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填空。
(8分)1、好雨知时节,,随风潜入夜,。
2、“西江月”是名,“夜行黄沙道中”是。
4、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已经有的历史。
5、我国从古到今涌现出许多伟大的诗人,如:、、、、等;其他国家也有许多伟大的诗人,如、、等。
二、把古诗词名句与作者连在一起。
(4分)海内存知己凌寒独自开王勃夕阳无限好天涯若比邻王安石迟日江山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墙角数枝梅春风花草香杜甫1.下列每组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时节轨道鸣蝉稻花略胜一筹B.残霞缥渺悠闲潇洒融为一体C.澎湃鼾声纤弱意镜若隐若现D.亲昵徜徉灯茏茅店诗情画意2.下面的“川”与其他三项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川流不息B.高山大川C.一马平川D.百川归海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杜甫的《春夜喜雨》这首五言诗描写细膩、动人,诗中没有一个“喜”字,却又处处充满诗人的喜悦之情。
B.《白桦》是首现代诗,通过描写白桦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家乡和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C.《采薇》节选于《诗经》,表达了一个老兵回乡时的喜悦心情。
D.《天净沙.秋》是白朴写秋景的一首小令,展现了多姿多彩的美丽秋景。
它虽有秋景的清肃,却无悲凉的情绪。
二、查漏补缺,按要求补充诗句。
1.填上动植物名。
A.两个()鸣翠柳,一行()上青天。
B.枯()老树昏(),小桥流水人家。
C.()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2.填上地名。
A.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B.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一日还。
C.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无故人。
3.填上颜色词。
A.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B.千里莺啼()映(),水村山郭酒旗风。
C.接天莲叶无穷(),映日荷花别样()。
三、精挑细选,根据提示选择正确的答案。
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
(1)李延年(2)李龟年(3)崔九2.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一句是( )。
(1)似曾相识燕归来(2)似曾相识鸟归来(3)似曾相识雁归来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诗句写的是( )。
(1)春色(2)梨花(3)雪景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飞将”的是( )(1)李广(2)项羽(3)曹操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 )的《无题》。
(1)李贺(2)李清照(3)李商隐6.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红”指的是( )。
(1)红色(2)花(3)树叶四、先把诗词句补充完整,再选择填空。
(20分)A. 独在异乡为异客,。
B. 谁言寸草心,。
C. 横看成岭侧成峰,。
D. 马上相逢无纸笔,。
E. ,润物细无声。
F. ,老大徒伤悲。
G. ,淡月失梅花。
H. ,两三点雨山前。
1.“,”这两句诗启迪我们:只有多视角的观察事物,才能全面认识事物,抓住本质特征。
2.老师和爸妈常用“,”这两句诗来劝告我们:趁现在年纪还轻,要努力上进,不要老了白白地悲伤和叹息。
3.无论什么情况下,老师总是耐心细致地开导和教育我们,这正像杜甫笔下的诗句一样:“,”。
4.当我们回忆起母爱,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自然地吟诵起孟郊《游子吟》中的名句:“,。
”三、下面三句话传说是苏东坡和苏小妹互相取笑的话,都用了夸张。
你能找到它们分别夸张了什么?(3分)眼窝深脸长额头高、1、苏东坡: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2、苏小妹: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3、苏东坡:几加拭眼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四、按顺序排列下面词语。
(4分)1、诗经、元曲、唐诗、宋词2、诗歌、《静夜思》、古诗、文学作品五、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5分)1、《诗经•采薇》描写对一位姑娘思念的情感。
()2、“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春夜喜雨》。
()3、苏小妹认为黄山谷加上的“舞”和“隐”两个字仍不够理想,但比苏东坡加的两个字要美。
()4、“路转溪桥忽见”中“见”是出现的意思。
()5、《天上的街市》诗中把夜晚的天空想象成美丽的街市,把天上的明星比作无数的街灯。
()六、我能灵活地运用古诗。
(4分)1、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来劝他:“。
”2、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的诗句:“。
”3、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的诗句。
4、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会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
阅读聪明泉一、阅阅读儿童诗,回答问题。
友谊泥泞中干渴时一只扶持的手一杯清凉的水岔道口倦怠时一个引导的箭头一声惊蛰的春雷挫折时纯洁的友谊一句温暖的话高山上的白雪迷惑时生命的蜜和盐一个肯定的回答森林中的松柏1.填空。
作者希望友谊像高山的白雪一样(),像生命中的蜜和盐一样( ),像森林中的松柏一样()。
2.问答题。
(1)为什么把友谊比作“泥泞中扶持的手”、“岔道口引导的箭头”?(2)为什么把友谊比作“挫折是温暖的话”、“迷惑时肯定的回答”?3.小朋友,你觉得真正的友谊像什么呢?请你照样子写一写。
一、阅读(一)。
(11分)错评咏花诗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后来,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
他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
他猛然想起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
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2分)讥讽()感慨()2、“桃花始盛开”是怎样的景象?结合课文内容展开想象。
(2分)3、(2分)文中“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中的“一失”指的是。
4、沈括是怎样发现自己错怪大诗人白居易的?请用“—”划出来。
(2分)5、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3分)二、阅读(二)(14分)晚唐诗人郑谷,()诗写得好,()为人谦逊,所以人们乐于向他请教。
“一字之师”说的就是他与诗僧齐已的故事。
某年冬天,齐已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
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郑谷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十分赞赏,但他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
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他对齐已说:花开枝头,总有时间先后,只是人们不觉察,才误以为数枝同时开放。
从诗题《早梅》来说,…数枝梅‟已不为早,不如改为…一枝开‟。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
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1、为短文加个小标题写在横线上。
(2分)2、在()里填上恰当的关联词。
(2分)3、用“—”画出郑谷改字的理由。
(2分)4、把“数枝”改为“一枝”好在哪里?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3分)一、看拼音,写词语。
(5分)cháng yáng pãng pài hān shēng piāo miǎo jiã máo( ) ( ) ( ) ( ) ( )二、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4分)纤.弱(qiān xiān)皎.洁(jiāo jiǎo)难舍.( shěshâ歌曲.( qū qǔ)亲昵.( nínì)随即.( jí jì)帆.影( fān fán )跳跃.( yào yuâ)三、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8分)1.随风潜入夜,。
2.,两三点雨山前。
3.孤村落日残霞, 。
4.野径云俱黑 , 。
5.轻风扶细柳,________________。
6.洛阳城里见秋风,_____ _______________。
7.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
8.明月松间照,____ ________________。
四、先解释词语,再写出诗句的意思。
(9分)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昔:依依:诗意: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惊鹊:鸣蝉:句意:3.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残霞:轻烟:句意:五、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下面词语。
(3分)1.诗经元曲唐诗宋词2.诗歌《静夜思》古诗文学作品3.雨雪霏霏赤日炎炎凉风习习杨柳依依六、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
(6分)1.《诗经·采薇》描写对一位姑娘思念的情感。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句中的“潜”透露出风很微,“细”说明雨极小。
()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
()4.“清山露水,白草红叶黄花”一句写出了夏天色彩明丽的美景。
()5.“路转溪桥忽见”中的“见”是出现的意思。
()6.“七八个星天外,l两三点雨山前”是唐代诗人杜写的《春夜喜雨》中的句子。
()七、句子加工厂。
(10分)1.歌声笑声溅起鲜亮的花朵。
(“被”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去看海,有读不完的生命启迪。
(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经风霜的脸上现出难以忍受的痛苦。
(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隔壁阿婆不是蹲在河边石块上用棒子打衣服吗?(改成陈述句)5.通过读诗,使我增加了不少知识。
(改病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30分)1.《我们去看海》这首诗中“____ ___”的呼唤贯穿始终,情绪饱满激昂,全诗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___ _______的感情。
2.《爸爸的鼾声》这首儿童诗运用形象的比喻,他觉得爸爸的鼾声“就像__________”,爸爸的鼾声停了,他又觉得“___ 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