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文档全集1各级水环境监测中心在开展入河(湖、库)排污口监测与调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开展入河排污口监测前应进行必要的现场查勘和社会调查,以确定入河排污口的数量、分布、污水的流向、排放方式和排规律以及排污单位。
(2)根据污水性质和来源,将入河排污口徘出的污废水分为以下类型:1)工业废水。
2)生活污水。
3)医院污水。
4)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合流的混合污水。
5)城市污水处理出厂水。
(3)进行入河排污口监测时,应同步测定污废水和主要污染物质的排放量。
(4)所监测的各入河排污口排放量之和应占本河段或本区域入河排污总量的80%以上。
(5)重点河段和易发生重大水污染事故河段上的主要排污口监视性监测频次与时间,由流域或省级水环境监测中心确定;一般监测频次每年不得少于二次。
(6)在对排污口污水进行测量和采集样品时,必须注意安全,加强对有毒有害、放射性物质和热污染的防护。
2污水流量的测定方法与要求。
(1)根据不同的入河排污口和具体条件,可选择下列方法之一1)流速仪法。
根据水深和流速大小选用合适的流速仪。
使用流速仪测量时,一般采用一点法。
如废污水水面较宽时,应设置测流断面。
仪器放入相对水深的位置,可根据水深和流速仪悬吊方式确定,测量时间不得少于100s。
2)浮标法。
适用于底壁平滑,长度不小于10m,无弯曲,有一定液面高度的排污渠道。
3)三角形薄壁堰。
堰口角为90°的三角形薄壁堰,为废污水测量中最常用的测流设备。
适用于水头(H)在0.05~0.035m之间,流量Q小于或等于O.1m3/s,堰高(P)大于2H时的污水流量的测定。
4)矩形薄壁堰。
适用于较大污水流量的测定。
5)容积法。
适用于废话水量小于每分钟lm3的排污口。
测量时用秒表测定污废水充满容器所需的时间。
容器容积的选择应使水充满容器的时间不少于10s,重复测量数次,取平均值。
(2)采用流速仪、浮标、薄壁堰测量污水排放量时,测验环境条件、技术要求和精度等应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3)施测排污口人河污水量的前三天应无明显降水。
3污废水量的计算方法与要求。
(1)在某一时间间隔内,入河排污口的污废水排放量按下式计算:Q=VAt(8.1.3-1)式中Q——污废水排放量,t/d;V——污废水平均流速,m/s;A——过水断面面积,m2;t——日排污时间,s。
(2)装有污水流量计的排污口,排放量从仪器上读取。
(3)经水泵抽取排放的话水量,由水泵额定流量与开泵时间计算。
(4)在无法采用有关方法测量污水量时,可根据以下经验计算公式,推算排放量:Q=pωk(8.1.3-2)式中Q——污废水排放量,t/d;q——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t/单位产品;ω——产品日产量;k——污废水入河量系数。
(5)对有地表或地下径流影响的排污口,在计算排污量时,应予以合理扣除。
4污水量测量频次应符合以下要求:(1)连续排放的排污口,每隔6~8h测量一次,连续施测三天。
(2)间歇排放的排污口,每隔2~4h测量一次,连续施测天。
(3)季节性排放的排污口,应调查了解排污周期和排放规律,在排放期间,每隔6~8h测量一次,连续施测三天。
(4)脉冲型排放的排污口,每隔2h测量一次,连续施测三天。
(5)排污口发生事故性排污时,每隔1h施测一次,延续时间可视具体情况而定。
(6)对污水排放稳定或有明显排放规律的排污口,可适当降低测量频次。
(7)潮汐河段应根据污水排放规律及潮汐周期确定测量频率。
5人河排污口采样点布设要求如下:(1)采样点可选择在排污沟(渠)平直、水流稳定、水质均匀的部位,但应避免纳污河道水流的影响。
(2)有涵闸或泵站控制的排污口,在积蓄污水的池塘、洼地内设置采样点。
(3)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口应设采样点。
6采样器和样品容器要求如下:(1)污水样品采集可选用聚乙烯塑料桶、有机玻璃采水器、泵式采水器、自动采水器等采样工具。
(2)样品容器用硬质玻璃和聚乙烯塑料等具塞(带盖)瓶、桶,不应使用橡胶塞和软木塞。
7采样方法与要求如下,(1)在排污暗管(渠)落水口处采样,可直接用采样桶采集。
(2)排污沟(渠)水深小于1m,应在1/2水深处采样;水深大于1m,应在1/4水深处采样。
(3)采样时应避免搅动底部沉积物,防止异物进人采样器。
8监测项目的选择应根据表8.1.8污水类型确定;所选用的分析方法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表8.1.8污水监测项目表9污水监测要求如下:(1)现场测试项目和易变项目,应及时测定。
(2)稳定项目可将日采集的污水样品混合后测定,也可逐次测定,取日平均值。
(3)应认真填写污水样品送检单,见附录A中表A.1。
入河排污口登记表(试行)登记单位(签章):登记日期: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监制填报要求1、在江河、湖泊设有排污口的所有单位应如实填报本登记表。
2、用钢笔填报,蓝、黑墨水均可,书写工整、清晰,填报数据用阿拉伯数字,文字用汉字说明。
3、必须按“填写说明”如实规范填写。
登记单位有两个以上(含两个)排污口的,应分别填写每个排污口的有关信息。
4、提交本表一式六份,每份需加盖公章,同时交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所属管理单位。
有关数据经核定后,返回登记单位一份。
5、入河排污口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或流域管理机构所属管理单位应对入河排污口登记表有关信息进行核查,有关数据核定后将作为入河排污口设置单位是否新建、改建、扩大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依据。
填写说明1、“申请单位”按法人登记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准的名称填写。
单位名称应与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一致。
2、“法人代表”按《法人单位代码证书》中的法定代表人填写。
没有法定代表人的,填单位实际负责人。
3、“详细地址”按登记单位邮政通讯地址详细填写。
4、“单位性质”填企业、事业或个体工商户等,企业进一步区分国有独资、国有控股、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民营等。
5、“取用水量”:直接从江河湖泊取水的填一年取用的新鲜水量;通过自来水公司或水库供水的填一年从供水单位获取的用水量。
市政排污口,填排污系统服务面积、服务人口。
6、“排污口性质”、“排放方式”、“入河方式”等栏目在后面提示栏中划“√”。
7、“所在行政区”应准确到设区市的街道或者县(县级市)的乡镇。
8、“排入水体名称”填直接排入的河流、湖泊、水库名称。
9、“排入的水功能区”填国务院、水利部或有关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水功能区划中水功能区名称,申请单位无法填写的,可咨询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
未划定水功能区的水域,此栏空缺。
10、“设计排污能力”填排污口设计的排污水量。
11、“工业废水排放量、生活污水排放量、污水年排放总量”填实际的排污水量,排污单位若为火电厂,则在其他栏中填写申请的温水排放量。
12、“污水处理方式”:对于企业排污口,填工业废水处理工艺、厂区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对于市政排污口,填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或三级处理;对于氧化塘直接填写,若为多塘,填写串塘个数。
13、“项目名称”:登记单位实际排放的污染物中如有表中已列明的具体污染物必须如实填写,对排放特殊污染物的排污口,应增加国家或行业排放标准规定的污染物项目。
排放温排水的,应增加填写“温升”项目。
对水环境敏感目标有影响的污染物和“三致”物质必须如实填报。
14、“排放浓度”填排污口正常排放情况下的污染物浓度。
15、“日排放总量”填正常排放情况下排污口每日污染物排放的总量。
16、“年排放总量”填一年内正常情况下排污口排放的污染物总量。
17、排污河道、排污口平面位置示意图要求用AUTO-CAD软件制作后附上。
18、“主管机关”:如有上级单位,填齐上级单位,否则不填。
19、“排污口大小”:填截面积,单位m2,并表明材质。
20、“经度(准确到″):纬度(准确到″)”:各填表单位用GPS定位仪定位;无能力定位的单位,可委托其他单位开展。
流域入河排污口的法制化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用水量的持续增大,排入江河湖库的废污水量也随之增加。
据统计,长江流域年污水排放量已由1997年的183亿t上升为2000年的234亿t。
由于沿江(湖)企业排污口、城市综合排污口和取水口设置无序,加之大部分废污水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流域水污染呈加重趋势,长江干流岸边污染带长度逐年增加,已接近600km;沿江城市的500多个主要取水口均已不同程度地受到岸边污染带的影响,一些城市已面临水质型缺水危机。
一、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立法现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曾就流域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做出了一些规定,但这些法律法规较多地侧重于分散性点源的治理及河道防洪的管理。
在新水法颁布实施以前,由于没有适合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需要、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的监督管理办法,导致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与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和水功能区划不相适应,使得规划及区划所确定的水质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无法落到实处,出现重审批轻管理、污染治理反弹的趋势。
新水法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总结了原水法实施10多年来的经验,针对水资源保护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立了水资源统一管理的新体制,确立了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区划制度及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为流域机构及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流域入河排污口法制化管理体制的建设1.管理体制的设置原则作为水资源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入河排污口的管理应按新水法中水资源管理体制的规定,实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在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领导下,由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及流域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国家授权负责实施入河排污口的管理。
在体制的设置上需吸取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教训,强化流域水资源保护的统一管理,加强主要水域、重要城市和特定区域的流域管理,从体制上制约地方保护主义。
2.明确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权限应坚持在流域统一指导协调下的属地管理原则。
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负责全流域入河排污口的统一监督管理,各属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该行政区内入河排污口的监督管理。
3.严格入河排污口设置、变更的审批权限江河、湖泊、水库,国务院批准的大型建设项目设置的排污口,省际边界河流设置的排污口,日排放废污水量在100t或日排放COD30kg以上,排放废污水含有剧毒、致癌物等情形的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变更的审批,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各属地管理部门备案。
其他区域排污口设置与变更由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备案。
三、流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的内容、方法及程序1.建立入河排污口调查登记建档制度对流域内已建、在建入河排污口进行调查登记建档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