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数学二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一、简单的统计表
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表格就是简单的统计表。

二、收集和整理数据
记录数据的方法主要有:(1)符号法;(2)写“正”字法,一个“正”字代表5。

例:下面是二 ( 3 )班同学最喜欢的小动物的情况。

2.回答问题
(1)最喜欢( )的人数最多 ,最喜欢( ) 的人数最少。

( 2)最喜欢大熊猫的比最喜欢小狗的多( )人。

答案:1、 5人 14人 10人 4人(注意表格里没有给单位要写上单位) 2、(1)熊猫小狗(2)10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一、平均分
1.平均分的含义:把一些物品分成若干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2.平均分的两种分法:
(1)例:将12颗糖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颗?(总数÷份数=每份数)
(2)有15颗糖果,每5颗分一份,可以分成多少份?(总数÷每份数=份数)。

二、除法
1.只要是平均分,就可以用除法计算。

2.除法算式的读法:按从前往后的顺序读,“÷”读作除以(不能读成”除”),“=”读作等于,其他数读法不变。

例:18÷2=9读作:。

3.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在上面的除法算式中,18是(),2是
(),所得的结果是()。

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用乘法口诀求商时,想除数和几相乘得被除数商就是几。

例1:算式36÷9=()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例2:根据“三八二十四”这句口诀可以写出的除法算式是:
和。

易错题:(判断)每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

()
答案:×。

比如“三三得九”这句口诀只能写出9÷3=3。

四、解决问题
解决有关平均分的问题的方法: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
一、对称
1.轴对称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2.对称轴:轴对称图形中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

(这些字你能写出来吗?)
二、平移和旋转
1.平移:物体或图形沿直线运动,而本身的大小、形状和方向都不发生改变,这种运动现象就是平移。

2.平移后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大小、形状、方向完全相同。

3.旋转:物体绕着一个点或轴进行圆周运动的现象就是旋转。

例:在( ) 里填上“旋转”、“平移”。

1.风车迎风转动。

( )
2.沿着旗杆升起的国旗。

( )
3.升降的电梯。

( )
4.在水平地面上沿着直线移动的箱子。

( )
5.秋千的摆动。

()
6.教室门的开合。

()
解答:1.旋转2. 平移 3.平移 4.平移 5.旋转 6.旋转
第四单元表内除法(二)
一、用7、8、9的乘法口诀求商
被除数÷除数=商除数×商=被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二、解决问题
运用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相关问题,例如:总价+单价=数量。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例:填一填
36÷4= ( ) 42÷6= ( ) 40÷5= ( ) 72÷8= ( ) 四( )三十六六( )四十二五( )四十八( )七十二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
一、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1.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中,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例如:25-5+18应该先算()法;6×6÷9应该先算()法。

2.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例如:37+3×5应该先算()法。

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在计算带小括号的算式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三、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
看第二道式子中的哪个数是由第一道算式算出来的,就把那个数换成第一道式子,再检查需不需要加上小括号。

例如: 35÷5=7
53+7=60
第二道算式中的7是由第一道算式算出来的,合并时将第二道算式中的7换成35÷5,其它照抄:53+35÷5=60,检查合并后是不是先算35÷5,是的话就不用加小括号。

35-26=9
72÷9=8
合并后的算式是:。

72÷(35-26)=8
四、解决问题
如果一个问题需要多个步骤才能解决,要想好先解答什么,再解答什么。

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一、有余数的除法
1.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当平均分一些物品有剩余且不够再分时,剩余的数叫余数,带有余数的除法就是有余数的除法。

2.余数与除数的关系: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要比除数小。

例:□÷5=3……□,当余数最大是()时,被除数是()。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在计算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时 ,商要写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

4.有余数除法的求商方法:利用和除数有关的乘法口诀求商, 想除数和几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而且小于被除数,商就是几。

二、解决问题
1.租船问题: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租船等问题时,商加1才是最后的结果。

例1: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只能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周期问题:解决周期问题时,可以根据题中循环出现的规律列除法算式,求出余数,余数是几就是一组里的第几个,没有余数就是一组里的最后一个。

例2:将一串珠子按照红黄蓝三种颜色的顺序排列后串起来,第16颗珠子是什么颜色?第27颗呢?
答案 1、22÷4=5(条)……2(人)5+1=6(条)答:他们至少要租6条船。

2、16÷3=5(组)……1(颗) 27÷3=9(组)
答:第16颗珠子是红色,第27颗珠子是蓝色。

万以内数的认识
1、数位顺序表从右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百位是第()位,千位是第()位,第五位是()位。

2、10个()是十,10个()是一百,10个一百是(),
()个一千是一万。

注意:填计数单位时要写大写的一、十、百、千、万。

答案:1、个十三四万 2、一十一千 10
3.计数单位“千"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千是比百大的计数单位,10个一百是千。

计数单位“万”及相邻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万是比千大的计数单位,10个一千是一万。

2.读数:读数时,从高位读起。

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例:3750 读作:。

3.写数:写数时,从高位写起。

几个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个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哪一位上写0占位。

例:七千零三写作:。

4.数的组成:一个数的百位、十位、个位上各是几,这个数就由相应的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组成。

例:一个数,由3个千和5个十组成,这个数是()。

5.万以内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上的数字, 最高位上的数字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 就比较下一位上的数字, 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例:1000○101
6.近似数:与准确数很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或整万的数及几千几百、几百几十的数,叫做近似数。

三、整百、整千数加减法
计算时注意看清楚是几千还是几百。

例:200+3000=
四、估算
近似数解决“够不够”的问题时,可以把准确数估成整千、整百或整十的近似数,也可以把准确数估成几千几百或几百几十的近似数,再进行相应的计算,最后判断“够不够”。

用“不到”或者“超过”说明。

例1:一部电话机358元,一个吹风筒218元。

(1)买这两件商品,带500元够吗?
(2)买这两件商品,带700元够吗?
答案:
(1)358超过350,218超过200 或者: 358超过300,218超过200
350+200=550(元) 300+200=500(元)
550>500 500=500
答:带500元不够。

答:带500元不够。

(2)358不到400,218不到300
400+300=700
700=700
答:带700元够。

例2:光明小学二年级有3个班,每班40多人,学校为二年级准备了150个气球作为六一礼品,每人一个,准备的这些气球够吗?
答案:40多人不到50人,
50 + 50 + 50 = 150(人)
150=150 【3个班的人数加起来不到150人】
答:准备的这些气球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