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份朝代受灾地州市灾情及降水概要1569明隆庆三年昆明、玉溪、大理、楚雄、红河、曲靖昆明、元江大旱,石屏四郊龟裂,米价腾贵……1621明天启元年昆明、曲靖、大理、楚雄昆明正月至六月不雨1736清乾隆元年全省大部分地区各春夏连旱,四野干涸。
石屏异龙湖“旱甚,干涸”;丽江“丽江源涸”。
全省有11个地(州、市)81个县减产6~4成,“米价昂贵,民食维难”。
1764清乾隆二十九年昆明昆明滇池水涸1779清乾隆四十四年昆明、楚雄、丽江楚雄"旱饥";永胜"程海水顿涸十余丈,海水不再自流金沙江,海河上游从此涸,逐渐形成老旱区"。
宁蒗"金沙江水顿涸"。
1816清嘉庆二十一年曲靖、昆明、楚雄、红河、玉溪、文山“夏旱甚……。
滇南各郡奇荒”;昆明“民多食观音粉,附近各州亦然,多食者大便闭而胀死”;楚雄“人食小红花,又食观音土,人多胀死”。
1906清光绪三十二年昆明、曲靖、楚雄、玉溪、红河、大理、文山、思茅滇省奇旱成灾,迤东、迤南“赤地千里,耕百获一,大饥”,“始则斗米万钱,继则饿殍相望”,“草根树皮食尽”,“遍地哀鸿,几乎朝不保夕”,“贫民饿死者其多”。
1930民国19年大理、思茅、红河、曲靖、文山、西双版纳昆明年降水量仅568.0毫米,全省受旱几十个县……1943民国32年昭通、曲靖、昆明、楚雄、红河、迪庆、思茅、大理、临沧、西双版纳、玉溪、文山、丽江、保山春夏大旱,"小春枯稿,颗粒无收";马龙"尽挖山芋以资生,野菜以度命……饿殍充途,万分勘怜,惨象不忍目睹";通海"干旱田陇赤土一片,境内不能起火者数千家"。
饥饿死亡威胁大半个云南。
1979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地(州、市)冬春夏连旱,全省大部分地区持续6~8月干旱,受灾面积1062万亩,成灾513万亩,成灾比48.3%,减产粮食54.6万吨。
1987中华人民共和国17个地(州、市)全省121个县发生不同程度旱灾。
受灾面积909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4.9%,成灾面积467万亩,成灾比51.3%,减产粮食61.0万吨。
去冬今春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出现持续干旱,特别是云南旱情非常严重,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抗旱救灾。
旱灾是云南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如何正确认识旱灾并提出科学对策,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我们刊发这组资料,希望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一、历史上的旱灾云南自西汉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便有水旱灾害的文字记载。
记载较多的是明清时期和近代,这些记录是确定历史水旱灾害的重要依据。
云南1300~1990年的691年间,大小旱年211次,平均每3.3年一次;大旱年76次,平均9.1年一次;小旱年135次,平均5.1年一次。
共出现单旱年183次,连旱两年10次,即1322~1323、1568~1569、1688~1689、1764~1765、1816~1817、1888~1889、1936~1937、1942~1943、1979~1980、1982~1983年;连旱三年一次,1905~1907年;连旱五年一次,1985~1989年。
特大旱年11次,即1569、1621、1736、1764、1779、1816、1906、1931、1943、1979、1987年。
小旱,指单季、单月成灾的轻旱、局地旱,如“春旱”、“秋旱”等;大旱,指持续数月干旱或连季旱,大范围严重干旱。
历史上曾有“滇省兀旱成灾,赤地千里,食草根树皮,昆明夏旱大饥……”、“姚安、大姚、牟定大旱,民多饥死”的记载。
二、建国以来重大旱灾及抗旱纪实1958年全省性长时间、大范围干旱,主要表现为春耕时节,各地溪沟断流,井泉干枯,库塘干涸,田地开裂,无水耕种,无水保苗,虫害突出,尤其以4、5两月旱情最为严重。
面对严重旱情,5月17日,省委发出了“进一步鼓足干劲,战胜干旱”的号召。
把抗旱保苗作为农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
全省70%的各族人民直接投入了抗旱斗争。
省级机关干部组成1700多人的工作组(队),分赴灾情较重的玉溪、红河、曲靖等7个专(州)、13个县协助工作。
丽江地委书记赴永胜县领导抗旱工作,地区机关、学校、财贸、工矿等单位于两天内组成了由1800多人参加的4个工作队,分赴丽江、维西、兰坪、宁蒗等县支援抗旱工作。
玉溪地区“全地区大面积干旱,玉溪地委及各县均组织抗旱工作队深入农村,发动群众挑水栽稻秧。
”各级工作队同广大群众查找水源,抽提地表水,挖掘地下水,同时注意节约用水,严格管水制度,争取“多栽一亩田,多保一棵苗。
”宣威县(当时名榕峰县)打井近20万眼,挖水塘1.4万个,找水源12530处,取得了保苗39.5万亩的成效,占已栽种面云南省建国以来重大旱灾基本情况辑要云南1300~1990年特大旱年统计简表责编:黄燕玲■和丽琨积的55.01%。
通海县人民用500多部水车,提祀麓湖水灌田。
位于滇西老旱区的祥云县,约7万各族人民吃住在田间,昼夜抗旱。
由于抗旱措施有力,加上8月各地陆续降雨,减轻了大春灾情。
1963年全省春旱和秋旱严重。
1962年11月至1963年4月,全省平均降雨量67毫米,仅为常年同期的一半;5月全省除思茅、临沧两地区外,全月降雨量均在20~30毫米。
楚雄、大理、昭通、东川等4个地(州、市)基本无雨。
全省小春减产约30%,大春栽种严重缺水,有265.8万亩受旱成灾。
8月以来,又有约290万亩作物受秋旱,有0.9万个生产队、90万人口的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春旱伊始,省政府即成立抗旱领导小组,9月改为省抗旱指挥部,由副省长刘林元任指挥,地(州、市)、县成立抗旱指挥部或办公室。
省委除组织了工作组分赴受旱严重的红河、楚雄、玉溪、曲靖、大理等地(州)协助抗旱工作外,还动员各级工交、商业、物资等各行各业支援抗旱,全省共抽调463台抽水设备投入抗旱。
省交通厅、有色局、铁路局、建工厅等4个单位抽调72名司机分赴红河、文山、曲靖、王溪、昆明等5地(州、市)的14个县协助工作。
各地(州、市)、县委也派出工作组深入抗旱第一线。
广大社员群众因地制宜,整库修渠,打拦河坝,挖塘打井,检修及添、制简易提水工具,采取各种开源节流,节约用水的措施抗旱栽种。
仅据德宏、王溪、思茅3地州和师宗县的统计,就动员了简易提水工具8160件投入抗旱。
滇西老旱区祥云县计划栽种大春作物20.11万亩,无水灌溉的有8.31万亩。
全县各族人民一方面通过堵蓄洪水、人为提水、机械抽水等途径扩大灌溉水源,另一方面狠抓节约用水,率先实行“按方收费,节约用水,浪费不补”的管水用水方法。
这种被总结为“抽、提、堵、蓄、调、管、节、改(种)”的八字措施,基本上保证了全县大春作物的栽种用水。
楚雄州从1963年冬至1963年6月无透雨,全州少载水稻7万亩,1/3水稻面积约40万亩推迟节令栽插,后期又遭严重秋旱和洪、风、雹等灾,总受灾面积82.6万亩,其中旱灾成灾面积42.14万亩。
全州各行各业大力支援灾区。
9-10月,州、县派出救济工作组500多人次,用于救灾的经费280万元、种子150万公斤,救济用布11万公斤,用棉500公斤。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云南省的灾情,及时拨给抗旱经费1200万元。
通过全省各族人民持续的抗旱斗争,各类水利设施保灌了800万亩农田,群众性抗旱措施灌溉了近300万亩,全省有1100万亩大春作物基本上按节令栽种,保证了1963年大春粮食作物产量保持1962年水平,主要经济作物除棉花保产外,甘蔗、烤烟还增产10%。
1977年、1979年1977年,全省性冬、春、夏连旱,大部分地区4-6月基本无雨。
为了大春作物的栽插不误节令,在解放军的支持和帮助下,于6月20日前后,在开远、弥勒、蒙自、文山、邱北、砚山、泸西、陆良、宜良、师宗、马龙、嵩明、路南、东川、玉溪、澄江、通海、丽江、易门、永胜、宾川、祥云等23个县市开展了高炮人工降雨,降雨量普遍增大30%。
曲靖地区师宗县打炮85发,全县普遍降雨;陆良县打炮204发,全县降雨,其中龙海公社降雨达50毫米;宜良县打炮42发,南洋街降雨;路南县打炮20发,三个公社降雨;嵩明县打炮5发,未降雨。
1979年,思茅、红河、保山、文山、曲靖、昭通、玉溪等7个地州的30个县开展人工降雨,其中沾益、富源、罗平、师宗、澜沧、景谷、建水、个旧、蒙自、马关、西畴、文山、砚山、元江等14个县效果较好,有13个县效果一般,还有3个县效果较差。
1982年本年,全省性冬、春、夏连旱。
春旱严重,夏旱更重。
4月初,小春受旱248.25万亩;6月初,大春受旱519.09万亩。
全省全年受旱822.93万亩,有331万人、210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因久旱少雨,其它自然灾害也非常严重,受灾达934.09万亩。
1982年的抗旱工作,动手早,准备充分。
早在1981年冬,各级政府和水利部门根据1982年可能出现春夏连旱的预测,对抗旱工具和提水机具的维修、配套等作了安排。
抗旱期间,省、地、县逐级组织工作组由领导带队到旱区同干部、群众一道查勘水源、调查研究,增建临时性水利设施,并从各种途径挖掘水源潜力,计划、节约用水,开源节流。
各地都采取利用江河水、地下水和零星散水,灌溉小春作物,不用或少用库塘蓄水,以确保大春栽种和保苗用水。
通过严格控制库塘供水,1982年初全省总蓄水量为34.51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多2.51亿立方米,到4月底蓄水量为27.36亿立方米,比上年同期多3.31亿立方来。
此外,为加强用水管理,大部分地区还推行“按亩配水,节约归己,浪费不补,超用加价”等经济制约办法,将库塘蓄水和其他可以引、提利用的水量全部纳入用水计划,在大春作物栽种前一次预分到灌区,大大节约了灌溉用水。
很多县、区,还出现了农民自觉投入劳力和资金,挖修临时性沟渠和塘坝,购买水泵和水车抽水抗旱,很多村社男女老幼一齐上,用盆盆罐罐日夜运水保苗,场景动人。
抗旱期间,中央拨给云南省特大抗旱经费100万元、省财政投入810万元,其中专拨给灾情较重的昆明市130万元、大理州180万元。
大理州灾情较重,尤以位于滇西老旱区的宾川、祥云、弥渡、巍山等县为甚。
州委从州级机关组织了313人参加的工作组分赴各县,全州13个县(市)也从县(市)级各部门抽调1117名干部深入社队,发动群众,共同抗旱。
通过采取控制洱海出流、开发地下水、提水入库、封沟断流、抽死库容水、新建小型引、提工程以及调整作物种植面积等措施,灾情大为减轻。
本年抗旱,大理州累计出动250万个劳力,投入各种提水机具1485台,耗汽油、柴油1250吨,用电3201千瓦小时,水泥5066吨,钢材135吨,耗资753.5万元。
省政府调减了大理州当年粮食征购包干公余粮任务750万公斤(原粮),主要调减了祥云、宾川、巍山、弥渡等4县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