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最优美的游记散文

关于最优美的游记散文

关于最优美的游记散文游记散文一从张家界武陵源回来已近一月了,始终不知如何提笔,一些好友也一直在催促说等着看我的游记,我自认太让朋友们失望了。

我何尝又不想写呢借助国庆节放假,这几天我也试着构思我的这次游记,可一旦起构,就会生出无数的繁思。

一如春日田野里繁杂盛多的春草,又如夏雨中地上无数欢唱的细流,多而无绪。

我不知从哪儿才能领出那根供我编织的锦丝,实可谓意乱如麻、思绪纷复啊!想想,这些乱如麻、纷繁杂的思绪都是来自于武陵源,来自于武陵源的三千峻峰和八百秀水,来自于武陵源淳朴憨率的民情。

武陵源的美,此时我无法形容,我也无法用文字表述。

我羞愧我肚中字词的缺乏,我痛恨所学修辞手法的穷极,我更伤心自己虽不辍却拙劣的笔墨。

武陵源的美,美的能让人陶醉,美的能让人融化,美的仿佛自己与山水融合在一起了,美的让人不敢触碰我经常上网看看各地景色的散文和游记,描写张家界的也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很多好文。

让我最为称许的还是峻青的《难忘的索溪峪》,这也是除了武陵源的美之外让我久久不能提笔的又一原因。

想写写武陵源的山水,峻青已抒画到了极至。

想叙一叙湘西的风土人情,谁又能如沈从文老先生刻划的美好逼真呢国庆节前夕,我在武陵源呆了一周。

这一周时间里,我毕竟看到了武陵源的山水风貌,亲身感受到了这里的民俗民风。

这里让人陶醉、让人震撼的美景实在是不胜枚举。

这些,不叙叙心里难受,不写写总觉着对不起自己的感观,更对不起美丽的武陵源。

我想还是有必要将这些天的耳闻目睹和切身体会抒之笔端,听其自由游走吧。

游记散文二行程匆匆,时间虽短,此次井冈山之行已回来好些天了,但在井冈山的所见所闻所走所看所感所悟还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涌动的心潮一直难以平静下来。

细细一想,真验证了在井冈山时导游玲子小姐深情说的一句话:一次井岗行,一生井岗情。

还是在我少年时代上学的课文里读到毛主席的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西江月井冈山》那首诗和《朱德的扁担》那篇课文。

从那时起,我就景仰井冈山,向往井冈山,我最大的夙愿就是踏上这块浸透着革命志士鲜血的热土,用一颗虔诚的心一双敬仰的眼去认识井冈山,解读井冈山,体验井冈山,感悟井冈山。

金秋10月,晴朗朗的天。

我终于踏入了这片红色的土地,终于走向了那景仰已久向往已久的井冈山巍巍井冈山,自然风光名闻遐迩,但让人陶醉神往的却是那巍峨群峰间,绿树翠竹旁100多处保存完好的井冈山斗争时期的革命旧址!茨坪,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如今的井冈山市,坐落在崇山台间的小盆地上。

那一间间低矮潮湿的小屋里和简陋的桌凳,那陈旧的灯盏,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住过。

他们的居室十分简朴,最大不超过10平方米。

毛委员住的那间屋子里有一张木桌、一张木床,床上只有一床被单和一条毯子,垫着稻草,桌上有一方砚台、一盏油灯。

按规定领导人晚上办公可以燃三根灯芯,但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一样只燃一根灯芯......我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默默地站着,这里的地底下长眠着1929年1月被敌人残酷杀害的130名红军伤病员烈士,他们只有20个人留下了名字,这130名当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也只有21岁走进井冈山的革命烈士陵园,我们站在毛泽东题写的死难烈士万岁汉白玉墙壁下,面对着党旗庄严宣誓!据介绍,自1927年10月至1930年2月两年零四个月的岁月里,整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共有48000多名红军将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在纪念碑上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那一块汉白玉的无字碑,仿佛在默默向人们述说当年井冈山斗争血雨腥风的艰难岁月在井冈山博物馆里,我的心灵和思绪猛然间惊醒:据说,博物馆里收藏有3000多件文物,竟然有860件是原件!一个个形象逼真的场景,一尊尊生动丰满的塑像,在声光电技术的映衬下,把一段历史真实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

它穿过了时空,跟着历史的脚步,把人们走进了那个枪林弹雨的年代。

黄洋界保卫战的枪声;湘赣边界党一大旧址会场中毛泽东铿锵有力演讲的声音;八角楼的灯光,写满井冈山标语和井冈山歌谣的背景墙.....这丰满灵活的画图塑像和真实生动的场景,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的实物,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将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毛泽东、朱德等一个个伟人,也从历史的长河中向我们走来当年的红军,吃的是红米饭、南瓜汤,从军长到伙夫,每人每天只有五分钱的油盐柴菜钱。

冬天,官兵只穿两件单衣,晚上睡觉盖的是干稻草在座座环绕的山林之中,在弯弯如镜的稻田之边,茅坪就隐卧在群山之间,那弹痕累累的墙壁,就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深情地述说着当年的故事和传说。

毛泽东、朱德、陈毅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运筹帷幄,骁勇作战;挑灯夜读,笔耕不已。

战斗频繁,生活艰苦,白色势力重重包围,敌我兵力过分悬殊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对革命前途产生了动摇,发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疑问。

走进毛委员居住的八角楼,我仿佛看到毛委员在昏暗的灯光下,奋笔写下《井冈山的斗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光辉著作;鲜明地回答了红旗到底能够打得多久的疑问,第一次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在井冈山有一种野菜叫红军菜,它的叶片一面翠绿一面却鲜红,具有象红军一样非常顽强的生命力。

它生长在井冈山的森林、山坡、草丛等地带,无污染,纯天然。

在井冈山红军革命艰苦的岁月里,它成为广大工农红军赖以生存的物质来源。

沿着高高的石梯拾级而上,两旁的树林渐渐归隐于若有若无的云海之中。

我高高伫立在黄洋界炮台上,当年的战争场景犹然在目,楠竹做成的钉子,敌军哀嚎的声音悠悠响起,起起伏伏,就是一首动听的歌;走进半山腰朱毛挑粮的小道上,仿佛看见朱德高大的身影颤悠悠地走来,朱德总司令的扁担挑起中国革命的一片天。

高高的纪念碑,就是历史的见证。

在黄洋界之巅,凝眸远眺,罗霄山脉犹如天然的屏障,护佑着这一方土地的神圣。

当我真的来到井冈山,面对这里的崇山峻岭、苍松翠柏和淳朴忠厚、勤劳善良的井冈山人,才深深感到如果只把这里当作一片旅游胜地,只用耳闻目睹去感觉井冈山,已经远远不够了。

面对这里的山、这里水、这里的人,只有用心灵去认识、解读井冈山的灵魂、去体验、感悟井冈山的精神和这块神奇的土地对中国革命作出的卓越贡献。

离开时,我深深意识到,那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井冈山精神就是给后人留下了一笔跨越世纪跨越时空永不过时的宝贵精神财富!井冈山,一座英雄的山,一座令人敬仰、热血沸腾的山,一座让人变得纯粹高尚,灵魂得到净化的人格高地!游记散文三淀山湖离我很近,常常觉得在我身边。

可是,曾经,我对淀山湖这个地方,不是陌生就是生疏。

我小的时候,常听村上说过,有个杨湘泾的地名,只知道离我们石浦乡下较远。

那远去的时代,交通很不便,几乎我们当地村民都很少去过那个地方。

后来,我读了书,就知道了,是称淀东乡。

改革开放后,当地政府改名为淀山湖镇。

从那一天起,淀山湖镇因湖而名,在建设与发展中开始出名的。

不过,我后来参加工作,去过淀山湖镇上,主要从事一些新闻、文学、摄影、地方志等各类文字写作的社交活动。

但没有真正去游览淀山湖镇上那些名不经传的地理风情,一些历史风物,却总觉得有些地情风貌,还存封在记忆中。

虽说是邻镇,但多少年过去了,还是在同仁与文友的相约邀请中,去了多次,走进了淀山湖镇的一些风景地带,才明白了淀山湖真正美丽是一条环湖大道,深深吸引人们的视线,解读小镇风情的魅力,一个不经意令人刮目相看。

那年秋,应文友相约,游览了淀山湖里的风光。

心中一直有一个想法,为什么叫淀山湖呢这个问题也许是谁也答不上来的。

有点异想天开,游湖不见山的感觉,也没敢问当地文友,自己觉得很幼稚,只能让自己到湖中去探索山在何处!当我和文友们坐上小汽艇上,驶进了淀山湖里,眼前一片白茫茫湖面,秋色景致,让人有一种精神气爽的感觉。

汽艇在湖面上飘泊着,绕着一个很大的圈,飞溅的水花白得像雪,一眼望到远处那一幢幢湖边乡村人家,白色的墙壁,映照得格外明亮。

当换一个角度却看到正在建设中淀山湖堤岸,气势雄伟;远处湖岸开发的别墅群,更让人觉得适宜居住;同样能看到水面上的渔船,曾想起了渔民捕鱼的情景,各类鱼在很大的网中快乐跳跃。

看水面上飞着的白色群鸟,汽艇在湖中游动,一路风景让你看得目不暇接。

却在湖中看风光更有那么的景味儿,视觉立体感强。

也许站在湖岸大堤上看风景,更有另一番景象。

一边看着湖面的风景,一边聊着有趣的话题,都在为那个淀山湖风景只见湖不见山,为何要叫淀山湖却问不出缘由,也许就是先有鸡先有蛋的争论,永远是个谜。

当然,我们这些人是谁也想不出所以然,一笑了知。

大家不去管它有湖没有山,来了看风光最好的感觉。

在这秋色天气里,我们的心情一下子开朗,抛开了一切烦恼,静静地去享受着这么美好的大自然风景。

淀山湖这个地方,有很大的特殊性,是上海青浦与昆山的交界处,淀山湖、锦溪、朱家角、商榻四个古老的集镇四方对称。

围绕着这么大的一个湖泊,隔湖相望,古老的人们为了生活,选择在这里居住,想当初人们对这样的环境,鱼米之乡的生活向往,是多么美好啊。

近年来,淀山湖镇打造了环湖风景带,开辟一道景观环湖大道。

沿着一条新开辟的环湖大道。

在湖中看岸,岸中看湖,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风景,茫茫浩大的淀山湖面,放眼望出去一片无限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回味美景。

后来,交通很方便的,来的次数也多了。

特别是我们文友的散文沙龙活动,常到淀山湖去看看乡村田园风光。

还有我的摄影朋友,深入到最难忘的杨湘老街、六如墩的葫芦湖村庄、碛礇千年古银杏、度城村的双桥处、小泾村的桃花园风景、七彩田园风光让我留下非常快乐又有难忘的足迹。

当走进红星村的百姓舞台,在当地村里戏曲老友,热情的接待,友好的讲解,感觉是生活中透彻了美好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平淡的爱,慢慢的浸透到百姓的生活中,把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无私的奉献给当地的群众,这才是难能可贵的精神,值得回味,真正所付出的人生价值,是爱好支撑着他们梦想。

游记散文四7月7月我与乐乐乘高铁自无锡到泰安,下午3点半至泰山脚下的天外村:雄浑崔嵬的泰山就横亘于前。

山路萦回往复,头顶枝柯交横,进山的大巴车穿行于浓阴清风中。

恰值丰水期,涧溪淙淙,或是汇而成潭,或是流泻以下。

山势舒缓而草丰林森,天气晴好而云淡风清,是个登山的好日子。

去年暑假与乐乐曾登华山,所以我跟乐乐说,泰山的秉性真是迥异于以险峻著称的华山,倒与山东人相像,淳健稳朴,不事张扬而内外同质,应了那句俗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这方人也带了这方水土的底蕴。

没想到却被乐乐回笑了一番,说我是自夸,呵呵。

大巴在中天门停下来,我们4点10分开始登山。

没想到,此时,登山者还是络绎不绝。

有返者也有很多象我们一样爬的。

此时,太阳余热犹在,没走几步,就大汗淋漓了。

可是,山风吹过,又能带来阵阵清爽。

空气颇佳,明澈而清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