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根型颈椎病(项痹病)中西医结合诊断常规颈椎病从词义看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体现临床症状和体征。
当前国际上较一致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害而体现相应症状和体征。
一、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体现(一)、症状颈椎病中神经根型发病率最高(50%-60%)。
是由于颈椎间盘侧后方突出、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剌激或压迫神经根所致。
临床上开始多为颈肩痛,短期内加重,并向上肢放射。
皮肤可有麻木、过敏等感觉异常。
同步可有上肢肌力下降、手指动作不灵活。
当头部或上肢姿势不当或突然牵撞患肢即可发生激烈闪电样锐痛。
(二)、体征可见患侧颈部肌痉挛,且肩部上耸。
患肢上举、外展和后伸有不同限度受限。
上肢牵拉实验阳性,压头实验阳性:患者端坐,头后仰并偏向患侧,术者用手掌在其头顶加压,浮现颈痛并向患手放射。
(三)、影像学检查 X线平片显示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椎间隙变窄,椎体先后缘骨质增生,钩椎关节、关节突关节增生及椎间孔狭窄等退行性变化征象。
CT或MRI可见椎间盘突出、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及脊神经受压状况。
二、诊断原则参照第二届全国颈椎病专项座谈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原则:具备根性分布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实验或/和臂丛牵拉实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体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疼痛。
三、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常用证型:1.寒湿痹阻型:辨证要点:头颈肩背疼痛,畏寒喜热,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2.痰瘀阻络型:辨证要点:颈项痛如锥刺,痛势缠绵不休,头重眩晕。
舌黯或有瘀斑,边有齿痕,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涩或弦滑。
3.气血局限性型:辨证要点:头项酸痛,肩臂麻木不仁,自汗,心悸气短,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
4.肝肾亏虚型:辨证要点:颈肩不适,头胀痛,眩晕耳鸣,腰膝酸软。
舌淡或有齿痕,或舌干红少苔,脉弦细。
四、治疗1、普通治疗:(1)健康教诲:使患者理解本病发病机理、治疗原则、防止办法、锻炼办法,以及各种治疗办法机理等;(2)变化生活与工作中不良姿势及体位,急性发病时卧硬板床休息。
2、牵引疗法:用颏枕吊带坐位牵引,头前倾15度,重量2-6Kg,每日1次,每次25-30分钟,15次为一种疗程;也可卧位持续牵引,每日6-8小时,2周为一疗程,可持续牵引三个疗程。
3、药物治疗:⑴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如双氯芬酸钠、醋氯芬酸及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等;可选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等,有助于病变神经恢复;活血化瘀、舒筋通络类中药如颈痛颗粒、丹参、七叶皂苷钠等可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和无菌性炎症。
⑵中药内服颈椎病中医治疗要依循“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瘀则通之、结则散之、寒则热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治疗原则。
其详细治法当依照详细辨证成果而确立。
1、辨证施治寒湿痹阻型: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方药:蠲痹汤加减痰瘀阻络型: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止痛。
方药:指迷茯苓丸合化瘀通痹汤加减肝肾亏虚型: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方药:左归丸加减气血局限性型: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2、中成药颈痛颗粒 4g,每日三次,两周一疗程;脉血康胶囊0.75g,每日三次,两周一疗程。
3、外用中药:红外线药物导入、熏洗、熏蒸法或药膏敷或隔药灸法。
风湿骨痛液红外线导入,一次/日;我科科研制剂“痹痛膏”,每贴三天,五贴一疗程;中药熏洗或熏蒸;隔药灸法为我科临床科研阶段办法,临床正在观测。
4、手法治疗详见后附件15、针灸治疗详见后附件26、神经阻滞疗法(1)神经阻滞疗法:依照病情及疼痛部位,可选用颈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肩胛上神经阻滞、椎间孔阻滞等。
惯用药物为2%利多卡因3-5ml+曲安奈得10-12.5mg(或醋酸泼尼松龙15-25m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Vit12 500ug+0.9%盐水共20ml,每次依病情注射5-20ml。
(2)硬脊膜外腔神经阻滞疗法:为当前治疗颈椎病较普遍采用一种有效治疗办法。
重要是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低浓度局麻药及B 族维生素类药物注入硬膜外腔,使药物作用于神经根周边,起到抗炎、增进吸取、消除水肿、减少渗出、免疫抑制、营养神经、减轻疼痛恶性循环及分离粘连等作用,使临床症状迅速改进。
该办法适于各型颈椎病,但脊髓型疗效较差。
药物配伍为2%利多卡因3-5ml+得保松1ml(或曲安奈得10-12.5mg+地塞米松5mg)+维生素B12 500ug+0.9%盐水共20ml,保存导管注射,每次5ml,间隔15分钟一次;也可皮下包埋导管硬脊膜外腔镇痛泵持续神经阻滞,药物为2%利多卡因注射液+青藤碱注射液。
7、针刀疗法详见后附件38、射频热凝疗法:在CT或X光引导下,将射频针穿刺至突出椎间盘,使椎间盘凝固,解除对神经、血管及脊髓压迫与刺激。
也可射频颈椎脊神经后支,治疗顽固性头颈肩部疼痛。
五、疗效评价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原则》关于疗效原则制定,详细如下:临床痊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基本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活动恢复正常,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显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某些消失,无明显压痛点,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阴性,颈、肢体功能改进,基本能参加正常生理劳动和工作。
有效:轻度颈、肩、背部疼痛/上肤麻木、疼痛、不适,臂丛神经牵拉实验可疑阳性,某些恢复工作。
无效:颈、肩、背部疼痛/上肢麻木、疼痛、不适无好转,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不能胜任工作。
六、难点分析1、辨病易辨证难。
辨证对于疾病治疗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治法、组方,关系到疾病预后,因此提高临床辨证精确率就显得棘手,应加强中医知识储备,提高临床辨证率。
2、经治疗后疼痛消除依然存在麻木、上肢发凉及肌肉萎缩。
3、治疗后再发。
附件1.手法治疗:在完毕针灸治疗后进行。
规定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手法。
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如下手法。
手法治疗分为两某些,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
3.1 舒筋解痉类手法涉及拿揉法、滚推法、点按法。
3.1.1 拿揉法医者站于患者身后或患侧,用双手或单手拿揉患者颈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肩背部及患肢肌肉,力量适度,从上至下做2~3遍。
3.1.2 滚推法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向前。
也可以右(左)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沿颈项部、肩背部及患肢后侧、外侧、内侧从上至下,从下至上来回滚推3~5遍。
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入感,频率不适当太快。
用此法之目在于进一步松弛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和。
3.1.3 点按法分十指点按、单指点按、叠指点按。
十指点按合用于头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两手五指指端分别置于患者头部两侧,其中拇指点按风池穴,别的四指点按头两侧胆经腧穴,每次点按10~20秒左右,重复2~3遍,在点准时力量适中,要尽量追求渗入感,并配合震颤法;单指点按是指用拇指指腹桡侧在颈肩部及上肢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映点上在点按同步并左右拨动多次,力量由轻到重;叠指点按是用食中指重叠点按风府、大椎、肩井、肩髃、缺盆、天宗、曲池、手三里、内关、中渚、合谷等关于穴位,每穴点压10~20秒钟。
在点压过程中可恰当运用震颤法。
规定用力均匀、深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恰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
3.2 整复松解类手法有如下几种整复手法,在临床中可依照病情、年龄、体质而酌情选用。
3.2.1 定位旋转复位法医者以手拇指顶患侧颈椎棘突旁,另一手抱患者头部,从颈2~7椎分别作头前屈旋转和侧向活动推扳手法。
3.2.2 抖动肩关节法医者以手按患肢肩峰部加以固定,另一手握住患肢手指,向下牵直,并轻轻作上下活先后抖动。
此法合用于上肢疼痛麻木、肩关节活动受限者。
3.2.3 仰卧手牵旋转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头部探出床头,医者坐于患者头前,一手置于枕后部,一手置于颌下,双手用力牵引颈部并轻轻摇晃,使颈肌松弛,,然后再牵引力作用下使患者头部左右旋转到最大限度,施法是切忌用力过猛。
重要合用于年老体弱者。
附件 2.针灸治疗:2.1 辩证体针治疗:2.1.1 针刺选穴:咱们依照颈椎病病因“寒、痰、虚、瘀”,而分为“寒湿痹阻、痰瘀阻络、气血局限性、肝肾亏虚”四型颈椎病。
针刺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为主,并配合辩证成果而施以相应穴位。
依照患者疼痛部位及疼痛放射走向取穴,颈部应选用颈椎棘突旁压痛点及圆形或条索状阳性反映点,并配合取风池、大椎、肩井、天宗、列缺、合谷、后溪为主穴,,可配患侧大杼、肩髃、肩贞、臂臑、手三里等穴。
寒湿痹阻型可配合合谷、大椎;痰瘀阻络加丰隆、血海;气血局限性加温灸手、足三里,百会;肝肾局限性加温灸肾俞。
2.1.2 针刺办法:针具选用¢0.3mm无菌性一次性毫针。
针刺颈项部压痛点或阳性反映点时针尖指向病所,采用平补平泻手法;针刺肩部和上肢腧穴时进针后以得气感向手部放射为佳。
并配合电针密波刺激,以增强和维持针感,留针15~20分钟。
当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疼痛体现为冷痛或酸痛为主时,在疼痛限度较强部位加以温针灸,并留针15~20分钟附件3.针刀治疗:适应于颈椎病病史超过3个月合并有慢性周边软组织损伤或影像学关于节突关节增生、关节囊肥厚、关节囊含气患者。
在C臂X光引导下根据病情松解肥厚关节囊、椎间孔外孔、横突间韧带及相应横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