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才先育人,育人先育德。
5月25日至26日,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总体目标: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确立国家人才竞争比较优势,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议中指出了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全面提高人才队伍素质,把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人才工作全过程的人才建设理念。
我深表赞同。
人才乃立国之本。
人才建设的重心是人才的培养,“德才兼备,德为先”,
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家园,也构建了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底线。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并影响着我们的言语和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被西方伦理学家称为道德金律,是普世道德观的构成基石。
儒家思想向来重视修身,认为“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孙中山先生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是中国最早,最系统的人生哲学。
梁濑溟先生将重视修身称之为“向内用功” “齐家,治国,平天下”即为内在修为的外拓,这也是儒家思想中一个人成才的最高境界了。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来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即树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修身”是升华自己心灵的高度。
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修正自身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和行为方向,从而确定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人生道路。
育德的过程就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的过程。
“德为立身之本” 可见,育德是一个人成长的开始。
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
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决定着德作用的范围。
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育德的同时也要重视对才的培养,不可偏颇一方。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格人才,必须要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
首先,崇高的理想和信仰是人才成长的原动力。
理想和信仰是我们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支柱和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也是人才成长的航标和原动力。
理想和信仰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个物欲过度诉求,精神世界空虚的时代里,荡涤心灵的杂质,保持一种“笑看花开花落,景观云卷云舒”的平和心态;一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信步闲庭”的坦然心境;
一种“低头向暗壁,千呼万唤不一回”的坚韧品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去奋斗,不断鞭策自己去学习,进步,必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次,不断学习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支撑。
毛主席说过:“活到老,学到老”。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学习上除了“勤”和“苦”二字外,是没有其它捷径可走的。
立志成才就要用“天道酬勤”这是一条铁律鼓励自己不断的学习知识拥有特长而有前途,有多种技能而有多种机会来施展自己的才华,进而实现理想和追求这一最有分量的生命承载,
最后,“人尽其才”的育才观念是人才成长的外在推动力。
所谓:用人之长,天下皆可用之才;用人之短,天下皆无用之辈“。
每个人都有他的禀赋和特长,“犬能守夜,司晨不如鸡;马能行千里,犁田不如牛。
”人才也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化的成长模式。
“九方皋相马,不识其毛色,不辨其雌雄,只看其是否具备了千里马的资质”“人尽其才”就是要根据人才的特点和特长去培养,塑造,使其才能的发展最大化。
温总理说过:“我们确实需要一些仰望星空的人,心里装着国家和世界。
同时又需要一些脚踏实地的人,踏踏实实的去做苦功夫”我们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什么样的人才都要有,什么样的人才也都有用。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只有全社会都树立“人人皆有其才,人人皆能成才”的育才理念;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构成体系;努力形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开放局面。
才能实现我国人才建设的战略目标,进入世界人才强国的行列,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