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激趣点滴做法学习兴趣对于学习其意义是绝对不可低估的。
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强调学习兴趣的重要性,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近年来,我尝试在课堂上去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力求让课堂轻松起来,活跃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喜欢学语文。
下面是我的一些尝试。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给学生创设出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一个真正的人性化的民主的氛围。
1.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教师主导是指老师在课堂上起引导作用,学生主体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是学习的主人。
因此,在上课时,教师尽量少说,教师尽量少用时间,更多的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学习,.充分展示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
在课堂上,开展比赛的活动,让小组间比较起来,比哪一组课文读得最好,哪一组讨论最激烈,哪一组讨论的结果最合理,哪一组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哪一组讨论的效率最高,比哪一组笔记记得最好,比哪一组基掌握得好。
让学生在比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不足,找到成功的喜悦,有个人的成就感,也有集体的荣誉感。
寓教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习,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
2.划分学习小组,鼓励自主学习。
我把全班同学分成六、七个学习小组,每组至六人左右,并推荐一名组长和书记员。
组长的任务是组织组员开展讨论,并代表小组与其他组长和老师进行咨询。
书记员的职责是记录并整理组员讨论结果。
同时组长和书记又是小组中心发言代表人。
课堂中较难的问题就要提交小组讨论,可以所有小组讨论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不同小组讨论不同问题。
教师的任务是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新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对小组讨论结果加以点评,必要时间问题加以点拨。
小组成员还可以提出与课堂相关的其它问题,引导大家一起讨论。
二.依据学生注意力变化,掌控课堂节奏,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适时激发学生兴趣。
于漪老师说:“课堂一定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
”换句话说,教师应该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相互转化的规律,二者互相交叉,灵活运用,使一堂课上得生动有趣,有声有色。
一般说来,上课之初,学生的注意往往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课间活动的有趣对象或其他操心的问题上,这时需要教师激发学习的直接兴趣,讲个故事、设个悬念、或提个问题。
很多时候前几分钟我们进行美文鉴赏,学生自己推荐自己认为精美的文章,上台朗读,然后师生共同赏评,同学们把文章题目写上,并作适当笔记。
这样就可尽量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象于漪老师说的“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
”
由于直接兴趣难以持久,只是短期效果好,所以,当教学进入重点难点问题时,教师应让学生明白这些内容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让他们产生间接兴趣,要靠他们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但间接兴趣吸引力差,容易疲劳,尤其对中学生来说,间接兴趣只能保持很短的时间,中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有所松驰,所以,间接兴趣后,教师可适当运用直观材料或趣味性的谈话使之转入直接兴趣,这样,学生的大脑便可松驰下来。
我把课堂中间三十五分钟,又分为三个小节。
每小节十多分钟,十分钟里又分为设疑、思考、讨论、点拨、解疑等环节。
让学生时而专注于听老师的设疑、点拨,时而独立思考,时而进行小组讨论,时而倾听同伴的意见。
下课之前,学生的注意最易涣散,所以,也要激发间接兴趣,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
这时候就做一些轻松的活动,如课堂延伸,仿写练习,整理笔记,学生自由提问,复习一下课上的内容或布置一下课后的作业等。
这样,整个课堂就有节奏感,做到张弛有度,使学生在
课堂上尽量保持兴奋状态,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对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以上是我在课堂上激发学生兴趣的初步尝试,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兴趣是成功最好的老师,在兴趣的带动下,必定让语文学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赵登光,东海县李埝中学,初中语文一级教师,连云港市初中语文教育学会会员,东海县初中语文学科带头人,从教二十余年,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多家省级刊物发表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