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

最新第八版诊断学教学大纲

诊断学课程教学大纲执笔人:审阅人:审定人:编写日期:2017年2月课程名称:诊断学(Diagnostics)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课程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60 其中(理论学时:44 ;实践学时:12 )学分:XXX适用专业:医学康复专科责任单位:XXX先修课程:病理‘生理’人体解剖等一、课程性质、目的诊断学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科学。

是临床教学的一门必修课,是医学生从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各学科的重要桥梁课,是临床各科的基础课。

诊断学是一门需经反复实践、连续培训过程才能初步掌握的学科。

该课程的目的是通过指导学生接触病人、学习问诊而客观地了解病情,正确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物理检查方法来发现和收集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能通过实验诊断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实验检查项目的选择、实验结果的分析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即学习获取这些临床征象的方法,掌握收集这些临床疾病的基本功,并应用所学过的基础医学理论,提出可能性的诊断。

二、课程主要知识点及基本要求1.常见症状(1)掌握常见症状的定义、病因、发生机制、临床表现。

(2)理解常见症状的问诊要点。

(3)了解伴随症状。

2.体格检查(1)掌握体格检查中视、触、叩、听的基本方法,达到全面、有序、手法规范。

(2)掌握异常体征的临床意义。

3.实验诊断(1)理解三大常规实验室检查的操作技术。

(2)理解常用临床检验项目的参数和临床意义。

(3)了解伴随症状。

4.辅助检查(1)掌握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各波、各段的测量方法。

(2)理解心电图各波图像产生的基本原理。

(3)理解常见典型异常心电图表现。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学时分配教学内容第一篇常见症状(8学时) 【教学重点】(一)发热1.发热的概念与机理。

2.发热的病因与分类(1)感染性发热(2)非感染性发热3.发热的临床表现与常见热型。

4.发热的症状与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二)疼痛1.头痛、胸痛与腹痛的病因与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其鉴别诊断。

2.头痛、胸痛与腹痛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三)水肿1.水肿的概念与发生机理。

2.水肿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

3.心原性水肿与肾原性水肿的鉴别要点。

4.水肿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四)咳嗽与咯痰、咯血1.咳嗽与咯痰的发生机理、病因与临床特点。

2.咳嗽及咯痰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临床意义。

3.咯血的病因及伴随症状。

4.咯血与呕血的鉴别要点。

(五)呼吸困难1.呼吸困难的概念、病因及发生机理。

2.呼吸困难的临床特点。

(1)肺原性呼吸困难:吸气性、呼气性及混合性呼吸困难。

(2)心原性呼吸困难:左心功能不全与右心功能不全所致的呼吸困难。

(3)中毒性呼吸困难。

(4)血原性呼吸困难:严重贫血与血红蛋白异常所致的呼吸困难。

(5)神经精神因素所致的呼吸困难。

3.呼吸困难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对病因诊断的临床意义。

(六)恶心与呕吐1.恶心与呕吐的发生机理、病因与分类。

2.恶心与呕吐的临床特点及对鉴别诊断的价值。

3.恶心与呕吐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临床意义。

(七)呕血与便血1.呕血与便血的概念与病因分类。

2.呕血与便血的临床表现特点及对病因诊断的意义。

3.呕血与便血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

(八)腹泻1.腹泻的概念与发生机理。

2.腹泻的病因分类与临床特点。

3.腹泻的伴随症状、体征及其鉴别诊断价值。

(九)意识障碍1.意识障碍的原因。

2.意识障碍的临床表现。

(十)黄疸1.黄疸的概念及黄疸的病因分类与发生机理。

2.三种黄疸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3.黄疸的伴随症状、体征及三种黄疸的鉴别要点。

【教学基本要求】(一)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发生机理、临床特点及伴随症状,并了解各症状的鉴别诊断。

(二)掌握分析症状的一般方法及规律。

第二篇体格检查(28学时)第一章基本方法(2学时)【教学重点】(一)基本检查方法1.视诊方法、内容及临床应用。

2.触诊方法:浅部触诊法,深部触诊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

3.叩诊方法(间接叩诊法与直接叩诊法)与叩诊音(清音、鼓音、过清音、浊音及实音)。

4.听诊方法、临床应用及注意事项(包括听诊器的组成及使用)。

5.嗅诊方法及其对某些病态鉴别诊断的价值。

【教学基本要求】(一)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嗅诊五项基本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

(二)掌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及嗅诊的基本检查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掌握五项检查法的内容、正常状态及其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二章一般检查(2学时)【教学重点】1.性别、年龄与疾病的关系。

2.生命征的内容、检查方法及其临床意义。

3.发育与体征(无力型、超力型与正力型)的检查方法与临床意义。

4.意识状态的检查方法与分类。

5.面容与表情:各种常见的病容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6.体位:自主体位、被动体位及各种强迫体位的临床意义。

7.姿势与步态的特点及诊断价值。

8.皮肤粘膜:颜色、温度与出汗、弹性、皮疹、脱屑、紫癜、蜘蛛痣、皮下结节、毛发等的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9.淋巴结:检查部位、方法与顺序,正常状态及其肿大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一)熟悉一般检查的内容、顺序及方法,并能识别其正常状态与异常改变。

(二)熟悉一般检查内容发生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三章头部检查(2学时)【教学重点】(一)颅形正常状态及异常改变(小颅、尖颅、方颅、巨颅、变形颅)。

(二)头部器官1.眼:眉毛、眼睑、结膜、眼球、巩膜、角膜、瞳孔、眼的功能检查等。

2.耳:外耳、中耳、乳突、听力。

3.鼻:鼻的外形、鼻翼扇动、鼻中隔、鼻出血、鼻粘膜与分泌物、鼻窦。

4.口腔:口唇与口腔粘膜、牙齿与龈。

舌与舌苔、咽喉与扁桃体、口腔气味。

5.腮腺:正常状态、位置与肿大的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一)熟悉头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二)了解头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四章颈部检查(2学时)【教学重点】1.外形与分区。

2.颈部的姿势与运动。

3.颈部的皮肤与包块。

4.颈部血管:血管搏动与怒张,血管杂音。

5.甲状腺:检查方法,肿大时的分度及意义。

6.气管:检查方法及移位的临床意义。

【教学基本要求】(一)熟悉颈部检查的内容、方法与顺序(二)了解颈部的正常状态、生理变异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第五章胸部检查(8学时)【教学重点】(一)胸廓的体表标志、划线与分区。

(二)胸壁与胸廓1.胸壁血管与皮下气肿及胸壁压痛。

2.正常胸廓外形与异常胸廓:扁平胸、桶状胸、佝偻病胸、胸廓单侧或局部性变形等。

3.乳房检查方法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三)肺部检查1.视诊:呼吸运动、呼吸频率及节律。

2.触诊:呼吸动度、触觉语颤、胸膜磨擦感。

3.叩诊(1)叩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正常肺部叩诊音及影响因素。

(3)肺部的定界叩诊:肺上界、肺前界、肺下界及肺下缘移动范围。

(4)肺部的异常叩诊音:浊音与实音、过清音、鼓音、空瓮音与浊鼓音等。

4.听诊(1)听诊的方法与内容。

(2)正常呼吸音:肺泡呼吸音、支气管呼吸音及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发生机理、听诊部位及特点。

(3)异常呼吸音:异常肺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异常支气管肺泡呼吸音的发生机理、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4)罗音:干罗音与湿罗音的发生机理、分类、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5)捻发音:发生机理、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

(6)听觉语音的检查方法、特点及临床价值。

(7)胸膜磨擦音的发生机理、特点及病因。

(四)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1.大叶性肺炎。

2.慢性支气管炎并发肺气肿。

3.支气管哮喘、胸腔积液或气胸。

(五)心脏1.视诊(1)心尖区外形。

(2)心尖搏动:心尖搏动的正常位置、强弱、范围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3)心前区其他部位的搏动及临床意义。

2.触诊心脏触诊方法,内容如下。

(1)心前区搏动:心尖搏动与其他部位搏动。

(2)心前区震颤:发生机理、触诊方法与特点,心前区不同部位及不同时间震颤的临床意义。

(3)心包磨擦感:发生机理、触诊方法、部位、特点及临床意义。

3.叩诊(1)心脏叩诊方法。

(2)心脏浊音界:相对浊音界与绝对浊音界。

(3)正常心界。

(4)心界的各部组成。

(5)心脏浊音界的改变:心脏本身因素与心外因素。

4.听诊(1)心脏听诊的目的与方法。

(2)心脏瓣膜听诊区:部位、听诊顺序及临床价值。

(3)心脏听诊内容:心率、心律、心音、杂音及心包磨擦音。

(4)心率:正常心率、窦性心动过速与过缓。

(5)心律:窦性心律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

(6)正常心音:各心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第一与第二心音的鉴别。

(7)心音异常改变:强弱与性质的改变,心音分裂、额外心音及四音律。

(8)心脏杂音:①杂音的发生机理;②分析杂音特点;③各瓣膜听诊区不同时期(收缩期、舒张期及边续性)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

(9)心包磨擦音:发生机理及听诊部位、特点、临床意义。

(六)血管1.视诊:手背浅层静脉充盈度、肝颈静脉回流征、毛细血管搏动。

2.触诊:(1)脉搏的触诊方法及注意事项。

(2)脉搏的速率与节律。

(3)脉搏的紧张度与强弱或大小。

(4)脉搏的波形:水冲脉与奇脉,交替脉与重搏脉。

(5)动脉壁的情况及异常改变的意义。

3.听诊(1)动脉听诊:正常动脉音、枪击音、Duroziez双重杂音。

(2)病理性动脉杂音。

4.动脉血压测定(1)血压计的种类及使用。

(2)测定动脉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3)血压的正常值及病理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4)脉压及其改变的意义。

(七)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1.二尖瓣狭窄。

2.二尖瓣关闭不全。

3.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4.心包积液。

5.心功能不全;左心功能不全、右心功能不全、全心功能不全。

【教学基本要求】(一)熟悉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基本检查方法在胸廓及肺部的应用。

(二)掌握胸廓及肺部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

(三)掌握胸廓及肺部异常体征的发生机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四)熟悉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主要症状与体征。

(五)掌握心脏、血管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

(六)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脏相对浊音界及绝对浊音界,并熟悉心脏浊音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七)熟悉正常心尖搏动及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及病理因素。

(八)掌握第一、二心音的产生机理及第一、二心音的鉴别要点,并了解第一及第二心音增强、减弱及其他心音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九)熟悉第三心音与舒张期奔马律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及临床意义。

(十)掌握二尖瓣开瓣音、心包叩音及心音分裂的产生机理与临床意义。

并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及不齐、过早搏动、心房颤动)的特点。

(十一)掌握心脏杂音的产生机理、听诊要点,掌握各种杂音的临床意义,准确地判别收缩期杂音与舒张期杂音。

(十二)掌握动脉血压的测定方法,了解其正常值及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熟悉血管检查的方法,血管体征及临床意义。

(十三)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