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教案

《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结论。

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3、知道什么是惯性,以及理解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要能透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不能不研究、分析而只凭经验,对物理
问题决不能主观臆断.正确的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2、体会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研究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研究的习惯和培养学生逻
辑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伽利略理想实验的魅力。

2、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了解人类认识自然规律的曲折性。

重点与难点
l、重点: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难点: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通过实验(视频)和例子突破难点。

教学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现象,在事实基础上进行大胆的科学推理。

2、通过演示实验(视频)和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惯性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用具:
多媒体平台、铁锁、小车、玻璃板、弹簧、细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开门见山,阐述课题:前面几章学习了运动和力基础知识,这一节开始,我们研究力和运动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实验)人推铁锁运动,不推则停止运动。

由此看来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运动,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就不运动。

对么?导入了亚里士多德观点,并提出质疑。

〖学生活动〗:思考:物体的运动是不是一定需要力来维持?
〖教师活动〗:⑴(实验)人推铁锁运动,不推则停止运动。

(2)实验:在玻璃平面推动小车后,撤去力,小车运动情况。

〖学生活动〗:观察和分析上面的事实,得出运动不需要力维持的结论,并猜想物体停止运动是由于摩擦力的原因。

〖教师活动〗:演示实验(视频):小车从同一斜面同一高度下滑后,分别在三个不同的水平面运动,对比最后停下来的水平面运动距离。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对比。

通过对比实验可以进行逻辑推理,提出如果接触面非常光滑没有摩擦,那运动的小球将会怎样?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思考问题,证实猜想,并能科学推理。

现象:对比发现,接触面越光滑,滚动距离越远。

推理:小球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

如果水平面非常光滑小球会永不停止。

〖教师活动〗:总结: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最早发现这规律的是伽利略。

伽利略是怎么研究呢?
〖教师活动〗:演示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并用课件模拟伽利略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推理。

问:提出小球在两斜面为什么没能等高?
(1)对称斜面,没有摩擦小球滚到。

(2)减小另一侧斜面倾角,小球从同一位置释放要滚到等高,滚动距离就会?
(3)把另侧斜面放平,小球要到等高,就会如何运动?
根据这一现象伽利略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活动〗:观察并回答提出的问题。

〖教师活动〗:伽利略的观点虽然正确,但还不够全面描述力与运动关系,有位科学家作出补充,是谁?补充了什么内容?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解决上述问题。

〖教师活动〗:为什么不叫伽利略运动定律或笛卡儿运动定律呢?因为他们的观点不够全面。

有位科学家总结了前面的科学家的观点,提出了动力学的一条基本规律。

是谁呢?这个规律如何描述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上述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所揭示的物理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活动〗:牛顿第一定律可不可以用实验直接来验证?什么时候可以看作不受力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思考回答上述问题,并举例。

〖教师活动〗:在初中我们已经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请同学们观看影片后回答问题:什么叫惯性?惯性有什么样的特点呢?
〖学生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观看视频(汽车起动与急刹情况、质量不同的大小玩具车在同一弹簧作用弹出情况、质量不同的大货车与小汽车在速度相同时用同样大的制动力急刹车情况),分析高
速飞行的子弹与火车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程度。

得出质量是惯性量度结论。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这几位科学家各自的观点。

〖学生活动〗:回顾: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

并能简单阐述观点。

(五)作业
1、课后完成课本P71页“问题与练习”中第3题和第4题。

2、完成课外阅读课本P70页科学漫步,思考讨论惯性参考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