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

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大力推行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一场复杂、深刻的教育变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没有配套联动的改革措施,单靠部分学校孤军作战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实行整体改革、全面推进。

整体改革就是尊重教育规律,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面向每一类教育、面向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位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的基本原则,进行包括课程结构、教学过程、考试制度、升学制度、教育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在内的配套改革,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

全面推进就是统一各级干部和广大教职员工的思想认识,协同作战,步调一致,形成合力。

近年来,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改革势头日甚一日,这不仅得到教育界的赞同,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

它表明了我国教育界以培养和发展人的素质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实施素质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在素质教育中,对我们农村中学而言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素质教育观念淡薄。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指挥棒的驱使,不少教师总是习惯于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台下听得索然无味。

而有的学校领导甚至认为推行素质教育影响统考成绩,因此出现搞教研活动时上教改课,平时上应试课的现象。

二、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我们,教育要全面发展学生和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多面”人才。

但农村有相当部分教师素质单一,不全面,很难适应培养“多面”人才的需要。

甚至有的教师连所任学科的教学都是照着教材和教参照本宣科,没有新的发现和独立见解。

更有甚者,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时,教师不但不鼓励、不肯定。

反而指责学生钻“牛角尖”。

三、农村素质教育工作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农村素质教育工作的推行,大都是标语贴在墙上,工作挂在嘴上,计划写在纸上,落实起来就挂“空档”。

一个原因是一些学校推行素质教育工作的目标不明确,工作与教学实践活动相脱节,盲目追新求异、急于求成,想做小工作,见大成效。

计划与客观实际想脱离,使素质教育工作雷声大雨点小,有计划无效果;还有一个原因是有些学校乐于今天搞一个教学法,明天又出台一个新方案,注重花样,不讲实效。

更不注意教学的科学性,连贯性和长期性。

四、学校考核制度不健全,没有把推行素质教育的业绩纳入考核内容,严惩制约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为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一、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随着人们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平等教育思想不断深入人心,以往那种以升学为目的、围绕“应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学生全面发展、注重灌输而束缚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培养的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应试教育,越来越不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能否让所有的孩子“进得来”,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而如何保证让每一个孩子“留得住,学得好”的问题则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

同样,社会上要求学校端正办学思想、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如果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能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全体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就不可能实现,也就不可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对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以适应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提高理论素质。

教师有了较高的理论素质,才能在素质教育中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首先,教师要坚持自觉学习和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一方面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修养,确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思想,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业务知识学习,兼收并蓄,达到广厚实的程度,掌握开展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

其次,深化师训改革。

要做到“博”与“专”的统一,由以知识更新为主向知识更新与能力增长并举转变,切实提高教师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2、提高创新素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

创新精神是学校、社会进步的动力,民族素质提高的动力。

当今时代,教师必须树立创新观念,从新的角度新的视野看问题,以新的论点,新的语言,新的境界进行理论思考,理论总结。

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提高科研素质。

教师仅凭经验教学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就必须以科研为先导。

教师必须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这样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三、改革初中教育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初中是小学直升的普及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不稳定和个体分化的时期。

而长期以来,初中教育一直忽视学生的分化和毕业后多重分流这两个实际,用升普通高中的一种标准来要求全体学生,导致相当一批学生失去自信,失去学习的兴趣,甚至辍学。

因此,在初中教育阶段推行素质教育,必须解决两个矛盾:一是初中教育的普及性与学生个体差异性之间的矛盾;二是初中教育的基础性与教育任务双重性之间的矛盾。

解决好这两个矛盾,就必须改革初中教育模式,建立起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学体系。

当前,在初中阶段应坚持“分类指导,分流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适当引入职业教育因素,努力拓宽初中办学改革的新路子。

“分类指导”就是对初中生业已存在的差异,在非毕业班中实施以课堂教学为主,以课外活动为辅的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差异,在考试上实行必考和选考,努力减轻后进生的心理压力;在课程设置上,开齐、开好国家规定的所有课程,对学科课程实行必修和选修;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分类指导,分层次教学,作业设置分为必做和选做。

“分流施教”就是对毕业班学生按照自愿和“学业后进,职业先修”的原则。

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克服初中教育一个标准、一刀切的弊端,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各类学生的爱好和特长都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切实提高初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四、深化课程结构改革,优化教学全过程。

建立和完善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课程体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

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违背了它,就是违背了科学的育人规律。

所以,我们必须把执行国家规定的中小学课程方案提高到执法的高度,必须按照必修、选修和活动课程的要求,开齐、开足、开好各类课程,这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根本的措施之一。

当前,我们应该把课程改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改革的重点是调整、优化课程结构,即优化学科课程,加强活动课程,开发隐形课程,从单一的必修课变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新型课程设置模式,切实优化教学全过程。

只要我们坚持这样做了,就一定能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五、学校和教师应当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切实推行素质教育。

首先,学校要根据要求开齐、开足课程,教师应当尽力上好每一节课。

其次,要利用现有条件上好素质课程。

困难时期,人们常说,“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就是说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来说,条件简陋是现实。

但我想,如果能多想想办法,有些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比如,有的教具和体育器材可以自己动手做;条件不具备开展不了的活动,可以利用现有的条件变换一种方式去进行。

只要尽力去做了,肯定比不去做要好得多。

六、加强薄弱学校建设,努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加强学校建设一是应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对学校的投入,切实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二是简政放权,为学校改造创设宽松的环境;三是进一步优化学校的领导班子,公开选聘教师,选派优秀毕业生到学校任教,不断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四是与行政单位结对挂钩,从行政单位抽调得力干部到薄弱学校任职支教,加强学校的管理。

七、改革中考招生制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

改革的根本出路在于科学地运用中考这根“指挥棒”,变升学考试竞争为办学水平竞争。

改革的途径就是通过建立对区校在办学方向、教学质量、课程设置、管理水平、办学条件等方面的评估体系,进行督政和督学两个方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把高中、中师招生名额分配到区校。

因此,有必要按照此思路不断完善评估制度,规范督政和督学程序,推动区校进入素质教育的轨道,科学地处理好评估、分配招生名额和统一考试录取的关系,真正使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区校可以多得到招生名额,引导区校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办学。

八、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

目前一些评价机制不利于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如初中教育质量评价方案,还是分数定乾坤。

基层教育管理者应当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以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标准的学生和教师考评体系。

把学生的文化课考试成绩、行为品德考核、体育锻炼与比赛表现、文娱活动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按一定的比例,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

并用学生综合素质考评结果与教师的教学研究成果相结合来作为教师的考评标准。

只有从制度上改变了仅以文化课成绩论英雄的教、学考评体系,才能从根本上引导素质教育的发展。

我们相信,只要各相关方,切实转变观念,充分重视和努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事业一定会得到更快、更大地进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