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使其能够承接政府转移的社会服务功能,为家长和儿童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三、坚持正确的宣传导向,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意义重大。
按照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全社会树立现代儿童观,倡导尊重儿童、儿童优先等先进理念,并依此指导和影响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家庭领域的儿童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利真正实现以儿童为本,实现儿童与社会、与家庭的和谐发展。
充分考虑未成年人成长进步的需求,创作出版并积极推荐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产品,使健康的文化信息资源走进学校、社区、乡村、家庭,丰富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充分运用大众传媒,开展深入、广泛、持久的社会宣传和倡导,引导家长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倡导平凡教育,切忌将培养“神童”、“考重点大学”和当“博士”等作为家长学习模式。
大力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围绕深入普法、严格执法、打击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的犯罪行为,加强对广告、网吧、游戏软件、图书和影视的管理,切实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心重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四、加强家庭教育科学研究,大力发展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
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有其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
积极开展家庭教育科学研究,既注重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将家庭教育纳入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进行立项研究;又注重家庭教育经验研究和应用研究,研究制定全国家庭教育指导纲要和教
育实施意见,对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家长进行分层次指导,向广大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的正确观念和科学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重视并促进家庭教育专业队伍建设,充实科研力量,促进家庭教育学科建设,推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开设家庭教育专业和课程,培养家庭教育专业人才。
层层组织家庭教育指导者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指导水平,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
不断壮大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广泛联系热心家庭教育事业的高等院校、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街道社区等各界人士,发挥他们在服务社会、服务家长儿童中的积极作用。
五、重视儿童早期发展的社会综合干预,科学指导婴幼儿家庭教育
随着脑科学研究的新进展,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
联合国把儿童早期发展列入千年发展目标。
许多国家制定了儿童早期发展社会综合干预的国家行动计划。
应制定我国早期儿童发展战略,完善儿童早期教育政策。
可采取先行试点的办法,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加强儿童早期发展的科学研究,科学指导婴幼儿家庭教育。
探索建立以社区为依托,家庭、社区、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儿童早期综合发展模式。
六、重视特殊儿童群体的家庭教育,促进家庭教育城乡统筹均衡发展
家庭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要针对目前家庭教育地区发展、群体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进一步加强研究、统
筹规划、协调推进。
应重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开办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家长学校,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监护网络的作用,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及其监护人宣传监护人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科学教养子女的能力。
关注单亲、残疾和特困等家庭的家庭教育工作,积极创造条件,设立重点项目,开展救助与支持,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服务。
推动有关部门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城乡家庭教育统筹协调均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