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月经过多崩漏的奇效病案分享!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证,其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
可发生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的任何年龄,严重可影响生育,危害健康。
属妇科常见病,也是疑难急重病证。
相当于西医学功能性子宫出血。
杨某,女,19岁,10月3日初诊。
主诉:月经量多半年,伴淋漓不断加重月余。
现病史:患者自述半年前因“高考”压力大,月经量逐渐增多,且出血均需半个月以上才能干净,曾服中药及中成药疗效不显。
经亲戚介绍到我处就诊。
症见:本次月经来了18天未净,经血淋漓不断,血色淡红,神倦乏力,面色无华,气短懒言,四肢不温,纳谷不香,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细尺弱。
西医诊断:青春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中医诊断:崩漏。
辨证:脾气不足,固摄无力。
治则:健脾益气,固崩止血。
方药:固本止崩汤加减。
黄芪3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党参15克,砂仁10克,柴胡6克,升麻 6克,陈皮 10克,姜炭6克,阿胶10克(烊化),棕榈炭10克,茜草炭10克,仙鹤草20克,乌贼骨20克。
5剂水煎服,日1剂,早中晚服用。
二诊:患者自述服用中药后,阴道出血量明显减少,仍感纳差,大便偏稀,上方加白扁豆15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煨葛根10克以健脾消食止泻,处方如下:黄芪30克,白术10克,山药10克,茯苓10克,当归10,党参15克,砂仁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陈皮10克,姜炭6克,阿胶10克(烊化),棕榈炭10克,茜草炭10克,仙鹤草20克,乌贼骨20克,白扁豆15克,炒神曲10克,炒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煨葛根10克。
三诊:上方服药3剂后,阴道出血已止,精神好转,手足渐温,纳食好转,大便成形,每日一解。
患者要求按上方继服,上方减茜草炭、棕榈炭再服14剂。
虽然血止,病情好转,仍当益气养血,调理冲任,嘱其加服归脾丸,健脾益气,养血调经,进行调理。
四诊:患者自述诸症减轻,无其他不适,前方去乌贼骨、加杜仲10克、桑寄生10克调肾复宫,再服14剂,意在恢复胞宫的正常功能,即复旧之法。
五诊:患者自述月经来了,月经量适中,色转鲜红,6天即净,精神转佳,饮食、大便正常。
为巩固疗效,前方加减服用2个月余。
半年后随访,月经正常。
张胜兵张利兵张利芳三兄妹合影于湖北蕲春李时珍纪念馆按语:患者思虑伤脾,脾虚气弱,运化失司,统摄无权,而致月经量大不止,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故用固本止崩汤,健脾益气固涩,养血摄血塞流。
本病的用药特点,按照治崩三法“塞流、澄源、复旧”辨证论治。
塞流:“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先固”,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山药、茯苓健脾培土,补中益气,固冲摄血;陈皮理气,砂仁化湿,使脾健运而有助于补气;柴胡、升麻少量使用,取其精轻升阳之性,升提气机;姜炭温中止血;阿胶、棕榈炭、乌贼骨养血调经,收涩止血;茜草炭祛瘀止血,使血止而不留瘀。
澄源:脾阳不足,脾主统血,气不足血亦不足,当归配黄芪,当归补血汤之意,补血养血。
复旧:待血止后,调补肝肾,以固其本,增强调肾复宫。
补益药中加用阵皮、砂仁,健脾醒脾,使补而不腻,补而不滞。
乌贼骨,动物药含有钙质,为血肉有情之品,收敛固涩,可增强止血之功。
本病案充分体现了,塞流、澄源、复旧,的治崩三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中气而统血。
经健脾益气治疗后,患者脾气健运,诸症随之改善,血循常道,月事以时,诸药合用,标本同治,共奏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固经之功。
本人现在坐诊地址: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金地格林春岸张胜兵中医科诊所病因本病的病因主要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严重失调。
冲任损伤,不能制约经血,使子宫藏泄失常。
病机1. 脾虚:素体脾虚,或劳倦思虑、饮食不节损伤脾气。
脾虚血失统摄,甚则需而下陷,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发为崩漏。
2. 肾虚:先天肾气不足,或少女肾气未盛,天癸未充,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或久病大病穷必及肾,或七七之年肾气渐衰,天癸渐竭,肾气虚则封藏失司,冲任不固,不能制约经血。
3. 血热:素体阳盛血热或阴虚内热,或七情内伤,肝郁化热,或内蕴湿热之邪,热伤冲任,迫血妄行,发为崩漏。
4. 血瘀:七情内伤,气滞血瘀,或灼热、寒凝、虚滞致瘀;或经期、产后余血未净而合阴阳,内生瘀血、或崩漏日久,离经之血为瘀。
瘀阻冲任、子宫,血不归经而妄行,遂成崩漏。
诊断要点1.崩漏病特指月经周期紊乱,阴道出血如崩似漏的疾病,包括崩中和漏下。
多见于青春期、更年期妇女,检查未发现肿瘤等病变。
2.崩漏以外的其他疾病出现阴道非正常性出血者,常有:(1)阴道出血量多,小腹部扪及肿块者,多为石瘕。
(2)确诊妊娠,阴道出血,可见于胎漏或异位妊娠。
(3)产后阴道出血,量多者分为新产出血、血崩、晚期产后出血;量少淋漓不尽者,为产后恶露不绝。
(4)崩漏,伴全身皮下出血、身热者,应考虑疫斑病、紫癜病、蓄血病等。
(5)周期性于两次月经中间(即氤氲期)出现少量阴道出血,且白带增多者,为经间期出血。
(6)因损伤所致阴道出血,有损伤原因可查,称女阴损伤。
(7)伴全身多处出血而出血难止,不发热者,可能为血溢病。
(8)中老年妇女阴道时有出血,带下臭秽或夹血丝者,应疑及胞宫癌等之可能。
辨证要点崩漏以无周期性的阴道出血为辨证要点,临证时结合出血的量、色、质变化和全身证候辨明寒、热、虚、实。
治疗原则治疗应根据病情的缓急轻重、出血的久暂,采用“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灵活运用塞流、澄源、复旧三法。
塞流即是止血。
澄源即是求因治本。
复旧即是调理善后。
崩漏在血止之后,应理脾益肾以善其后。
总之,塞流、澄源、复旧有分别,又有内在联系,必须结合具体病情灵活运用。
辨证论治1.肾阴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血色鲜红,质稠,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手足心热,颧赤唇红,舌红,苔少,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虚火内炽,热伏冲任,迫血妄行,故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少或多,淋漓不断;阴虚内热,故血色鲜红,质稠;肾阴不足,精血衰少,不能上荣空窍,故头晕耳鸣;精亏血少,不能濡养外府,故腰腿酸软;阴虚内热,则手足心热;虚热上浮,则颧赤唇红。
舌红,苔少,脉细数,也为肾阴虚之证。
治疗法则:滋肾益阴,固冲止血。
代表方: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加减。
常用药:熟地黄、山药、鹿角胶、山萸肉、龟甲胶、枸杞子、桑寄生、菟丝子、川牛膝。
2.肾阳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出血量多,淋漓不尽,色淡质稀,腰痛如折,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
证候分析:肾阳虚衰,冲任不固,血失封藏,故经乱无期,经血量多,淋漓不断;肾阳不足,经血失于温煦,故色淡质稀;肾阳虚衰,外府失荣,故腰痛如折,畏寒肢冷;膀胱失于温化,故小便清长;肾阳虚不能上温脾土,则大便溏薄。
面色晦黯,舌淡黯,苔薄白,脉沉弱,也为肾阳不足之征。
治疗法则:温肾助阳,固冲止血。
代表方:右归丸加减常用药:制附子、肉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枸杞、菟丝子、鹿角胶、当归、杜仲。
3.脾虚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色淡质稀,神疲体倦,气短懒言,不思饮食,四肢不温,或面浮肢肿,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
证候分析:脾气虚陷,冲任不固,血失统摄,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如崩,或淋漓不断;脾虚气血化源不足,故经色淡而质稀;脾虚中气不足,故神疲体倦,气短懒言;脾主四肢,脾虚则四肢失于温养,故四肢不温;脾虚中阳不振,运化失职,则不思饮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水湿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
面色淡黄,舌淡胖,苔薄白,脉缓弱,也为脾虚之象。
治疗法则:补气摄血,固冲止崩。
代表方:固本止崩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黑姜。
4.实热证主要证候:经来无期,经血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止,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实热内蕴,损伤冲任,血海沸溢,迫血妄行,故经来无期,突然暴注如下,或淋漓日久难净;血为热灼,故血色深红质稠;口渴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均为实热内蕴之象。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代表方:清热固经汤加减。
常用药:黄芩、焦栀子、生地黄、地骨皮、地榆、生藕节、阿胶、陈棕炭、龟甲、生甘草5.虚热证主要证候: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尽或量多势急,血色鲜红,面色潮红,烦热少寐,咽干口燥,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阴虚内热,热扰冲任血海,经来无期,量少淋漓不止或量多势急;热灼伤阴血,其色鲜红,面颊潮红,烦热少寐,口干便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征。
治疗法则:养阴清热,固冲止血代表方:上下相资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五味子、熟地黄、山茱萸、车前子、牛膝。
6.血瘀证主要证候: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又突然崩中,继而漏下,经色黯有血块;舌质黯紫或尖边有瘀点,脉弦细或涩。
证候分析:瘀滞冲任,血不循经,故经血非时而下,量多或少,淋漓不断;冲任阻滞,经血运行不畅,故血色紫黯有块,舌紫黯或有瘀点,脉涩或弦涩有力,也为血瘀之征。
治疗法则:活血祛瘀,固冲止血。
代表方:逐瘀止血汤或将军斩关汤加减。
方药: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当归尾、枳壳、龟甲、桃仁【温馨提示】请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辨证论治,精准用药。
【本人总结,如有不妥之处请同行指正修正】本人参与兄长张胜兵编辑之《张胜兵解读温病条辨》,《攻癌救命录》《医门推敲》系列书。
京东,淘宝均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