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结构与布局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是自然客观条件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
它的形成与演变过程在受到地理自然因素制约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类改造利用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不同的社会需求以及不同的生产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改变并形成新的利用现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对规划区域内现实土地资源的特点,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利用程度、利用效果及存在问题作出的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只有深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才能发现问题,作出合乎当地实际的规划。
因此,在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时,必须对土地利用现状作深入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资料,找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依据。
一、土地资源调查
土地资源调查是整个农业自然资源调查的重点,其目的是为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生产布局、制订农业区划和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并为进行科学的土地管理创造条件。
主要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质量调查、土地评价及土地监测等。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又称土地数量调查,按行政范围分为全国、省(市、自治区)、县(自治州,自治县) 3级。
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一般以县为单位进行。
调查的基本方法是:利用大、中比例尺地形图或航片、影像地图,通过外业补测或调绘,将变化的地物界线转绘到地形图或影像地图上,勾绘出土地所有单位和使用单位的界线,并以修绘后的地图作为底图,量算出各类土地面积。
同时,将土地面积量算的成果,以乡(或村)为单位,由下而上逐级汇总出各级行政管辖单位的土地总面积及各类土地面积。
二、背景分析
(一)地理位置
芷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部,地处武陵山系南麓云贵高原东部余脉延伸地带,东经109°17′-109°54′,北纬27°04′-27°38′,东邻中方县、鹤城区,南接洪江市、会同县及贵州省天柱县,西连新晃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万山特区,北界麻阳苗族自治县及贵州省铜仁市。
县城芷江镇距怀化市仅39公里。
素有“滇黔门户、黔楚咽喉”之称。
(二)自然生态环境
芷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1.7%,丘陵次之,占28.6%,岗地占4.4%,平原占3%。
芷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
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区,地势高竣,山峦叠嶂,是林木主产区;东部和东南部波状起伏的高丘,是经济林果主产区;中部为低丘岗地,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是粮食主产区。
芷江境内山脉分南、北两支:北干脉由西向东绕贵州省及麻阳县边境经米公山、撑架坡、阳雀坳、西晃山、通坳山、齐天界、上青坡入中方县境,平均海拔900m以上;南干支由新晃天雷山发脉入境,沿朝阳坳、千公牛、燕子岩、巽公坡、桅子顶入洪江市境,平均海拔7 00m左右。
全县1000m以上的高峰24座。
芷江县境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无霜期较长,但受盆地周围高山影响,地域热量差异大,四季降水不均,垂直气候和小气候明显,旱、涝、冷、冻等灾害性天气频繁,成为全县农业生产的主要障碍因素。
全县年平均气温在15.8℃~17.3℃之间, 1月最冷,平均气温为2.3℃~5.2℃。
初霜日为12月2日,终霜日为2月26日,无霜期为260~278天
(三)经济状况
2007年,全县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入实施“一个总体目标,四个加速推进”总体发展战略,经济结构得到了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
以民生为重点,各项社会事业扎实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得到了又好又快发展。
全年完成GDP47.7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4.7%、21.3%、12.8%。
年均增长13.2%,五年翻了一番。
三次产业结构更为合理,由“十五”末的33.1:25.8:41.1调整为22.9:42.1:35。
为民办实事深入落实。
硬化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255公里;解决了9345人收听收看农村广播电视难的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507口;解决了农村120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标准化乡村农家店建设25家;新建(筹建)城镇廉租房400平方米。
新增城镇就业1695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强势工业格局还没有形成;农业产业化综合效益还不明显,农民增收的基础依然薄弱;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压力大;区域内物价偏高,民间投资不活跃,带动力不强;社会保障能力弱,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一)土地利用结构分析(土地资源数量分析)
土地利用资源的数量分析,首先是分析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用地等)和未利用的数量及其占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例。
据芷江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5年芷江县土地总面积为209553.4,农用地面积为1 91614.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1.39%,其中耕地面积为3514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 6.77%;园地面积为646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林地面积为139691.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6.66%;其它农用地面积为1021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9%。
建设用地面积为8844.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22%,其中建制镇用地面积为507.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2%;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为550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采矿及独立建设用地面积为24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2%;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148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71%;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74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6%;其它建设用地面积为34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7%。
其它用地面积为9194.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39%。
(二)土地利用程度分析
土地利用程度是指在当前技术可能性和经济合理性条件下,在土地资源中已开发利用土地所占的比例。
衡量土地开发利用常用的指标有:土地利用率、土地农业利用率、非农业土地利用率、土地垦殖率和复种指数等。
1.土地农业利用率
芷江县的农用地面积为191514.3公顷,土地总面积为191614.3公顷,土地农业利用率为农用地面积除以土地总面积再乘以100%为91.39%。
2.土地利用率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200358公顷/土地总面积209553.4公顷х100%=95.612%反映芷江县土地总的利用程度为95.612%。
我国土地平均利用率为77.6%,东部地区90%以上。
3.土地垦殖率和复种指数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35146.9公顷/土地总面积209553.4公顷х100%=16.77%它反映了芷江县土地开垦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16.77%。
我国土地垦殖率为14.2%,平原地区40%以
上。
复种指数=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1823.2公顷/耕地面积35146.9公顷х100%=147.44%它反映了芷江县耕地在一年内被重复利用程度为147.44%。
(4)、林地利用率和森林覆盖率
林地利用率=有林地面积139691.1公顷/宜林地面积207817公顷х100%=67.21%
森林覆盖率=有林地面积139691.1公顷/土地总面积209553.4公顷х100%=66.66% 它们反映了芷江县区域林业用地利用程度66.66%。
(5)、建设用地率和交通用地率
建设用地率用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表示
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6012.4公顷/用地面积8844.2公顷х100%=67.98%,与平均建筑层数成反比;
交通用地率=交通用地面积1489.4公顷/土地总面积209553.4公顷х100%=0.71%
它反映了芷江县区域交通通达程度低和经济发展水平不高。
(三)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分析
芷江以山地为主,占总面积的61.7%,丘陵次之,占28.6%,岗地占4.4%,平原占3%。
总面积209553.4公顷,芷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间形成凹陷的山间盆地。
北部、西部和西南部为中山、中低山区,地势高峻,山峦叠嶂,是林木主产区;林地139691.1公顷,东部和东南部波状起伏的高丘,是经济林果主产区;中部为低丘岗地,地势开阔平缓,土地肥沃,水源条件好,是粮食主产区。
耕地35146.9公顷,农业用地利用的程度91.391%,区域林业用地利用程度66.66%,土地开垦程度和种植业发展程度16.77%,土地总的利用程度为95.612%。
土地作为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中的主体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趋重要,制约性也日益明显。
而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长导致非农业用地急剧膨胀,城市化进程加速,农业、城市、交通及工业等各业用地之间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剧。
对土地的利用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统一,土地利用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用,而应该是在强调生态利用的基础上的生态经济利用,即既要追求经济利用和社会稳定,也要强调生态效益。
因此,土地利用效益中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