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数学试卷分析第一部分高考数学数据分析一、高考总体情况分析数学文科实考人数22980人,平均分46.69,最高分147.理科实考人数36842人,平均分59.23,最高分148.文科最难是数学,难度系数:0.311;理科最难是物理,数学难度系数:0.3283。
二、最近五年高考数学试卷得分对比1.平均分对比2.选择题平均分对比文科选择题对比分析表:理科选择题对比分析表:3.填空题平均分对比文科填空题对比分析理科填空题对比分析4.解答题平均分对比文科解答题对比分析理科解答题对比分析三、高考数学试卷内容、能力分项平均分情况高考数学(文)内容、能力分项平均分统计表高考数学(理)内容、能力分项平均分统计表四、普通高考数学选项分布统计表普通高考数学(文)选项分布统计表普通高考数学(理)选项分布统计表第二部分高考数学试题分析五、高考数学试题分析对于高考试卷的总体分析,我们先从高考试卷结构及分值分布表以及高考试卷知识分布表。
1.文理科数学高考试卷考点分布:3.2011—2014年数学高考试卷知识比重理科文科从上表中可以看出,代数(集合、函数、三角、导数与定积分、数列、不等式、向量、算法、复数)、几何(立体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概率统计既是新课程中的主干知识块,又始终是历年以来知识考查的主线.自新课改以来,经历了海南卷到全国卷的变化,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各知识模块所占有的比例基本稳定。
以几何为例,在试卷中的分值一直是44分,一直占有的比例是29%,如果再仔细研究,会发现一直是“4小”(两道立体几何选填题和两道解析几何选填题)“两大”(一道立体几何简答题和一道解析几何简答题),这些都说明了试卷内容结构稳定,其比例也与《课标》中课时分布基本吻合。
六、高考数学试题试题特点:1、试卷总体评价:总体稳定,局部创新高考数学新课标全国2卷是以《课程标准》、《考试大纲》为依据,试卷的结构保持了新课程高考数学试卷的一贯风格,试题设计体现了“大稳定、小创新”稳健、成熟的设计理念。
试卷仍然注重基础,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在坚持对高中数学五大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两个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考查的同时,也注重对数学思想与方法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工具性的学科特色。
以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为考点来挑选合理背景,善于应用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融合构建试卷的主体结构,在新课程新增内容和传统内容的结合处寻找创新点,考查方式更加科学。
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的特征。
考察过程中,在重点内容、方法和思想相对稳定的前提下,考查方式和角度有所调整。
从总体情况看,今年新课标2的文理科数学试卷整体结构没有变化,知识点的分布与覆盖上保持相对稳定,体现了注重考查考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指导思想。
试题坚持对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考查,坚持多视角、多层次地考查考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掌握和理解,也注意了对考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养的检测。
试卷对知识的考查全面且重点突出,特别对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计算能力以及应用意识的要求较高。
2、注重数学信息的读取,发展应用意识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数学。
因此,学生需要学会从文字、表格和图形中提取数学信息,而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并转化成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
从试题的素材和内容上来看,全国卷Ⅱ数学试题做了局部的调整,将部分知识放在一个实际情景中进行考查,引导学生提高对数学信息的提取与处理能力,渗透了数学应用意识(如文、理科数学选择题第(3)题)概率解答题从统计的角度研究了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强化了学生提取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些试题都有助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哪里有数学,如何利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突出主干知识考查,重视通性通法高考数学新课标2卷,总体难度与2014年基本保持不变。
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到位,降低了特殊技巧的使用,尤其是压轴题部分,与往年相比难度控制较好。
选择部分:整体做到了符合考纲要求;与往年基本一致,1-8选择题延续了前几年的考察思路,以基础知识为主,考察学生的基本功,特别是3,4,5三道题,考察的均为常规的单一考点,大体都是学生平时反复做的常规题型,只要细心应该都可以拿到分。
9-10两道题较往年不同,主要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相对较难,按照常规思路不易得出答案,但采用如特殊位置和常规认知相结合的方法便会很快选出答案,主要考察学生解题的灵活性与思维的变通性;11-12两道压轴题可以算是历年来最简单,尤其11题,只要跟随题干信息稍加分析计算便可得出答案。
填空部分:今年的四道填空题在难度上可算得上是历年最低,常规题型中的常规考点,更是将向量、二项展开式、线性规划、数列等单一考点发挥到极致,毫无难度和综合性,只要细心都会得到满分。
解答题部分:整体来说难度不大,但如18题也算平中有奇,第二问避开了平时练习中的固定出题逻辑模式,习惯了以小题出现的条件概率题,结果以图表对比大题的形式展现出来,平时不常见,无形中增加了难度,部分同学应该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好在17和19以及选修题都延续了往年的常规思路,细心的同学问题都不会太大,得分率应该会较高。
备受关注的20和21两道解析和导数压轴题,相较去年解析难度变化不大,导数难度却减少很多,第二问避开了往年难处理的证明问题,转向了较常规的去绝对值恒成立问题,学生较好入手。
4、突出学科特点,考查数学本质试题突出学科特点,关注对数学本源的理解;注重学生在概念、定理、公式等理解基础上的应用,比如函数思想的考查方面,新课标Ⅱ卷在第5、10、12、21题有不同程度的体现,考查考生在基本初等函数的概念、性质及应用方面掌握的层次水平。
试卷主体涉及到:函数、不等式与导数、三角、向量、数列、直线和平面、线性规划、直线和圆锥曲线、概率统计等知识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
试卷注重数学通法与数学思想的考查,试题难易梯度的合理搭配,使得不同考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水平得到有效的区分,最后一道导数压轴题的难度适当降低,更注重促使学生从已学的知识出发,通过化归等手段转化为经常处理的问题。
学生有不同学习要求的精神,符合当前中学数学教学以及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
七、试题点评与答卷分析(以大题为例)理科数学17.(本题满分12分)ABC∆中,D是BC上的点,AD平分BAC∠,ABD∆面积是ADC∆面积的2倍.(Ⅰ) 求sinsinBC∠∠;(Ⅱ)若1AD=,2DC=,求BD和AC的长.【答案】(Ⅰ)12;(Ⅱ)1.【解析】 (I) BAD AD AB S ABD ∠⋅=∆sin 21,CAD AD AC S ADC ∠⋅=∆sin 21因为A D C A B D S S ∆∆=2,CAD BAD ∠=∠,所以AD AB 2=。
由正弦定理可得21sin sin ==∠∠AB AC C B(Ⅱ)因为::ABD ADC S S BD DC ∆∆=,所以BD = 在ABD ∆和ADC ∆中,由余弦定理得2222cos AB AD BD AD BD ADB =+-⋅∠, 2222cos AC AD DC AD DC ADC =+-⋅∠. 222222326AB AC AD BD DC +=++=.由(Ⅰ)知2AB AC =,所以1AC =.18.(本题满分12分)某公司为了解用户对其产品的满意度,从A ,B 两地区分别随机调查了20个用户,得到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评分如下: A 地区:62 73 81 92 95 85 74 64 53 76 78 86 95 66 97 78 88 82 76 89B 地区:73 83 62 51 91 46 53 73 64 82 93 48 65 81 74 56 54 76 65 79(Ⅰ)根据两组数据完成两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茎叶图,并通过茎叶图比较两地区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及分散程度(不要求计算出具体值,得出结论即可);(Ⅱ)根据用户满意度评分,将用户的满意度从低到高分为三个等级:记时间C :“A 地区用户的满意度等级高于B 地区用户的满意度等级”.假设两地区用户的评价结果相互独立.根据所给数据,以事件发生的频率作为相应事件发生的概率,求C 的概率.【答案】(Ⅰ)详见解析;(Ⅱ)0.48.【解析】试题解析:(Ⅰ)两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茎叶图如下通过茎叶图可以看出,A 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的平均值高于B 地区用户满意度评A 地区B 地区4 5 6 7 8 9A 地区B 地区45 6 7 8 96 8 1 3 6 4 32 4 5 5 6 4 23 34 6 9 6 8 8 6 4 3 3 2 1 9 2 8 65 11 37 5 5 2分的平均值;A 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比较集中,B 地区用户满意度评分比较分散。
(II )记1A C 表示事件:“A 地区用户满意度等级为满意或非常满意”;2A C 表示事件:“A 地区用户满意度等级为非常满意”; 1B C 表示事件:“B 地区用户满意度等级为不满意” 2B C 表示事件:“B 地区用户满意度等级为满意”.则1A C 与1B C 独立,2A C 与2B C 独立,1B C 与2B C 互斥,1122B A B A C C C C C =.1122()()B A B A P C P C C C C =1122()()B A B A P C C P C C =+1122()()()()B A B A P C P C P C P C =+.由所给数据得1A C ,2A C ,1B C ,2B C 发生的概率分别为1620,420,1020,820.故1()A P C 16=20, 2()=A P C 420,1()=B PC 1020,2()B P C 8=20,故101684()=+0.4820202020P C ⨯⨯=.19.(本题满分12分)如图,长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6AB ,=10BC ,18AA =,点E ,F 分别在11A B ,11C D 上,114A E D F ==.过点E ,F 的平面α与此长方体的面相交,交线围成一个正方形.(Ⅰ)在图中画出这个正方形(不必说出画法和理由); (Ⅱ)求直线AF 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DD 1C 1A 1E FA BCB 1【解析】试题解析:(Ⅰ)交线围成的正方形EHGF 如图:(Ⅱ)作EM AB ⊥,垂足为M ,则14AM A E ==,18EM AA ==,因为EHGF 为正方形,所以10EH EF BC ===.于是6MH ==,所以10AH =.以D 为坐标原点,DA 的方向为x 轴的正方向,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x y z -,则(10,0,0A ,(10,10,0)H ,(10,4,8)E ,(0,4,8)F ,(10,0,0)FE =,(0,6,8)HE =-.设(,,)n x y z =是平面E H G F 的法向量,则0,0,n FE n HE ⎧⋅=⎪⎨⋅=⎪⎩即100,680,x y z =⎧⎨-+=⎩所以可取(0,4,3n =.又(10,4,8)AF =-,故45cos ,n AF n AF n AF⋅<>==⋅.所以直线AF 与平面α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A 1AB 1BD 1DC 1CFE H GM20.(本题满分12分)已知椭圆222:9(0)C x y m m +=>,直线l 不过原点O 且不平行于坐标轴,l 与C 有两个交点A ,B ,线段AB 的中点为M .(Ⅰ)证明:直线OM 的斜率与l 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若l 过点(,)3mm ,延长线段OM 与C 交于点P ,四边形OAPB 能否为平行四边形?若能,求此时l 的斜率,若不能,说明理由.【答案】(Ⅰ)详见解析;(Ⅱ)能,44+ 【解析】试题解析:(Ⅰ)设直线:l y kx b =+(0,0)k b ≠≠,11(,)A x y ,22(,)B x y ,(,)M M M x y .将y kx b=+代入229x y m +=得2222(9)20k x kbx b m +++-=,故12229M x x kbx k +==-+, 299M M by kx b k =+=+.于是直线OM 的斜率9M OM M y k x k ==-,即9OM k k ⋅=-.所以直线OM 的斜率与l 的斜率的乘积为定值. (Ⅱ)四边形OAPB 能为平行四边形. 因为直线l 过点(,)3mm ,所以l 不过原点且与C 有两个交点的充要条件是0k >,3k ≠.由(Ⅰ)得OM 的方程为9y x k =-.设点P 的横坐标为P x .由2229,9,y x kx y m ⎧=-⎪⎨⎪+=⎩得2222981P k m x k =+,即P x =.将点(,)3m m 的坐标代入直线l 的方程得(3)3m k b -=,因此2(3)3(9)M mk k x k -=+.四边形OAPB 为平行四边形当且仅当线段AB 与线段OP 互相平分,即2P M x x ==2(3)23(9)mk k k -⨯+.解得14k =24k =.因为0,3i i k k >≠,1i =,2,所以当l 的斜率为44+OAPB 为平行四边形.考点:1、弦的中点问题;2、直线和椭圆的位置关系. 21.(本题满分12分) 设函数2()mx f x e x mx =+-.(Ⅰ)证明:()f x 在(,0)-∞单调递减,在(0,)+∞单调递增;(Ⅱ)若对于任意12,[1,1]x x ∈-,都有12()()1f x f x e -≤-,求m 的取值范围. 【答案】(Ⅰ)详见解析;(Ⅱ)[1,1]-.【解析】 (21)解:(I )'()(1)2mxf x m ex =-+若0≥m ,则当)0,(-∞∈x 时,01≤-mxe,0)('<x f ;当),0(+∞∈x 时,01≥-mx e ,0)('>x f若0<m ,则当时,01>-mxe,0)('<x f ;当),0(+∞∈x 时,01<-mx e ,0)('>x f所以, )('x f 在)0,(-∞∈x 时单调递减,在),0(+∞∈x 时单调递增.(II )由(I )可知,对任意的m ,()f x 在]0,1[-单调递减,在]1,0[单调递增,故()f x 在0=x 处取得最小值.所以对于任意的12,[1,1]x x ∈-,12()()1f x f x e -≤-的充要条件是:⎩⎨⎧-≤---≤-,1)0()1(,1)0()1(e f f e f f 即⎩⎨⎧-≤+-≤--11e m e e m e m m ……①设函数1)(+--=e t e t g t,则1)('-=te t g .当01)(,0'<-=<te t g t 有;当01)(,0'>-=>te t g t 有.故)(t g 在)0,(-∞上单调递减,在),0(+∞上单调递增. 又0)1(=g ,02)1(1<-+=--e eg ,故当]1,1[-∈t 时,0)(≤t g .当]1,1[-∈m 时,0)(≤m g ,0)(≤-m g ,即①成立; 当1>m 时,由)(t g 的单调性,0)(>m g ,即1->-e m e m; 当1-<m 时,0)(>-m g ,即1->+-e m em.综上所述,m 的取值范围是]1,1[-∈m请考生在22、23、24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写清题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