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

18个文言虚词训练(教师版)

文言虚词复习学案一、复习“之”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5、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6、余之力尚足以入7、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9、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0、顷之,烟炎张天。

11、蚓无爪牙之利。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5、夫晋,何厌之有。

1—2动词“到……去”;3—4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5指示代词“这”;6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7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8—9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0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1-13定语后置的标志;14—15宾语提前的标志。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

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答案:1、动词,到、往2、代词,他3、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4、指示代词,这样5、指示代词,这件事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8、结构助词,的9、人称代词,我二、复习“而”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2、图穷而匕见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5、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6、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8、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9、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10、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1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12、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1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14、既而儿醒,大啼参考答案:1—2连词,表承接;3—4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6连词,表转折“却”;7—8连词,表递进“而且”;9连接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0—11连词,表假设“如果”;12连词,表因果“因而”;13代词,通“尔”,“你”“你的”;14既而,不久。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诡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

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答案: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三、复习“以”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自以寿不得长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宫之奇以其族行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7、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8、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9、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0、请其矢,盛以锦囊11、余船以次进12、物以类聚,人以群分13、以资政殿学士行1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16、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17、木欣欣以向荣18、作《师说》以贻之1—2动词“以为”“认为”;3动词“使用”;4动词“做”;5动词“率领”;6—7介词“因为”“由于”;8介词“在……的时候”;9—10介词“拿,用,把,凭”;11—12介词“按照”;13介词“凭借……的身份”;14连词,表并列;15—16连词,表因果;17连词,表修饰;18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

”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

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答案:1、名词,可译为原因2、动词,可译为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凭借4、介词,可译为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可译为因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可译为在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四、复习“何”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6.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7.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8.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10.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11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12何以哉(《曹刿论战》)13.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14.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15.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1-2疑问代词,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3疑问代词用作前置的宾语,可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4疑问代词,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5-6副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7-9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10-11“何如”复音虚词,即“如何”,译作“怎么样”“什么样”;12-13“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译作“拿什么”“凭什么”;14-15“奈何”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1、疑问代词(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如: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用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

如: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2、副词:(1)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如: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

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

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如: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

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如:何以哉(《曹刿论战》)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

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如: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解释“何”在文中的意义。

一日,曹操疾甚,急召御医,医遁。

寻华佗,曰:“子不遁,①何哉”曰:“曹公可治。

”曰:“汝从②何而来敢出此狂言!若医无效,③何以保其性命”曰:“公勿虑。

④何疑之有凡事且疑,⑤何时而乐耶开颅取异物即愈,且俗医⑥何能及我也”曹操仰天笑曰:“其间闻⑦何人诳语,敢自比扁鹊之功,我命在天,⑧何如托命于汝”操呼左右,命斩。

华佗泣曰:“⑨奈何不信曹公⑩何乃太区区!”⑾无何,曹操薨。

答案:①为什么,疑问代词②哪里,疑问代词③凭什么④什么⑤什么时候⑥怎么,疑问副词⑦什么⑧为什么⑨为什么⑩怎能⑾没多久五、复习“乃”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曹刿论战》)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钟山记》)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5、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6、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8、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示儿》)9、与尔三矢,矢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1.表示顺承,可译为“就”“这才”等;2—3.表示转折,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4—5.表示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6—7.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8—9.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

解释“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

至“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

”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答案:1、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2、代词,可译为你的3、副词,相当于是4、副词,可译为竟然,却5、副词,可译为才六、复习“乎”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

无乃不可乎(《殽之战》)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屈原列传》)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8、故今之墓中全乎五人也。

(《五人墓碑记》)9、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10、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1—2助词,表疑问和反问,可译为“吗”“呢”。

3—4助词,表测度,可译为“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