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讲-写景类文章阅读讲课教案

第四讲-写景类文章阅读讲课教案

写景,也就是描写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1、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写景的文章一般有以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所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2、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确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的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

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进行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

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型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3、理解写景文的层次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再总。

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又总起来说桂林山水。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采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章中一般都有“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物变了,或者观察点移动了,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第五段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安”。

4、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课文《林海》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借景抒情,景中寓情,是我们阅读写景文章应把握的重点。

夜游雁荡山暮色浓浓,景物朦胧。

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

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

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

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

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剑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

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

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

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

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

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

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

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

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

∥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

我去看金鸡峰。

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

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

∥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

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敛翅:②窥视:2、回答问题。

①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②作者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为什么山峰一会儿像老妇,一会儿像老头,一会儿像老僧?③“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苹果之乡我长在苹果之乡,一年四季,观赏着苹果的动人量色,对果园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春天,一片片苹果林,在春风里伸枝抽叶,吐花展瓣。

远远望去,就像罩着一片片粉红色的轻纱。

一些姑娘在花丛中施肥锄草浇水金色的蜜蜂一群群一队队地晨着翅膀嗡嗡地跟在这些阿姨的身旁扑花采蜜真是一振繁忙的动人景象啊到了夏天,苹果开始下树登市。

果园里最诱人的季节,还是秋天,因为这是个丰收的季节。

累累的果实,把树枝都压成弓形。

这些大苹果,有深红的,金黄的,翠绿的;有红玉、国光、元帅、香蕉、金星等十几种。

远远望去,就像挂满了珍珠和玛瑙,真逗人喜爱。

早晨,东方刚露出一点亮光,人们就开始了紧张的采摘劳动。

有的爬上梯子,有的攀到树上,轻轻摘,稳稳放。

小伙子们把苹果运送到选果场。

选果的阿姨,按质分级,选出那一般大小的水光滑溜的苹果,用洁白的纸包装进木箱,准备运往国外市场。

冬天,人们忙着在果园里松土、治虫、施肥,采取防冻措施,争取来年有个更大的丰收。

1.给第2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

2.给下面带点的字换一个意思相近的字。

罩( ) 展( ) 攀( )3.用“”线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4.填空。

(1)“这些大苹果,有深红的、金黄的、翠绿的;有红玉、国光、元帅、香蕉、金星等十几种。

”这句话写出了苹果的和(2) 第4自然段中第6-8句具体描写了“紧张的采摘劳动”。

请认真阅读这几句话,把采摘劳动的过程,每句分别用一个动词概括,填写在下面的括号里。

( )→()→( )(3)找出第2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中能概括整段意思的句子,分别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第2自然段第4自然段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都是风,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

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的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有点风是暖烘烘的。

吹散不了炎热。

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人们身上凉丝丝的。

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

高粱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

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

清晨,路上行人稀少。

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

我长大了要让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1、用“”在文中画出拟人句。

2、用“”画出第二、三、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3、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4、本文是按顺序写的。

5、一年四季的风各有什么特点?呼风:熏风:金风:朔风:6、文章的结尾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与文章中心有什么关系?巩固练习(二)露珠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却是不平凡的。

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地滋润着禾苗;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它白天隐自于空气中,夜晚无声地在黑暗中工作。

它不像暴雨挟风雷鸣电闪以炫耀它们的威力,更不像冰雹那样对一切残酷无情,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

它把短暂的一生献给禾苗,面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

它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灯下伏案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心血滴滴洒在我们的心田上!1、文中的“它”是指园丁”是指2、联系上下文解释:(1)炫耀——(2)夜以继日——3、写出与下列词语的意思相近或相反的词。

近义词:黎明()平凡()培育()反义词:黑暗()平凡()短暂()4、在原文中用_______________线画出一个比喻句。

5、找出中心句,写在下面。

6、文章中哪句话表现“露珠精神”?7、这段话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8、举二、三个例说明你认为什么人或什么职业的人具有“露珠精神”?(三)秋的原野窗外飘进来一片梧桐的落叶,我对它凝视了一会儿,恍然领悟到:那是大自然给人们的讯号,秋天已经来临。

我匆匆地走到郊外,在原野中漫步游荡,享受着徐徐吹来的凉风,感到浑身说不出的舒畅。

我贪婪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又不由自主地哼出一支轻快的小调。

天空像一块覆盖大地的蓝宝石,它已经给秋风抹拭得非常洁净而明亮。

村外得那个小塘,也睁着碧澄澄的眼睛,凝望着这般美好的天色。

那塘边开满白花得芦苇丛里,忽然钻出一对白鹅,慢吞吞地在水面浮游着:它俩显得天真烂漫,或者稍显这儿过于寂寞吧,于是伸出脖项,“哦!哦!”有节奏地叫着,把水面荡起一圈圈的波纹,也为大自然的画面平添了不少生气。

山谷里枫树的叶子,不知道是喝了过量得酒,还是为了向秋天表示他们无限的热情,不然,它们为什么红得像一团火焰似的呢?村前村后,等待收割的水稻,好似一片金黄色的大海。

一阵微风吹过,泛起一排金色的波浪;稻禾深处,也不时传来一阵阵农民的欢笑声。

当七彩的晚霞,在天边编成瑰丽的织锦时,村里屋顶烟囱上也升起了缕缕的炊烟,跨在牛背上回家的牧童们,唱着抒情的歌谣,歌声在晚风里飘得很远很远.........半空中飞过一队“人”字型的雁群。

村里的孩子们立刻眯起一只眼睛,高举双手,做成托抢瞄准的姿势,对着它们“砰!砰!”地喝叫,雁儿们“咿咿呀呀”,好像在说“明年见,孩子们!”继续向暮色苍茫的天边慢慢地飞去了。

1、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恍然:贪婪:平添:2、找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用——画出来,说说是用什么来比喻什么,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3、用“~~~~”画出文中你最喜欢的拟人句,再仿照样子写一句。

4、作者是抓住了秋季区别于其他季节的哪些明显特征来描写的?5、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中,哪些属于静态描写,哪些属于动态描写?6、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四)春天的阳光特别的温暖,天地间的万物都苏醒过来了。

天刚亮,树林里就传出了鸟儿的欢叫声。

傍晚,青蛙都从冬眠中走了出来,在田野里叫个不停。

昆虫们都纷纷地行动起来了。

春来了,花园里的花开得更加(娇矫)艳。

山上山下的桃花,千树万枝就像火焰一般地怒放了。

小区里弯弯曲曲的小路旁,也开出了野花,小野菊也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有白的、有红的、有黄的、还有紫的……它们都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