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云南干旱与对策

云南干旱与对策

云南连年干旱主要成因及相应对策一、引言2012年,大旱第三年袭击云南。

截至2月16日10时,持续干旱已造成云南13州市91个县(市、区)631.83万人受灾,饮水困难人口242.76万人,其中生活困难需政府救助人口231.38万人,饮水困难大牲畜155.45万头。

而云南省农业厅的数据显示,该省农作物因干旱受灾达到559.9万亩,成灾203.7万亩,绝收32.4万亩,造成种植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6亿元人民币。

中国大西南历来以雨水丰沛著称,云南的水资源总量位居全国第三。

但是,恰恰这些丰水区,2009年至2012年却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

如何从科学理性的层面上去找寻其中的原因和机理?如何从旱灾的发生形成的机理上去探讨其规律性的认识?如何建立抗旱的长效机制?面对如此极端的干旱,本文将探讨其背后真正的原因,更应该致力于如何应对,如何解决,为云南干旱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

二、选题意义目前,云南已有273条中小河流断流,390座小型水库干涸。

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

面对持续的干旱,我们不仅要问:水在哪里?3月、4月、5月云南旱情究竟会如何发展?一个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三的省份,为什么会连续三年遭遇大旱?背后还有没有其他的一些因素呢?云南省是一个旱灾频发的地区,最近的几十年里,旱灾越来越来频发,受灾情况也越来越严重,而今年更是遭受了60年不遇的大旱,这给云南的农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也给云南的生态环境敲响了一个警钟。

三、自然因素对云南大旱的影响1.全球气候变暖气象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太平洋厄尔尼诺现象加剧,导致在台湾岛至中南半岛之间,形成了一条长3000多公里、宽度跨越4个纬度的巨型高压坝。

高压坝破坏了大气结构,造成海洋季风无法登陆形成降雨,是导致这次极端干旱的最主要原因。

高压坝就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

即使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造成广西、贵州、云南交汇地区自从2009年8月以来就几乎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极端干旱。

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区域平均气温总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变暖趋势,尤其是2001年~2006年间,云南区域气温增幅达到0.64℃,升温的幅度要大于全球及北半球的平均值。

如果按照时间段来分,云南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出现变暖迹象,而90年代后期的增温最明显,而滇中地区则是最近10多年来全省增温最明显的地区。

另外,通过计算全球、北半球的平均气温与云南四季降水量的关系发现,全球、北半球平均气温升高不利于夏季、秋季及年降水量的增加,这与上述实际降水演变趋势基本一致。

1961年~1976年全球偏冷时段及1987年~2006年全球偏暖时段,在分别计算了这两个时期云南平均年降水量及四季降水量后发现,偏冷期的秋季、夏季及年降水量比偏暖期多,而且这种差异十分明显。

这些研究都无一例外地证明,气温变暖让云南的降雨减少了。

气象局资料显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云南省的气候变化同全国的趋势基本一致。

近百年来,全省年平均气温的变化特征非常明显:1920年以前云南偏冷;1920年至1960年云南偏暖;1960年至1990年云南又转入一个偏冷时期;1990年以后云南进入另一个偏暖时期。

从云南有气象记录的1961年以来,云南年平均气温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其中年升温率为0.015℃/年。

截至2010年49年中云南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4℃。

同时云南的年降水量则出现减少的趋势,半个世纪以来年降水量减少了39mm,减少速率为-8mm/10a,其中夏季和秋季减少趋势明显于春季和冬季。

另外,云南省近10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极端降水值有增强的趋势,极端降水事件趋多,自然灾害增多,强度增强。

最显著的例子是西双版纳年降水日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年270天锐减到目前的150天;年雾日由180天减少到30天,湿润的热带雨林气候已经发生明显变化。

2.连续三年降水量减少在过去的三年里,云南省全省平均降水总共偏少了接近半年的降水量,云南中东部地区更为严重。

云南省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约为1090毫米,即过去的3年里全省平均降水量总共偏少了接近半年的降水量。

其中云南中东部地区更为严重,比如昆明3年的累积距平均为-943毫米,昆明多年平均的年降水量为1012毫米,即过去的3年里偏少的降水量接近一年的降水量。

入冬以来,热带印度洋海温持续偏暖,尤其是热带印度洋东部地区,该地区对流活动明显偏强,激发经向垂直异常环流,热带印度洋东部上升,其北部的下沉支刚好位于我国云南地区上空。

从而使得该地区处于位势高度正距平控制,对流活动偏弱,降水受到抑制。

即3年中云南降水偏少主要是雨季降水偏少,导致气象干旱持续发展,库塘难以有效蓄水。

2009年以来,云南全省平均年降水量连续三年持续偏少,其中2009年和2011年全省平均年降水量分别为1961年以来的最少值和次少值。

云南有气象记录以来,曾经在1987—1989年出现过连续三年降水偏少的情况,但2009—2011年的三年累积降水距平为-530毫米,远远超过1987—1989年的三年累积降水距平-306毫米。

滇中及以东地区三年降水累积偏少幅度最大,如昆明三年降水的累积距平为-846毫米,而昆明多年平均的年降水为979毫米,即过去的三年里偏少了接近一年的降水量。

由于2009—2011年云南降水量累积偏少的程度为1961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三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缺墒严重、江河来水量减少、库塘蓄水量严重偏少,从而致使云南旱情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缓解,干旱不利影响呈累计增长,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程度历史罕见。

3.季节性干旱云南平均海拔在2000米左右,属季风气候。

由于是高原地形,省内几条南北走向的山脉对气流的阻隔,导致空气中含水量较低,难以形成有效降雨。

云南山多坡陡,雨水顺着地势快速向谷底江河汇集,将水资源从低海拔提引到高海拔地区的难度大。

特别是云南岩溶面积11万平方公里,全省129个县中,118个县有岩溶分布,岩溶地区的降雨径流大部分或全部下渗至地下,难于发挥对地表植被的涵养作用。

受季风气候影响,云南有明显的干季和雨季,每年85%左右的雨量集中在5月至10月的雨季,而11月到次年的4月是旱季,降水只占全年的15%左右,而且蒸发量大,很容易形成季节性干旱。

加之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情况增多,导致青藏高原上的大气环流也出现明显异常,复杂的海洋环流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了云南持续干旱。

四、人为因素对云南大旱的影响1.生态水文系统遭到破坏由于历史原因,树林被大量砍伐,云南省内很多高山上几乎是光秃秃的,没有树木,所以“下雨洪灾,无雨旱灾”的现象普遍存在。

另外,大面积的砍伐天然林,然后推广引进的单品种经济林,对环境的破坏更是明显,大面积引种经济林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保水能力差、土地肥力下降乃至枯竭,原始植被因为得不到足够的肥料和养分而受到严重破坏,引发土地退化,水土保持情况恶化,土地贫瘠。

这也反映了我国目前在物种引进管理方面的现状:对引进物种缺乏风险分析,生态意识淡薄的盲目引进,缺乏科学监管体系。

2.工程因素1) 水利基础设施薄弱云南广大农村的水利工程多修建于20世纪70年代前,这些工程先天存在不足,病险隐患多,配套设施不完善,加之运行年久,设施日趋老化,有的在建成后的几十年间,从未维修过,为了保安又限制蓄水,不能充分发挥蓄水保水作用,在旱灾发生时,其抗灾能力顿显脆弱。

云南雨季(5至10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85%,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6.9%,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雨季时大部分雨水都是白白流走,一旦旱季无雨补水,就会出现水资源紧缺,导致旱灾频发!云南省的一名水利专家表示,无论是水库还是各种水利设施基本上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有些甚至修建于古代,往后就很少有投入和新建工程了,甚至对老的设施也缺乏维护甚至肆意破坏。

目前,历史欠债太多,农村地区须投资兴建水利设施以及整治病险水库的地方比比皆是,虽然近年来云南省也花费无数个亿进行了各种“润滇工程”、“扶贫工程”,甚至计划实施“滇中调水工程”等,但是这些工作要么还是空中楼阁,要么就是落实不到位。

总而言之,每一场大旱都暴露出了当地政府工作中的许多问题,甚至责任。

传统上,云南省的城市饮用水主要靠水库供水,也有部分从各种河流中抽取,而广大农村地区基本都是靠各种山泉水和水井来解决,但是连续三的干旱已经使大部分泉水和水井干涸。

水库建设不够、蓄水不足,引水、提水设施缺乏、不配套,脆弱的水利基础设施让云南省政府在抗旱时有颇多掣肘。

因此,云南传统的饮水供水模式与落后的水利设施相冲突,再加之其他因素,共同影响了云南水资源利用,使干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得到减缓与控制。

2) 水利设施分布城乡不均云南水资源总量2222亿立方米,排名全国第三,但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云南水资源总量丰富的同时,又是一个水资源穷省。

水利工程大多集中于云南的州市等城区附近。

城镇旱情不严重,州市城镇一般都有较好的水利设施,或者城区都离水库较近。

饮水、输水都相对便捷。

自建省以来,云南干旱的年份有50年,但工程性缺水的提法直到2010年1月全省抗旱座谈会上才提出。

当时形成的共识是:“抗旱重点在农村。

”全市共有1400多口水井,但分布在四个主城区的就有1100多口,而目前云南省有大中小型水库5572座,但其中需要修缮的水库就有3000多座。

专家表示,如果这些水库都是健康的话,那么在水库下游、在群众饮水上、在农田灌溉上都会起到很积极的作用,干旱形势也许就不会这么严重。

云南大部分的河流上游都有水库调节,但很多农村水利设施的乏善可陈、年久失修、久未更新,甚至有的小水库既没有地表河流也没有地下水汇入,仅靠积蓄雨水,储水能力极弱,已经出现了开裂等现象。

雨季时水一多就必须开闸,到了旱季却很容易见底,这些水库几乎没有调节河流水量的能力。

云南全省94%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和高原。

由于“人在高处住,河在低处流”的特点,山区百姓多“靠天喝水”。

但是,大部分的农村抽水设备简陋,资金匮乏,即便山下有河也做不到引水上山。

河流干涸后,打井也缺乏统一的勘测和规划。

在连续三年的旱灾中,云南所暴露出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农村缺水、农业缺水但到目前为止,全省蓄水工程总库容仅为108亿立方米,水库蓄水总库容不到多年平均径流量的2%,年缺水总量达41亿立方左右。

全省有效灌溉面积2340万亩,仅占耕地面积的37%。

全省还有近13座中型252座小(一)型水库和2868座小(二)性病险水库、98座中型病险水闸对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构成威胁,急需进行除险加固。

本次西南地区大旱,暴露出云南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的局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