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锡纯屡试屡效方选——治泄泻方,治痰饮方

张锡纯屡试屡效方选——治泄泻方,治痰饮方

扶中汤
主治:治泄泻久不止,气血俱虚,身体羸弱,将成劳瘵之候。

附方:于术(一两,炒)生山药(一两)龙眼肉(一两)
备注:小便不利者加椒目(三钱,炒捣)
药性分析:
龙眼肉,味甘能补脾,气香能醒脾,诚为脾家要药。

且心为脾母,龙眼肉色赤入心,又能补益心脏,俾母旺自能荫子也。

愚治心虚怔忡,恒俾单购龙眼肉斤许,饭甑蒸熟,徐徐服之,皆大有功效,是能补心之明征。

又大便下血者,多因脾虚不能统血,亦可单服龙眼肉而愈,是又补脾之明征也。

案例:
一妇人,年四十许。

初因心中发热,气分不舒,医者投以清火理气之剂,遂泄泻不止。

更延他医,投以温补之剂,初服稍轻,久服,则泻仍不止。

一日夜四五次,迁延半载,以为无药可治。

后愚为诊视,脉虽濡弱,而无弦数之象,知犹可治。

但泻久身弱,虚汗淋漓,心中怔忡,饮食减少。

踌躇久之,为拟此方,补脾兼补心肾。

数剂泻止,而汗则加多。

遂于方中加龙骨、牡蛎(皆不用煅)各六钱,两剂汗止,又变为漫肿。

盖从前泻时,小便短少,泻止后,小便仍少,水气下无出路,故蒸为汗,汗止又为漫肿也。

斯非分利小便,使水下有出路不可。

特其平素常觉腰际凉甚,利小便之药,凉者断不可用。

遂用此方,加椒目三钱,连服十剂全愈。

2.理痰汤
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

或渍于肺中为喘促咳逆;停于心下为惊悸不寐;滞于胃口为胀满哕呃;溢于经络为肢体麻木或偏枯;留于关节、着于筋骨为俯仰不利、牵引作疼。

随逆气肝火上升为眩晕、不能坐立。

清半夏(四钱)、生芡实(一两)、黑芝麻(三钱,炒捣)、柏子仁(二钱,炒捣)、生杭芍(二钱)、陈皮(二钱)、茯苓片(二钱)
世医治痰,习用宋《局方》二陈汤,谓为治痰之总剂。

不知二陈汤能治痰之标,不能治痰之本。

何者?痰之标在胃,痰之本原在于肾。

肾主闭藏,以膀胱为腑者也。

其闭藏之力,有时不固,必注其气于膀胱。

膀胱膨胀,不能空虚若谷,即不能吸引胃中水饮,速于下行而为小便,此痰之所由来也。

又肾之上为血海,奇经之冲脉也。

其脉上隶阳明,下连少阴。

为其下连少阴也,故肾中气化不摄,则冲气易于上干。

为其上隶阳明也,冲气上干,胃气亦多上逆,不能息息下行以运化水饮,此又痰之所由来也。

此方以半夏为君,以降冲胃之逆。

即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浓其闭藏之力。

肾之气化治,膀胱与冲之气化,自无不治,痰之本原清矣。

用芝麻、柏实者,润半夏之燥,兼能助芡实补肾也。

用芍药、茯苓者,一滋阴以利小便,一淡渗以利小便也。

用陈皮者,非借其化痰之力,实借其行气之力,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芝麻、柏实之滞腻也。

友人毛××,曾治一妇人,年四十余。

上盛下虚,痰涎壅滞,饮食减少,动则作喘。

他医用二陈汤加减治之,三年,病转增剧。

后延毛××诊视,投以此汤,数剂,病愈强半。

又将芡实减去四钱,加生山药五钱,连服二十余剂,痰尽消,诸病皆愈。

至今数年,未尝反复。

毛××又尝治一少妇,患痫风。

初两三月一发,浸至两三日一发。

脉滑体丰,知系痰涎为恙。

亦治以此汤,加赭石三钱,数剂,竟能拔除病根。

后与愚觌面述之。

愚喜曰∶“向拟此汤时,原不知能治痫风,经兄加赭石一味,即建此奇功,大为此方生色矣。


【按】此方若治痫风,或加朱砂,或加生铁落,或用磨刀水煎药,皆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