩身浇筑后达到设计拆模强度即拆除模板,以无污染水洒水养护,并用塑料薄膜包裹洒水养生。
在气温低于5℃时,不得洒水养生,除对砼作防冻处理外,养生期内用高分子养护膜围裹,高分子养护膜上层为白色塑料膜,下层为吸水缓释膜。
使用时先将吸水缓释膜敷设在混凝土表面上,喷水一次后覆盖白色塑料面膜,外盖棉毡,利用砼自身蒸发出来的水份进行养生。
7.1.6 施工质量控制7.1.6.1 模板试拼模板到达施工现场后,应进行试拼。
试拼重点检查模板长宽尺寸、模板拼缝,表面平整度和边线的垂直度。
7.1.6.2 立模及灌筑后的检查根据基顶中心放出立模边线,立模边线外用砂浆找平,找平层用水平尺分段抄平,待砂浆硬化后由线路中心向两侧立模。
第1节段模板安装后,用水准仪和全站仪检查模板顶面标高和墩身中心及平面尺寸,符合标准后进入下道工序。
每节段立模前和混凝土灌筑后,在无太阳强光照射、无大风、无振动干扰的条件下测定墩身三向中心线(纵向、法线方向、45°方向)偏差不得大于3mm。
7.1.6.3 模板组装先选择墩身一个面拼装模板,然后逐次将整个墩身第1节段外模板组拼完毕。
用M14螺栓将模板连成整体,然后吊装围带和拉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