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火罐疗法的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火罐疗法是一种以罐为工具,借助热力使罐吸附在腧穴或应拔部位的皮肤表面,造成局部充血或瘀血的一种治疗方法。
操作方法:
1.患者取舒适体位,使肌肉放松,并裸露施治部位。
2.根据病情和施治部位,选择大小合适的火罐。
3.治疗局部如毛发较多,应涂凡士林油。
4.依具体情况选定闪火等拔罐方法,并迅速将罐扣在已选定的部位上。
5.按照病情,每次可拔一个或同时拔几个火罐。
6.拔罐时间应按罐的大小及吸力强弱而定。
大罐吸力强,拔3-5分钟;小罐吸力弱,拔10-20分钟。
7.起罐时,术者应一手持罐,一手用手指轻轻按压拔罐周围皮肤,使空气缓缓进入罐内,然后取下。
起罐时切忌硬拉或旋动。
为防止拔罐局部擦伤,起罐后可于施治部位涂擦凡上林。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一、禁忌证
1.皮肤过敏,全身枯瘦或皮肤失去弹力者。
2.全身剧烈抽搐或烦躁不安者。
3.浮肿病,或水肿者。
4.重度失血、出血性疾患及出血倾向者。
5.妇女月经期。
6. 妊娠妇女的下腹及腰骶部。
二、注意事项
1.拔罐部位的皮肤要平坦,肌肉应比较丰满,最好先洗净擦干。
2.如用棉棒或棉球蘸酒精或用液酒精法,所用酒精不要过多,燃烧时注意不要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局部皮肤。
3.骨性突出部位、血管丰富部位,以及心尖搏动处、乳房等部位,一般不宜拔罐。
4.拔罐可机械地刺激皮肤,反射地影响大脑皮层,通经活络。
拔罐的种类有充血性火罐(罐吸引后达到皮肤潮红)、瘀血性火罐(罐吸引后达到皮下出血,皮肤呈紫点或紫斑)、感冒、头痛宜在太阳穴拔充血性火罐;支气管炎、哮喘可在背部肺俞穴拔瘀血性火罐。
5.根据病情拔罐,一般为轮流取穴,一次不宜过多。
局部瘀血尚未消退时,不应再于原部位重复拔罐。
6.拔罐过程中,体位切勿移动,以免火罐脱落。
7. 拔罐时注意保温,防止受风着凉。
8. 防止灼伤或烫伤。
局部如有烫伤时,可涂龙胆紫等药物。
局部起水泡时,小的不需处理,消毒包扎即可;大的则应在消毒后用无菌空针吸出积液,保留包膜,然后涂用清凉油,
也可覆盖凡士林纱布及敷料后包扎,或用大黄、地榆、寒水石各等份,共研细面,用麻油调膏外敷。
针灸专家称,拔火罐是传统的中医外治方法,可以行气活血、疏经活络、消肿止痛、祛除风湿。
因为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成了民间常用的防病治病方法。
目前罐子的种类主要有竹罐、玻璃罐、橡胶罐和真空罐。
竹罐因为需要用中药液来煮,比较复杂,使用较少。
玻璃罐临床用的较多,能及时观察到皮肤的情况。
橡胶罐用在相对不是很平的地方,比如关节部位等。
家庭用罐一般选择真空罐比较合适。
医院拔火罐一般用镊子夹一小团棉球,蘸上适量酒精,罐口斜下,点燃棉球,伸入罐的底部绕1—3圈后抽出,并迅速拔上。
注意不要让燃着的棉球碰到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当然家里用真空罐操作起来更为容易,也不会发生烫伤,只是祛风散寒作用比不上火罐。
哪些病适合拔罐拔火罐常用于治疗腰背痛、颈肩痛、风湿痛、落枕、感冒、消化不良、失眠和更年期综合征等。
但赵主任认为,在家里拔火罐只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病情比较严重的最好还是到医院治疗,以免延误治疗时机。
赵主任接着介绍了几种家庭拔火罐治疗常见病的方法。
肩周炎:在肩部疼痛的地方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腰痛:在腰部痛处和委中穴(腿弯正中)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落枕:在患侧脖子和背部,寻找压痛点,拔罐10分钟左右。
起罐不要硬拔在家里拔火罐时,罐口应光滑无破损,也不要太薄,防止把皮肤割伤了。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适宜的罐,像宽阔而肌肉丰厚的背部、大腿处,可以使用中、大罐,而小腿、手臂和颈肩部则适宜用小罐。
2.起罐时别使劲往下拔,要一手握罐,一手压旁边的皮肤,让空气进去,罐自然就下来了,拔罐之后皮肤上的紫斑一般两周能消失。
3. 留罐时间根据病情、部位决定。
一般留罐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泡。
若是起泡比较细小,则不用特别处理,一般会自行消退;起泡较大时最好到医院处理,先局部消毒,然后用消毒针具刺破,敷上消毒纱布。
4. 吃得过饱、过度劳累、饥渴时不宜拔罐。
5. 颈部、腋下和腹股沟等有大血管的地方,皮肤有过敏、水肿或者溃疡的地方,都不能拔罐;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也禁止使用,以防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