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收入分配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基于收入分配两级分化的探讨
合理的收入分配始终是一国经济平稳运行的保障,因为收入分配问题是调节效率与公平的重要手段。
收入的公平的分配是社会平稳的保障,收入的差异是提高效率的基础。
历史上,为了使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平稳,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化中,我国的收入分配分配制度也经历了改革。
从完全的按劳分配到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使得其从平均主义到更加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其中,收人分配的两极分化是最主要的。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5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62。
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比上年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2元,比上年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5%。
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1928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7%。
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221元,中等偏下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1894元,中等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19320元,中等偏上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29438元,高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54544元。
可知我国的基尼系数还是处于0.4—0.5范畴的,是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
另外从各个明细的项目来看,我国的收入分配差距在多个领域出现: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各地区居民、各行业间、社会阶层等等。
1、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间就存在着巨大的资源禀赋的差异,不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形成了各种地区差异。
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因素也有很大的关联。
历史上我国的东部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基础深厚,造成与西部地区的巨大差异。
地区间人口密度的差异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人口密度越高,促进发展的劳动力也会增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而且一般情况下,人口较密集的地区人才知识的交流会更加密切,能更好地促进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提高生产效率。
从分配制度上分析,收入分配的差距更是现行分配制度的直接结果。
我国现行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分配制度的在实施的过程中有时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因为市场调节必然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对分配的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
一定的差距会促进效率的提高,但是效率的不平衡也会继续扩大差距。
从社会阶层来看,机会不平等是拉大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技能不同,从而在主观上造成机会不均等;另一方面,一个人的出身、性别、年龄造成无法改变的客观上的机会不均等。
另外人们参与市场的竞争机会也是不平等的,比如很多人获得的就业信息就是有很大差异的。
从城乡发展严重不均衡来看,第一,我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
工农产品的价格产值差异促使工业发展快于农业。
建国后,我国走上重工业优先发展的道路,而且经历了各种历史动乱,导致农业发展落后,农民收入水平
低下。
第二、户籍制度也是造成城乡差异的重要因素。
我国的户籍制度完全区分了城市与农村人口,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就算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也会被某些企业区别对待。
而且政府的福利政策也分离了农村人口与城镇人口。
这些举动无不固化了存在已久的城乡差异。
从财产积累的差异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居民财产有了很大的积累。
但是财产积累的多寡是个极大的差异。
另外,财产收益是一种衍生财富,它的增加会产生一种“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从而加剧平复差距。
2、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影响分析
从整个社会经济运行来看,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有着不利的影响。
首先不利于低收入者积极性的发挥,且低收入者是占绝大多数的人口,从而降低整体的生产的效率。
其次不利于内需的扩大,占绝大多数的人属于低收入群体,他们有巨大的消费需求但是没有相应的消费能力。
而占极少数人口的人拥有极大的财富,他们可以有消费的能力,但是消费的需求有限。
从而整体上的需求就降低了,无法形成显示的购买力。
从社会心理的层面来看,收入分配的差距容易造成两个极端群体的矛盾。
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会在个体的生活感受中产生“放大效应”,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生活满意度,造成仇富心理的产生,使矛盾更容易被激化。
3、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对策建议
首先应该在认识上重视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了解成因及影响,意识到收入分配关系处理不当会引起严重后果。
需要深入分析我国的现状原因,学习国际经验,高度重视收入差距问题,将其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应该弥补政策上的不足,充分发挥税收制度的作用。
税收制度是一种收入再分配制度,主要是为了协调各种分配关系,保障社会整体利益。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累进个人所得税制度。
这种税制采用分层征税的手段,对不同收入群体采用不同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加强了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
比如收入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造成的漏税等等。
所以更应该着眼于制度的效果,发挥税收调节的作用。
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落实。
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社会公平的又一重要手段,对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也能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就包括退休养老金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税收制度等等。
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考虑用加强立法的手段,建立起新的社会保障体系。
从国家经济制度入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政府职能。
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有很多发展不完善的地方,因此造成市场失灵,经济波动等问题。
市场经济自身的弊端: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都在经济运行中存在着。
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机制也容易造成收入分配不平等。
所以需要一定是宏观调控来调节,需要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发挥其职能,为市场配置资源提供平等竞争和透明的法制环境。
垄断行为的存在往往造成行业间的收入差距。
要缩小行业收入差距,就必须打破行业垄断。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但是改革的同时不能动摇国有企业的主体地位。
另外引入竞争是很好的手段。
引入其他资本的竞争,一方面可以促进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分配。
城乡差距的最大原因是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阻
碍两者经济发展的平衡。
因此应该对其进行改革,但是不能是同质化的改革,而是应该更加注重城乡经济发展的地域特色,发展具有特色的城乡经济。
比如说,在农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投入资金技术促进效率的提高;在城市更加注重环境的保护,在城市扩张的同时进行合理规划,促进城乡结合部的过度。
另外,在农业技术提高的同时,势必产生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同样重要,因此要拓宽转移渠道。
同时,城乡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应该更加平衡,为经济发展打下基础。
最后吗,要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
只有藏富于民才能更好的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促进居民进行投资,从而使其公平、公正地享受经济增长的好处。
4、总结
总之,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许多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导致收入分配的不均匀。
收入分配的不均匀会造成社会不稳定、阻碍经济发展等后果。
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收入分配两级分化的问题,把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收入差距作为一项重大的工程来实施。
通过各种制度的创新,技术的进步和效率的提高来促进收入分配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