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语言文字

中国语言文字


小篆2
小篆又名秦篆,为秦朝丞相李斯所创。秦始皇灭六国, 统一华夏,其疆域广而国事多,文书日繁,甚感原有文字 繁杂,不便应用;加之,原有秦、楚、齐、燕、赵、魏、 韩七国,书不同文,写法各异,亦亟待统一。乃命臣工创 新体文字。
小篆较之大篆,形体笔画均已省简,而字数日增,这是应 时代的要求所致。从古文到大篆,从大篆到小篆的文字变 革,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占有重要地位。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文字描摹实 物的形状)如: 人、门、日、月、山、水、衣、目
耳、石、田、火、车、牛、马、鹿
虎、象、鸟、鱼、雨、贝、果、龟
泉、卵、首、虫、舟、燕、口„„
整体象形字

局部象形字

鹿


衬托象形字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
是也。(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汉语语词的弹性指汉语语词单位的大小和性质往 往无一定规。词语在句中的组合除了要符合语法 和词汇两方面的规定,还要求音韵的协调平稳, 满足句中语气节奏、音韵修辞上的要求,从而需 要语词单位具有一定的弹性,即形式上的语词分 合伸缩的不固定性,以及词义功能的发散性。 语词的分合伸缩:语词的短长相配、单(音节) 复相合,整体上现出整齐中含铿锵、参差自然的 音乐性效果。
文房四宝,即笔、墨、纸、砚。 纸是文字的载体,笔才是主要的书写工具。 汉朝以后毛笔的制作工艺基本未变,在笔管的选材上, 主要有象牙、琉璃、斑竹、玉管、犀角,还有兔毫、 羊毫、鹿毫、狼毫、小儿胎发、虎毛等。 作为书法艺术的主要书写工具,毛笔仍然被书法家们 使用着。
汉字的书写工具还有刻刀、剞劂(在金石上镂刻文 字的金属工具)等。 在距今六千年的陶文中,使用的契刻工具可能是用 玉石或动物的牙齿制作的。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当时的刻字工具最可能是铜制 的刀具。今天篆刻所使用的刻刀,至少在战国时期就 产生了。 商、周以后,这种书写工具逐渐退出了一般性的文 字书写和记录,只在一定范围内使用。
电脑字体
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 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 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 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
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按时代和字体对应顺序,总结如下:
形成时代 殷商 商周 西周晚期 秦 西汉 汉代 东汉晚期 汉魏 代表性文字 甲骨文 金文 大篆(籀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行书 楷书(真书) 主要载体 龟甲、兽骨 青铜器、石器 石器 石器 竹简,帛 帛、纸 帛、纸 纸
汉语的文化映射
1、《说文》的部首是六书原则的部首,凡是从 同一个部首的字含义都相关,如:页:指头。 颜:额头;颠、顶:头顶;颈、项、领:脖子; 顾:回头看;颁:大头;题:额头;顿:磕头。 2、词汇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分工很细。它的细致 区分是古代守法制度在语词上留下的烙印,反映了 守法制度下人们对血丝关系亲疏远近的重视。 3、语用方面的体现。如:中国不能直呼长辈姓 名;中国人很谦虚、婉转、客套。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 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字) 体。行书不同于隶、楷,其流 动程度可以由书写者自由运用。 行书表现出浪漫唯美的气息
王羲之所书的《兰亭集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图 为《兰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印刷字体
印刷术发明後,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 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 体—宋体。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 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 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形占一角:载、腾、佞、颖、强
声占一角:旗、旌、嵌、寤、婺
转注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同一部首且意义相同的字互训叫“转注”。 《说文》:“吟,呻也。”又:“呻,吟也。” “桥,梁也。”又:“梁,桥也。” “蹲,踞也。”又:“踞,蹲也。”
词在发展中,或演变出新的意义与词性,或分化出新的读音等, 人们改造旧字形再造新字,就是转注造字法。
隶书
监狱里造出的汉字:隶书
隶书,是小篆的简便写法, 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层人物 中间,相传为程邈在监狱 中将其整理成一种新字体。 图为湖北出土的秦隶竹简。
从小篆向隶书演变的第一步,最显 着的变化是从婉曲的钱条变为平直 的笔画,从无 角变成有 角。 一般人 认为隶书是指有波磔的(磔:用笔 向右下斜 )、一横一捺都拖着像刻 刀一样的长长尾巴的隶书,这只是 其中的一种。隶书主要有秦隶和汉 隶,秦隶是隶书的早期形式;汉隶 则为隶书之成熟字体。通常所说的 隶书是指汉隶中的"八分"而言
汉字的演变:
汉字演变成现在的样子,主要有甲骨文、金文、 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基本样貌: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虎 人 車

虎 人

汉字从画图的象形文字发展到现在的点横竖撇,它的演变具有 什么规律?
1.由繁到简。 2.由象形到抽象,象形性逐渐减弱。
通过研究中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 到:汉字的发展起源于最初的甲骨文,经过了大篆、 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直到当今的印刷字 体和电脑字体。这既一部中国汉字渐变发展与演变的 历史。也是一部中国文化、中国文明的传承与演变的 历史。 透过对汉字演变的研究,我看到了古人多姿多彩 的汉字图形,懂得了汉字波澜壮阔,精彩纷呈的演进 历史,更用自己一颗虔诚而执著的心,感悟着古今文 明的传承,文化的繁荣与兴盛。这是我的心得,也必 将成为我继续探究浩瀚的中国文明历史的不竭动力。
词义功能的发散性表现为词的语法性质的 不固定(兼类)、语词意义的虚实转化。 2)汉语句子组织的流动性:汉语句子以“意” 役“形”,以意义的完整为目的,遵循事 理逻辑的自然发展,把由语词单位构成的 各个语言板块(句读段)组合起来,完成 表达的要求。而不是像西方语言那样,以 动词为中心,具有固定的语法框架,以 “形”役“意”。
特点: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 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
表示。例如:
木—本,添加的部分表示树根; 木—末,添加部分表示树梢;
木—朱,表示红色的树芯;
刀—刃,表刀口处; 大—亦,本意表示腋窝。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用两个或两个
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
隶书2
“隶书”始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为秦朝县之狱吏,因得罪
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阳狱中。他在狱中苦心覃思十年,损益 小篆,作隶书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纳用之,遂拜其为 御史。当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务多端,文书日繁,记录事 务单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种比小篆更为省简、规 范的文字,以便于书写和镌刻。由于当时改简小篆为社会亟 需,势在必行,致使隶书这一比小篆规范得多的新的字体应 运而生,得以面世。
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
“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 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
你要好好学习。”
中国语言文字
中 国 汉 字 演 变
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 1、汉字的起源种种说法 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古书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 2、中国考古界 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主要是指出现在 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少量的刻写在甲骨、 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今草"是东汉(25--220)人张 芝所创。图为张芝写的草书。
草书2
"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张 旭所创。"狂草"极难辨认,但 却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图 为《张旭狂草图》
草书展示
明宋璲
覆岳翁札
明张弼
草书“论书”
清蒲华
草书轴
行书
行书是一种实用与审美价值兼 具的书体,魏晋(220-420年) 时开始流行。图为最擅长写行 书的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
甲骨文 大篆
小篆
隶书
中国汉字的 发展与演变印刷字体
电脑字体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 3600多年的历史。 商代统治 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 兽骨占卜 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 验的卜辞 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 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 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 殷至纣亡王室遗物。 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 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 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 经济,文 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汉字的造字方法: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文字 描摹实物的形状)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文字由指示性的符号构成) 许慎 《说文解字》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汇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构成一个新字)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 用 字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法
汉语的特点
1、汉语句子结构的过程和特点 利用单音节和双音节的弹性组合,灵活运 用而成为音句(句读段),再循自然事理 之势巧为推排成为义句(整句),于音节 铿锵之中传达交际意念,这是汉语句子结 构的过程和特点 1)汉语基本语词单位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和能 动性,它源于汉语建构的简易性质,主要 表现在语词的弹性上。
草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