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2019年文档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2019年文档

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一)编者按】段清波教授曾长期主持过秦始皇帝陵园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所撰《秦始皇帝陵园考古研究》入选2011 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本刊将分三期陆续推出的长文从秦始皇陵考古看中西文化交流》是作者十余年来通过对秦始皇陵考古、秦文化考古、秦始皇帝制度改革等方面文化因素的考察而形成的新成果。

作者认为秦文化中的大型陶塑艺术、石刻石雕艺术、高台建筑、小型条砖、铜车马和青铜水禽制造技术、茧形壶、槽型板瓦等具有明显的波斯文明和地中海文明的特征,明从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开始,东西方文化就有了深入的交流;作者还将统一后秦始皇帝所采取的所有改革措施,与波斯帝国大流士一世以及马其顿亚历山大的改革措施进行对比研究,认为秦始皇帝关于帝国政体、管理国家的制度、管理国家的措施等的认识,可能受到波斯帝国制度文明的深刻影响,并据此认为文明交流过程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交流在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

本刊希望通过有益的学术争鸣,共同推进文明交流的理论与研究的进展。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152/jki.xdxbsk.2015-01-002、引言越来越多的考古证据表明,小麦、冶铁技术、金银器等制作工艺是由西亚、中亚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的。

渊源于西亚的青铜技术、马车等也通过草原、沙漠、绿洲或茶马古道等线路对中国产生过深刻影响,当然,在更早的时期还发生过其他文化因素交流的现象,这一切发生的时间均早于张骞的凿空之举。

在秦始皇陵考古中,我们也发现诸如兵马俑、百戏俑、铜车马、条形砖、封土内台阶式建筑、青铜水禽的部分制作工艺的文化因素宛如横空出世般出现,而又在其后的时代难觅踪迹。

这些现象值得我们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综合思考。

一)兵马俑最使秦始皇陵闻名于世而享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美誉的莫过于数千件原大的兵马俑,宛如横空出世般的兵马俑集群在赢得人们感叹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原本从未出现的以人和动物为主题来表达艺术目标的这一理念会突然出现在秦帝国时期?秦代之前,尤其是商周以来,传统艺术特别是青铜器的制作艺术,基本上都是艺术家以极具想象力的图形来制作各类能通达上天的祭器,此时的人物和动物都是作为所表达主题的配角,附着在器物的底部或装饰在耳部。

虽然也有学者讨论过秦帝国时期能出现兵马俑陶塑艺术的技术性支撑因素,但却没有思考过这类大型陶塑会出现在此时的逻辑性问题。

二十多年前,有学者曾认为,兵马俑艺术“来源于西方的交往,来源于亚历山大的智慧和光彩耀人的希腊艺术”,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卢卡斯(LukasNickel )也提出了相近的认识。

和青铜艺术相比较,陶俑雕塑艺术在先秦并不发达,所取得的成就也不彰显,直到战国才陆续出现一些小型的雕塑品。

山东临淄郎家庄陪葬坑中出土有成组春秋战国之际高10 厘米左右的陶俑,战国时期列国墓葬中也只有零星的发现,秦国直到战国晚期才在咸阳周边的几处墓葬中发现一些陶俑。

发现的这些秦国陶俑,类别有骑马俑、人俑以及陶马,高度一般在10 厘米左右,总体特征是基本没有人体尤其是面部的细部刻画,人体、陶马的肢体比例既不协调也不准确,虽说也有彩绘装饰,但只有白、红和黑三种颜色;陶俑既有烧制的,也有泥塑的。

铜川枣庙秦墓的人、牛、羊、狗等陶俑为泥塑成型再施彩绘,西安南郊、泾渭之交等地的陶俑火候极低,有的还是未加焙烧的泥俑,泥、陶俑以红胶泥捏塑而成,辅以贴、刻划、挖等技法,以单色平涂的彩绘装饰为主。

塔尔坡战国晚期墓葬出土两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的泥质灰陶骑马俑,陶俑的衣领、襟裙、下摆、帽沿及鼻尖均涂红,制作方法为捏制。

战国晚期秦俑最高不超过20 厘米,多为10厘米左右,到了秦统一阶段,秦兵马俑高度骤然间增高到180-196 厘米之间,即使是上焦村出土的跽坐圉人俑,身高也有100厘米。

二者之间不仅在体量上有巨大的反差,而且在制作工艺、彩绘方式、陶俑种类等方面也不可同日而语。

兵马俑为泥质灰陶,火候达950-IOOOC ;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塑造上模制与手制相结合。

俑的种类有将军俑、军吏俑、御手俑、跪射俑、骑马俑、步兵俑、百戏俑、文吏俑、奏乐俑、圉人俑以及马俑等。

彩绘颜色种类丰富,有绿、红、黑、紫、粉、白、黄、赭等,面部和头发部位的刻画尤为精细。

承秦而起的西汉,虽然也使用陶俑随葬,陶俑制作方式似乎沿袭秦的风格,造型比较呆板,主要是用整齐的阵列向人们展示为死者送葬的森严军阵。

但在体量上要比秦兵马俑小得多,以30 -40 厘米者居多,高者不过60厘米。

陶俑的种类更加丰富,有文官俑、奏乐俑、舞蹈俑、侍俑等,新出现木臂着衣式陶俑。

从东周列国陶俑、战国晚期秦俑到秦兵马俑出现,虽然时间相隔仅数十年,但是他们之间不仅有艺术手法的差异,更有艺术风格的巨大不同。

假如将它们置于秦文化发展过程中进行逻辑性的考察,后者与前者之间存在着质的飞跃,其间巨大的序列缺环在逻辑上令人无法接受,而这种差异用秦帝国资源配置能力强大来解释显然是不够的。

从体量、造型、艺术风格上观察秦兵马俑和西汉陶俑之间的演变,也存在同样的困惑,是什么原因导致战国秦、秦、西汉三个时期陶俑风格的巨大差异呢?与战国秦俑在形态特征、服饰风格上相近的是斯基泰文化中的同类物,王辉先生曾探讨过黄河流域文化与草原地区斯基泰文化之间的交流。

2007 年柏林举行的斯基泰展中,有一件被称为哈萨克武弁”的青铜风帽,这件青铜风帽和呈跽坐状的游牧人服饰等与塔尔坡战国晚期秦墓陶俑的形象几无差异;铜马的造像风格、身上鞍辔等附件与战国秦马俑、鄂尔多斯的同类物无二,其时代属公元前五至前三世纪。

时代和艺术风格与秦兵马俑相似的大型陶俑雕塑在其他文明中,如波斯文明、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的传统中还没有发现过。

但这些地区曾有过悠久的青铜和石刻雕塑艺术的传统,如埃及及中东国家流行叙事性的浮雕和油画,以及古希腊艺术形式上以真人高度为样板创作的古典雕塑和油画。

唯一和兵马俑艺术风格相近的是阿富汗出土的彩绘陶俑,时间为公元前100 年,遗憾的是只发现了高23厘米的俑头(秦兵马俑的俑头高度为23-26 厘米),俑头戴毡帽,着高领上衣,五官及胡须毕现,面部遍施红彩;头部与身躯装配的方式和兵马俑一样,均为分别制作好后再将俑头插进身躯内。

上述资料表明,战国秦俑的艺术形象可能受斯基泰文化的影响,而秦兵马俑的艺术可能另有渊源。

二)都卢寻檀百戏俑秦始皇陵园K9901 号陪葬坑出土了一批原大彩绘百戏俑,塑方式、彩绘风格和兵马俑一致,面部表情也呆板而无生气,几乎所有陶俑着衣风格均为仅在腰间围一件短裙,其余肢体全为裸露状。

但这批陶俑和兵马俑的造型有所不同,其躯干、骨骼和肌肉等的表现手法和精确的肢体比例显示出艺术家对人体解剖学的精确掌握;其用力时双臂隆起的肌肉、上举重物时侧腹的肌肉和肋骨、背部明显的脊椎股、肥硕隆起的腹部姿态等,也表明雕塑家对人体运动力学的熟练掌握。

而这种艺术风格在此阶段的东方文化传统中也绝无仅见。

百戏俑中有一尊被认定为都卢寻楦俑。

“都卢寻?H'是两汉之际十分流行的一项顶杆杂技,汉画像石上经常能见到这类图像,现代称之为“长杆技艺”,是由一位身强体壮的大力士,或以双手相托或以头顶长杆,长杆上有人数不等的表演者表演杂技,最多者竞达9 人,表演者的动作有倒、挂、腾、旋、舞、坐等,场面惊险纷呈。

有学者认为,该杂技是从春秋时期的“侏儒扶卢”发展演变而来的,都卢为古地名,或以为在今越南北部以南,或以为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

虽说《国语. 晋语》中记载春秋时已有“侏儒扶卢”之技,该游戏也许形式上和秦汉的都卢寻撞有渊源上的关系,但从汉代称其为“都卢寻檀”的“都卢”名称看,秦汉时期的这种杂技可能是原有的游戏形式受到外来杂技艺术的影响蜕变而形成的。

张骞通西域时在大食看到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蜀布和邛竹杖,就是经过印度的中转而到伊朗的,表明从中国西南经缅甸到印度再到西亚之间,在西汉之前就存在一条经济文化交流的“西南丝绸之路”。

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推测:文化交流的使者们或通过绿洲丝绸之路,或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将源自地中海区域希腊、波斯的雕塑艺术及理念带人中土,在秦俑、百戏俑的塑造中得到初步的展示;人们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将缅甸一带的“都卢寻?H'杂技带到关中,与中国原有的“侏儒扶卢”技艺相融合,形成了新的杂技艺术;当然,这一时期传人东土的还有海中砀极、漫衍鱼龙 等杂技和幻术。

三) 修陵人乱葬坑2003 年春,在秦始皇帝陵区发现一座修陵人的乱葬坑,为男性的 121 具人骨凌乱地堆埋在一座废弃的陶窑遗址内, 叠压,既无葬具也不见随葬品,肢体、头向凌乱,年龄多在 40 岁之间,身高一般在 170 厘米左右,骨骼发育健壮,骨脊发 达,均属重体力劳动者。

在现场进行体质人类学鉴定时, 发现三具保存较好的头骨呈 现出颧骨和鼻骨较高、 眼窝深陷的特征, 和其他头骨有明显的区 别,在后期室内比对研究时, 鉴定者认为上述特征仍属于蒙古人 种的变异范围。

该批人骨经取样进行 DNA 检测,第一次检测时发 现有一具人骨属欧罗巴西部人种; 后来进行重复检测时, 提取出 了 19个个体的线粒体DNA(mtDNA 序列,分子生物学专家将这些序列与32个现代中国人的 mtDNA 序列进行了对比,认为这 19具有更明显的多样性,劳工中既有汉族,也有少数民族,其中大 多数来自中国南方,没有样本显示明显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个体。

前资料积累、 技术发展的程度, 还难以对考古出土的人骨进行准 确的人种定性,修陵人乱葬坑的现场目测、第一次和第二次的DNA 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虽然还不能为乱葬坑中人骨种族属性 下最终的结论, 但也为我们推测这些重体力劳动者的来源地提供 了想象的空间。

四)封土内的高台建筑黄河流域自春秋晚期开始出现陵墓封土之后, 封土基本上都 是由一层层薄厚不均的夯土构成, 地表之上、 封土之下出现巨型 建筑体的现象, 唯秦始皇陵独有。

秦始皇帝陵封土内发现一组前 所未见的、高出地面的夯土建筑。

该建筑分布于墓圹四围,高 30 米左右,呈围合形台阶式墙状夯土台,上窄下宽,内外均呈 台阶状,剖面呈“凸”字形;四侧夯土台的外侧均为九级台阶, 台阶上发现堆积较厚的瓦片, 靠近顶面台阶上的瓦片尤多, 相互 15 -个劳工属于东亚人群的混杂群体,他们相比于32 个现代中国人分子生物学通过人骨中的线粒体分析古代人骨的种属, 就目顶面及各级台阶上没有发现红烧土、木炭遗迹;夯土台底部外侧建于墓圹外的秦代地表上,内侧伸进墓圹;夯土台的底部经过取平处理,各侧最下层的台阶位于同一水平面。

这一建筑形态似乎和中国古代高台建筑有关,依建筑方法、形式而言,两者之间没有不同。

高台建筑兴盛于春秋时期,此前并不发达,文献所见三代时期仅有夏桀的瑶台、商纣王的鹿台、周文王的灵台,直到春秋之后,各国才慢慢开始流行“高台榭,美宫室”的建筑,此阶段著名的高台建筑有晋灵公的九层台(公元前611 年建,未建成)、楚灵王的章华台(公元前535 年修建)等;迄止战国,筑台之风盛极一时,列国统治者皆以高台宫室竞相夸耀,如魏的文台、韩的鸿台、齐的路寝之台、赵的丛台等都很著名,这些高台建筑和秦陵封土内高台建筑从建筑形式、工艺技术、建筑材料等方面看基本雷同,这些高台建筑的台阶数大约不过三层,而秦陵的台阶数竞达九级,并且秦陵封土内的高台建筑最终又完全被表面封土所覆盖,显示出他们的功能是不同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