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水--山石画技法
披麻皴画法
现代
潘望森
斧劈类皴法分为大斧劈和小斧劈,利用劈斧皴要以方折挺劲之笔出之触,
但不能妄生圭角,要以方笔之侧锋,根据山石的形态结构,爽快地“劈”过去,不易 重叠,或直劈或横劈,要恰到好处。斧劈皴法笔触多呈三角形,笔中含墨要饱和, 下笔要用力,速度要快,才能得到峻爽之效。通常用以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 岩石。石纹断裂的高耸山岩,多用大斧劈皴法来表现;侧面悬崖、石纹细碎则宜用 小斧劈皴。
◇名家常用皴法
披麻皴(亦称“麻皮皴”,董源、巨然用之,有长短之分)、直擦皴 (关仝、李成用之)、雨点皴(亦称“芝麻皴”,形大的称“豆瓣皴”, 范宽用之)、卷云皴(李成、郭熙用之)、解索皴(有直解索、横解索, 所谓点法,是指山水画中的点叶、点苔、点树、点山 诸家用之者多,王蒙一变为细长飘曲之状,称“游丝袅空法”)、牛毛皴、 荷叶皴(赵孟頫用之)、铁线皴(唐人用之)、长斧劈皴(许道宁用之, 等技法。点有圆 、扁、秃、尖、粗、细、老、嫩、横、斜、 亦名“雨淋墙头皴”)、小斧劈皴(从李思训小钩笔发展而来、李唐、刘 平松年用之)、大斧劈皴(李唐、马远用之)、带水斧劈皴(夏圭用之)、 、直的不同的形态。点的作用很多,如:有的是为了表 现画面完整 、草木丰茂;有的是为了点睛提神,以弥补 鬼脸皴《荆浩用之)、米芾拖泥带水皴(先以水褊抹山形坡面大小之处, 用蘸墨横笔点出,亦称“落茄法”)、弹涡皴(阎次平用之)、括铁皴 画面色调的灰平;有的是因为画面皴笔缭乱,加点以掩 (吴镇用之)、折带皴(倪瓒用之)、泥里拔钉皴(夏圭师李唐之法,江 盖毛病。当然在皴染之后,如果感觉画面笔墨自然爽朗, 参喜用之)、骷髅皴、破网皴(吴伟用之)、刺梨皴(由豆瓣皴出,巨然 在可点可不点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加点。 用之)、马牙皴(李唐用之)、马牙钩(李思训、赵千里等,用于青绿山 水)。表现树身表皮的皴法,有鳞皴(松树皮)、绳皴(柏树皮)、交叉 麻皮皴(柳树皮)。点擦横皴(梅树皮)、横皴(梧桐树皮)。上述皴法, 乃历代画家根据山石的地质结构外形,树木的表皮状态,而创造的表现形 式。后人列着自然界的变迁改造和绘画技法的演进,各种皴法将不断发展。
山水画欣赏-----激发兴趣
山水画欣赏-----激发兴趣
山水画欣赏-----激发兴趣
山水画欣赏-----激发兴趣
画 欣 赏 ---激 发 兴 趣ຫໍສະໝຸດ 山水画欣赏-----激发兴趣
山水画欣赏
山水画欣赏
山 水 画 欣 赏
山水画欣赏-----激发兴趣
乘兴而作----画石
• • • • • 大家欣赏了以上山水画有什么感受? 1、好不好看? 2、喜欢不喜欢? 3、想不想画? 4、山水画的构成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石” ,大家见过石头吗?动手画一个好不好? • 5、每组选一位同学到黑板上画一个石头。
皴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柔性的、有刚性的、有纵向的、有横向的、有线类 的、有块面的、点类的等等。如何将这些技法融合在一起呢?下面我介绍几种 方法。 1、不同的皴法结合运用:运用这种技法时,要记住“互让互谅”。柔性的 披麻类皴法要与刚性的劈斧类皴法往往不易协议,可采用过渡的方法。 2、将同一类皴法系统中的不同皴法结合起来,比较容易掌握,这类皴法很 容易协调在一个画面之内。 3、各中点类皴法的运用主要是根据画面的具体情况来定的,要灵活运用, 千万不可拘泥。 4、运用泼墨 破墨留白等方法过度不同的皴法:首先要讲究清浑,讲究虚 实。留白是实中之虚,起到缓解画面气氛的作用。
披麻皴和斧劈皴的比较
硬线条——劈斧皴
软线条——披麻皴
笔法中的点,不仅限于绘画苔藓。点的形状也有横、直、圆、尖、瓜子形、马蹄形 等等 点类皴法可以表现杂草杂树以及山石的明暗和形体,有助于画面的气氛和精神的 显露。“米家山水”就是用点类皴法来表现“雨中春树万人家”的意境。 现在表现郁郁葱葱的山岭也用这种方法来表现。
纠正错误------重新画石
1、每组重选一位同学到黑板上 画一个石头。
2、学生评价,深入了解石头造 型。
3、引入石头画法讲解。
结合问题----学习画法
• • • • • • 1、山石是怎样构成的? 2、山石的构成有几种?哪几种? 3、画山石的基本元素是画什么? 4、石头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 5、石分三面怎么理解? 6、石头的画法有哪些?
染可以分为墨染和色染两种,
有时两者通用。染可以表现物体的 色调,加强山水的厚重感、质感、 空间感,丰富、协调画面的每一个 地方。还可以表现特定的天气状况。 渲染法有积染法、分染、烘染、罩 染、接染、点染、渲染等。总之, 然不等于平土,着墨色也要讲究笔 法,墨接色域要柔和,千万不能 “糊” 、“腻” 、“脏” 、 “闷”。
先淡
后浓
山石的画法很多,前人概括为勾、皴、擦、 点、染五种基本技法,也可以分为皴擦和点染 两个步骤。掌握这些技法就可以山石的体积感、 重量感、质量感、空间感及形态变化具体地表 现出来。
勾
• 勾------勾山石轮廓
有人说擦是“不带笔处的皴”。此话虽不全面但是也有道理。 擦就是以干的、较松的笔触侧锋扫擦,也可以用干湿兼备的墨或用干的淡墨, 必要时也可以用彩墨。这种方法并不是每张画都要用到的,用的时候也并不是很多, 过多会使画面产生、枯、燥、脏、腻等,要适当的运用,使画面产生灵动之感。
披麻皴多由参差松软的线条组成。中锋用笔,线条轻松灵活。用笔的次序
是县勾勒轮廓,然后按轮廓加皴,以表现山石的走势、脉络、结构和体积感。这种皴 法常用来表现江南土质松软,形体元顺的山石。
披麻皴中,笔线条长的称为长披麻皴;
短的为短披麻皴;线条更短的被称为豆瓣皴或雨点 皴;线条硬挺而作不规则的交叉时则称为乱柴皴; 线条松而屈居者,叫解索皴。还有荷叶、乱麻、折 带等皴法大致都是从披麻皴派生来的。因此披麻皴 被视为画山石的基本功来训练,可得到举一反三的 效果。
国画画山石时,勾出轮廓后,再用淡
干墨侧笔而画,叫做皴。 皴是中国山水画技法之一,即用干、湿不 同的笔墨画出树、石、山体的纹理,增强其质感。 唐以前,山水画中的石头无皴,到了唐代后 期至五代,山石才出现了皴法有了皴法,山石就有了立体感、体积感、重量 感和质感。在千百年的积累下,皴的技法复杂,名目繁多,如大、小斧劈皴, 刮铁皴、折带皴、雨皴、牛毛皴,大、小披麻皴等,皴法的变革往往是新的 山水画风诞生的契机。 这是由于各地山石不同的地质情况,形成了上是不同的地质和地貌,在 画法的表现上也产生了较多的皴法。这些都是历代山水画家从客观事物中体 验得来的。 目前我们将皴法大概分为三大类:披麻类、斧劈类、点皴类。
岭· 披麻皴法
现代
梁中华
披麻皴法用笔要干要毛,线条要求流畅活泼,松而不散,同时还要
注意虚实疏密关系。画时可以皴擦兼用,先以干笔作皴擦,以求骨力,逐渐过渡 到湿笔,注意体现“干湿球风,润含春雨”的效果。 披麻皴法易用积墨法,先从淡墨画起,可改可救,次笔增添。可得到浓淡适 宜的的效果,由苍茫浑厚之感。
勾
就是利用线条来勾勒山的轮廓、结构和形态。一般从左上方
起笔,然后顺势成其石形。勾勒用笔要有起伏、转折、停顿、刚柔、虚 实和粗细变化。勾勒的轮廓线不能重复,用笔要活泼,不可板滞,用墨 要浓淡自然,有湿有干。山的阳面的轮廓线多偏锋,可细些轻些:阴面 则相反。这样有助于表现体积感。勾好外轮廓以后,再分成数来表现石 头的形体结构。 画数石聚合,大小石块要前后左右分布得当,避免平铺罗列,或是 以大间小,或是以小间大。但不可散乱、互不相应、互不相关,应聚散 得益,层次分明。
山石的构成约分为两大类 以俊俏山石为主的,多用硬线条表现。 以土或碎石为主的,多用柔线条表现。这些不同的线条,就是要下大力认真研究的 皴法。
直线硬笔大刀劈斧山石 直线硬笔小刀劈斧山石
曲线软笔披麻皴山峦山坡
画石是画山的基础,因此应从石头画起。 “石分三面”的理解:一个立方体有六个面。一般能看到三个面。石头也一样。 山的形状不规则,凹凸不平,是个多面体,因此在能见到的为三个大面中,又能 看到许多小三面。否则就没有立体感。 元黄公望《写山水诀》讲:“画石之法,先从淡墨起,可改可救,渐用浓墨者为 上。”一般来说,阳面线细墨淡,阴面线粗墨浓,通过勾墨线可以大体表现出山脉的 阴阳向背。 勾石步骤——先淡后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