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挑山工(课文)

挑山工(课文)

高中汉语第六课《挑山工》教案
一、课程教学目标
(一) 能力训练点
1.运用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读懂每个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

2.利用课文材料,联系生活实际锻炼写作和真实交际能力。

3.提高复述能力。

(二)德育渗透点
学习挑山工认准目标,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从挑山工的身上体现出来的是一种内在的美,含蓄的美。

1.尽可能的查找关于挑山工的资料,便于理解课文。

2.观察我们身边的劳动者在平凡的劳动中体现出来的内在的美。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生动地讲述挑山工的故事或者表演挑山工的故事。

2.联系课文对挑山工挑着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挑山工讲的意味深长的话的意思,获得对挑山工的全面的认识。

难点:
1.怎样让学生揣摩挑山工的话语中含有的意思。

2.怎样让学生体会挑山工的生活和胸襟。

3.怎样向普通的劳动者学习,学习什么。

三、教具准备
折尺、关于挑山工的投影片、画。

四、师生、生生互动活动设计
1.布置学习任务,指导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2.自学生词语和新句型,分组讨论,全班交流。

3.有感情朗读课文,生动地讲述挑山工的故事或者表演挑山工的故事。

五、教学步骤
阅读理解课文(一)
(一)老师布置学习任务,提出学习课文第一、二段的要求:任务:①读懂每一句话,理解两段话的主要意思和表述层次。

②掌握运用新的句型。

③熟练地朗读课文。

(二)阅读课文
1.小组阅读。

可以是每个小组都读第一段,比赛看那个小组读得又快又好。

也可以是几个小组读第一段,其他的小组读第二段。

要求读懂每一个句子,了解每一段说明的意思和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1)学习第一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当时登山的情形,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的登山特点呢?
B.小组讨论。

(1)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2)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 (先讲挑山工的姿势,再讲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板书“姿势”、“路线”、“折尺形”)从文中找出讲挑山工姿势的话读一读。

(3)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
教师拿出折尺给学生演示,什么叫折尺形。

比较折尺与直线的线段,从而让学生明白,一是所走的路线,二是折尺形比直线要长。

走折尺形路线一是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二是还能节省些力气。

(4)挑山工走折尺路线带来什么困难?
路程比游人大约多一倍。

C.小组齐声朗读第一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A.学生轻声阅读或默读本段,边读边想挑山工为什么总是跑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B.小组交流
(1)作者对什么感到奇怪?
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是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2)“腾云驾雾”指什么?
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

本课来形容看到挑山工突然赶到前面引起的联想。

(3)为了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一比,谁朗读得好。

C.小组齐声朗读第二段。

2.全班交流。

(1)各小组汇报课文阅读的情况,提出疑难问题。

(2)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疑难问题。

问题1:什么是折尺形走路法,书上是怎样表述的?
问题2:书上是怎样提出问题的?
问题3: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自己阅读本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在登山途中,“我”和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 分别在什么地
方? 在什么情况下相遇?
(2)“攀谈”是什么意思? 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
(3)注意作者对那个挑山工外貌的描写,思考为什么要突出其外貌特征?
2.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在小组谈一谈,最后全班交流。

3.交流:
(1)“我”和同一位挑山工三次相遇。

第一次是在山下;第二次是在回马岭那条陡直的山道前;第三次是在半山的五松亭。

这三次相遇,每一次都是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结果总又是他走到了前面。

(学生交流这个问题时,板书“经历”“山下”“回马岭”“五松亭”。

)
(2)攀谈就是闲谈,随便聊聊。

因为作者感到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3)敞开白土布褂子,露出鲜红的背心——光穿鲜红的背心,显出健美黝黑的肌肉(形容走热了,赞颂其身体的健美)
矮个子、黑脸(职业特征)——白牙齿(反忖其黑)
4.有感情地朗读本自然段。

(本自然段大部分用告诉别人事情的语气读,挑山工的话用解释的语气读)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想一想,本段主要讲了什么? (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
为什么要以作者的话引出问题来?(作者对这个问题一直解不开,存在心里,有这个机会接触挑山工,当然要问他了;从文字上来看,这是作者安排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引出下面一段话)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1.小组讨论着读。

2.讨论:
(1)挑山工是怎样为作者解开心中不解之谜的? (用课文中的话说说,如果能用自己的话说更好)
(2)归纳一下,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
(3)为什么“挑山工”和“游人”有这么多不一样呢?
3.交流:
谈谈对挑山工的话的体会:
(1)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样就怎样;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往前走。

(2) 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停在哪里,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目标专一。

(六)学习第六自然段
1.小组讨论着读。

(1)“包蕴”、“哲理”分别是什么意思?
(2)山民的几句朴素的话,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
2.交流:
(1)“包蕴”是包含的意思。

“哲理”是有着普遍意义的、有深刻意义的话。

(2)只要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走长了,就能跑到前面;如果像游人那样东看西看,走走停停,看起来走得很快,结果反而比挑山工慢。

(3)这个从登山中得出来的道理,上升到普遍哲理上来看,指什么?
(做其他事情也是这样,只要踏实坚持做,就能够达到自己定的目标)
(4)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上述哲理。

(七 )学习第七自然段
1.齐读本自然段,便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1)句中破折号的作用? 破折号后面的话是干什么用的?
(2)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此“我”需要“它”。

这里的“它”从字面上看指什么? 实际指什么?
(3)“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

”理解这句话,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
2.讨论交流:
(1)句中破折号是解释说明,破折号后面的话是描述“我”画的一幅画的内容(画面)。

(2)它字面上讲指的是这幅画,实际上是指画中主人公那种认定目标、坚韧不拔、不断攀登的可贵精神。

(3)这个句子是因果关系的句子。

前半句讲结果,后半句讲原因,意在强调后者,即“我”需要挑山工这种精神,它将永远激励着“我”。

这句话之所以这样表达,除了强调意义之外,写作上是因为全段话都是在讲这幅画,所以必须以画开头。

(八)小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文中挑山工讲的富有哲理的话写下来,并写出自己对这些话的理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