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古代汉语的词际关系
4.1 复习笔记
语言中的众多语词是彼此相关、互相制约的。
在词汇系统中,词和词之间的关系称为词际关系,其中在音与义上可以发生三种关系。
第一种,音同而义不相关;第二种义近而音相距很远;第三种,音相近,义相通。
具有第一种关系的是同音词,具有第二种关系的是同义词,而具有第三种关系的,是同源词。
与意义相关的词际关系主要是后两种,也是本章的学习重点。
一、古代汉语词的同义关系
(一)同义词的定义
1.同义关系群
在文言文中,每个词都有数量不同的同义词,组成复杂的同义关系群;以“一”字为例,它的同义关系也是多方面的:
(1)在数量这个意义上,它与“独”“特”“单”“孤”等词同义。
(2)在次第这个意义上,它与“初”“始”“太”“元”“端”“起”等词同义。
(3)在“专一”这个意义上,它与“专”同义。
(4)在“总括”这个意义上,它与“总”“统”“凡”“概”等词同义。
(5)在“整体”这个意义上,它与“满”“全”“皆”等词同义。
2.单音词的翻译问题
(1)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词为主,单音词比双音词的义项更多、指向更广,所以,文言
中的同义关系比现代汉语还要复杂,每个词的同义词,都要比相应的现代汉语词略多一些。
(2)文言词的同义关系,不仅直接涉及修辞、造词问题,而且直接涉及对文意、注释材料的理解,以及将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准确程度,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同义词的定义
在一定条件下意义相同而语音不相关的词,互为同义词。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1)词的同义是有条件的,没有绝对的、全面的同义词,只有在某个意义上、某种语言环境下的同义词
①同义词的同是就义项而言,指相关词的一个或几个义项相同,而不可能是全部义项一一相同。
②同义词不仅有义项和语言环境的条件,还有历史的条件:
a.本来不是同义词的,后来可能发展为同义词。
b.起初是同义词的,后来也可能变得不同义了。
c.只有个别贯穿时间很长、历史时期可以不计的同义词。
(2)同义词的语音不相关
语音相关、具备音近义通条件的,是同源词,不包括在严格的同义词范围内;同源词之间有历史的渊源关系,它们都是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的,而同义词是意义的偶然相同,两者属于本质不同的现象。
(3)同义词是相互的
在系联同义关系群时,可以任意选择一个中心;选择哪个词作中心,要根据研究哪个词的意义而定;两个词如果是同义词,它们的同义关系群一定有重合的部分。
(二)同义词的确证
在古代汉语里哪些是同义词,不能主观臆断,要用语言材料来证明。
1.互用
互用就是在同一语言环境中出现,而语句的意义不变。
例如《诗经·郑风·缁衣》:
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一章)
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二章)
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
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三章)
在这首诗中,“为”“造”“作”三词放在完全相同的语言环境里,造成意义完全相同的三个句子,证明它们是同义的。
2.对用
(1)在文言文或古代诗词中,为了对得工整又不出现重复的字,在相应的位置上,时常出现一对同义词。
例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一”与“孤”放在对句的相应位置上,使对句工整,语言变换;“一”与“孤”在“独一”的意义上同义。
(2)很多在现代汉语中还保存并使用的四字成语,也是用这种同义对文的方式造成的;如“口诛笔伐”“节衣缩食”“街谈巷议”“呼朋引伴”“堆金积玉”等,都可以看出词的同义关系。
3.连用
为了调整音节,文言文中常有将同义词连用的情况,它们连用后,意义与单用时仍然相近,证明二者在这个环境里义无差别。
例如: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
(韩愈《论佛骨表》)
“伦”与“比”在“比类”这一意义上为同义词,它们连用,组成双音节词组而意义仍与单音词一致。
4.义训
(1)在古代的注释材料里,凡是互相做过训释的词,都在某种条件下同义
例如:《说文解字》中的训释:
①单训
《说文·人部》:“仰,举也。
”“倚,依也。
”“俗,习也。
”“僖,乐也。
”
②递训
《说文·言部》:“论,议也。
”“议,语也。
”“语,论也。
”
③同训
《说文·言部》:“谕,告也。
”“诰,告也。
”“诏,告也。
”
用单词训释单词,单训可以证明两个词同义;递训和同训的经过系联,可以证明三个或更多的词同义。
(2)除此之外,还有用一句话来给词下定义的
例如:
①《说文·丌部》:“奠,置祭也。
”
②《说文·纟部》:“缒。
以绳有所县也。
”
③《说文·几部》:“凭,依几也。
”
在这些定义式的训释中,训释语不止一个词,但其中都有一个主训词是被训词的同义词或同类词。
《说文解字》的训释,一般称为形训,它是讲词的本义的,前面已经说过,本义是与字形相贴切的义项,它只有一个,所以,这种训释比较简单。
(3)对认识同义词意义更大的是一种随文释义的训释
例如: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注:喻犹晓也。
(《论语·里仁》)
②单足以喻则单,单不足以喻则兼。
注:喻,晓也。
(《荀子·正名》)
③以谕(同“喻”)九税之利。
注:谕,告晓也。
(《周礼·掌交》)
这里的三段话都含“喻”词,又都用“晓”来训释,不但可以告诉我们,“喻”(同“谕”)和“晓”是同义词,还可以就三段话归纳出“喻”和“晓”同义的条件,并帮助我们认识它们在哪个意义上相同,比脱离具体语言的字书、辞书的训释更为重要。
(三)同义词的辨析
同义词之间的差异是多种多样的,对表达上有影响的差异,无非是两方面的差异:一是使用范围,也就是词的广度上的差异;二是意义特点,也就是词的深度上的差异。
1.语言环境分析法
这种分析法,是把一对同义词放在它们时常出现的语言环境中来观察,从它们所处的环境的不同,来确定它们意义上的不同;具体做法上有置换和比较两种:
(1)置换
置换是把甲词换到乙词常出现的语句中去,看是否还通顺,是否还保持原义;这种做法多半用来确定这对同义词在哪个义项上同义;例如:
“完”和“全”
两个词都可当“完备”讲,在这个意义上可以互相置换,但一些意义上不可置换。
①《庄子·庚桑楚》:“唯全人能之。
”注:“全人,则圣人也。
”圣人也可称“完人”,也就是没有缺点的人,完美的人。
②但是,“完”当“完整”讲,不能换成“全”。
杜甫《石壕吏》:“出入无完裙。
”“完裙”是整的、没有破的裙子,“全裙”则是全部的、并非部分的裙子。
同样,“全”当“全部”讲时,也不能换成“完”。
《周礼·医师》:“十全为上。
”今天所说的“十全大补丸”的“十全”不能说“十完”。
③“完”当“修葺”讲。
如《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完聚”,是太叔修葺城郭,聚集粮草的意思。
“全”当“保全”讲,如诸葛亮《出师表》“苟全性命于乱世”。
这两个意义不能互换。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完”与“全”在文言文里只有当“完备”讲时,是同义词。
(2)比较
比较是从甲乙两词各自出现的语句中,归纳出它们各自适用的环境,再比较这两种环境的区别,从而确定两词意义上的区别。
例如:
“视”和“望”
①“视”当“看”讲,如:
当其时,巫行视小家女好者,云是当为河伯妇,即聘取。
(《史记·滑稽列传》)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战国策·齐一》)
②“望”当“看”讲,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