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晚唐钟声-黄昏意象

晚唐钟声-黄昏意象

读《晚唐钟声·黄昏与中国文学的日暮情思》有感
摘要: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一——死亡迫近的忧惧。

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二——苍茫的历史意味。

黄昏意义之三——虚无的生命体验。

关键字:晚唐钟声原型批评黄昏意象神话
傅道彬,1960年生,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古典文学博士生导师、副校长。

1976年中学毕业,先后在吉林省蛟河县、蛟河煤矿做过下乡知青,当过采煤工人。

1978年考入吉林师范人学中文系,1982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巾文系,1985年获文学硕上学位;1986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1988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从师于石声准教授和张舜徽教授,1991年晋升教授职务。

著有《中国生殖崇拜文化论》、《诗外诗论笺》、《晚唐钟声》、《歌者的乐园》、《中国文学的文化批评》、《歌者的悲欢》(与人合著)、《文学是什么》(与人合著)等学术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学遗产》、《新华文摘》、《北京大学学报》、《中国文化》、《红楼梦学刊》等海内外报刊上发表论文多篇。

曾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1998年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一二层人员”。

先后承担过教育部及日本文部省等多项研究课题,任中国诗经研究会、巾国屈原研究会、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

《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是运用原型批评方法阐述中国文化与文学象征意蕴的学术专著。

原型是一部凝缩和积淀了的人类历史和文化历史,原型批评是一种“精神的考古”。

历史虽然消逝得无影无踪,但人类认识世界和感觉世界的特殊符号——象征,却用最简洁的形式贮存着人类惊心动魄的历史。

原型批评因此被称为真正有国际意义的文学批评。

从原型批评出发,作者认为中国文学潜藏着丰富而生动的原始意象。

《易》之“象”。

与《诗》之“兴”是中国哲学和艺术对原型的古老诠释,以兴象为代表的原型系统普遍存在于古典文化中。

1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批评流派。

其主要创始人是加拿大的弗莱。

诺思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 1912-1991)与神话原型批评紧密相连。

1957年他发表了成名作《批评的剖析》,集中阐释了神话原型批评思想,也因此奠定了他在批评界的卓越地位。

原型作为弗莱批评思想的重要术语,体现着弗莱对文学和批评的基本看法。

2
中国文学中写黄昏的篇章非常多。

黄昏: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楚辞·离骚》:“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通常,黄昏意象的时间意义里笼罩着浓重的悲凉之雾,“断送一生憔悴,只需几个黄昏”3感慨的都是时间上黄昏难耐暝色起愁的感伤模式。

如果把人的一生比作一天,早晨就是青少年时期,朝气蓬勃;中午就是壮年时期,力量强大;老年就是黄昏了,剩的只是短暂的光明与一天(一年)中最后的华美,怎能不让人感伤垂泪?黄昏逝去,就将进入黑夜,人类也就进入死别。

在原始神话里,太阳的东升西落是生命的运动过程,日出意味着生命的诞生,而日落则是死亡的象征。

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一——死亡迫近的忧惧。

人们看到太阳从东方天际喷薄升起,又从西方萧然落下,就像看到自己的一生,遂就有了很多关于生死的思考,感叹时光的逝去,人生的短暂。

“向晚意不适”“万古春魂倚暮霞”4“几丝柔绿乍和烟,倩魂销尽夕阳前”5,夕阳黄昏已成为富豪化艺术化的悲凉的生命。

这种情况可以理解为原型的显现,源于原始世界的昏黄再现之际,总伴随着死亡迫近的时间意义。

6
黄昏的时间意义之二——苍茫的历史意味。

黄昏的景色总是带着一丝凄美、迷离,那昏黄的天际,如血的残阳,常常引起诗人对平生的回顾,对往事的回忆。

如: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

自非王子晋,谁能常美好。

——阮籍《咏怀》其五诗写了朝暮两个时间段的不同的人生景象,感慨自己的生命和太阳一样在沉落着,黄昏的悲凉吞噬着生命,泯灭了个体存在的历史意义。

诗人同样用黄昏来表现王朝历史的变迁。

如: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诗人写的虽是王昭君之墓的凄清悲凉,但又何尝不是写了王朝的更替与历史的变迁?斜阳晚映中刘裕金戈铁马的风流潇洒早称过去。

世事变幻,千年走马,唯有夕阳黄昏成了曾经辉煌历史的见证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黄昏意义之三——虚无的生命体验。

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诗人们便从虚无迷离的诗歌中寻求慰藉。

如:
火焰的顶端
落日的脚下
茫茫黄昏华美而无上
在秋日的悲哀中成熟
日落大地大火熊熊
烧红地平线滚滚而来
使人壮烈
使人光荣与寿同在分割黄昏的灯
百姓一万倍痛感黄昏的来临
在心上滚动万寿无疆的言语
时间的尘土抱着我
在火红的山岗上跳跃
没有谁来应允我
万寿无疆或早夭襁褓
相反的是这个黄昏无限的痛苦
无限漫长令人痛不欲生切开血管
落日殷红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爱情保持一生
或者相反极为短暂
极为短暂匆匆熄灭
愿我从此不再提起
再不提起过去
痛苦与幸福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唯黄昏华美而无上7
黄昏是历代文人最易感慨的时光。

不论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叹伤逝,孩子黄昏时的“残阳如血”的感怀与无奈黄昏成了一个寄托文人们哀思的沉重载体。

“秋日黄昏”在文人的笔下更是伤痛的源地一切都那么沉痛而苍白。

同样,在海子的笔下,“秋日黄昏”也被赋予的痛苦与挣扎。

黄昏,既漫长又短暂,正因为如此,诗人才感受到痛苦和寂寥。

秋日,赋予黄昏以成熟与华美然而,秋日最终都会随着时间而渐趋衰老,直至灭亡。

成熟与华美,在世间只能作短暂的停留。

然而诗人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去寻找一种寄托,这就注定了希望的渺茫。

文人们也常用黄昏表现自己一事无成,蹉跎了岁月的感叹。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生已经过去了那么多,而自己却还未有什么大的建树,难免心生悲意。

漂泊在外的游子,看到凄清的夕阳,也会勾起无限的伤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在马致远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来就是一些易于让人愁思一触即发的秋色,加之时值黄昏,天涯旅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这种满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羁旅的愁苦而在心头蔓上愁思万屡。

无疑,黄昏在这渲染了萧瑟悲凉的气氛,是整幅画面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布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9天色已晚,夕阳西下,故乡在哪?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在黄昏的映衬下,更是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在现代,黄昏也是感情结束、无法挽回的象征。

周传雄在《黄昏》中这样唱道:“感情的世界伤害在所难免,黄昏再美终要黑夜”。

感情即将华美落幕,再多的不舍也是徒劳。

王心凌在《黄昏晓》中唱道:“通往幸福的旅途,黄昏才领悟”。

可是,黄昏,已经来不及了。

黄昏被赋予了那么多那么多的哀伤与凄迷,却也被赋予了极度的美。

王勃的《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意境是多么的美,多么的让人沉醉。

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花本就雅致,在黄昏初月的笼罩下,更是多了一份静谧与恬淡。

黄昏又作了一次不可缺少的布景。

黄昏独自构景未免有些单调,因此总会有其他陪衬,或是成为陪衬。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等都和黄昏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古代诗人也常在黄昏之时送别友人。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10、“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11、“一般离思两销魂,楼上黄昏、马上黄昏”12
以上的关于黄昏的意象,都是局限于中国文化之中,但要真正探索黄昏的意象,就必须进行文化的综合考察。

1.神话世界里黄昏与黎明一样具有神圣的意义。

人们会在黄昏之时进行祭
祀,表示他们对神灵的敬畏和虔诚。

2.就生产方式而言,人们习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落之后就是一天
劳作后的休憩。

3.黄昏的艺术形式也充满哲学意味。

4.太阳的政治化是黄昏意象形成的重要原因。

太阳是强大、光明的象征,
被政治化成了君主,那么相反,黄昏就是行将衰朽的政治象征。

黄昏的原型意象反映的不是一个时代,而是永恒!
1晚唐钟声(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修订本)
2原型批评.百度百科
3赵德麟.清平乐
4李商隐.青陵台
5纳兰性德.浣溪沙
6傅道彬.晚唐钟声:中国文化的精神原型批评
7海子.秋日的黄昏
8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9崔颢.黄鹤楼
10李白.送友人
11王维.送黎拾遗
12刘伯伦.一剪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