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读后感范文1000字精选刘慈欣对于天体物理学原理、红岸系统、智子、水滴、二向箔等的构建出人意料,对于宇宙系统的想象宏大、丰富,对于人性的思考耐人寻味,他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令人惊叹,作为中国科幻的基石,《三体》确实是非常值得一读的一部小说。
三体读后感1《三体》获奖以后,最火热的那段时间,我并未去读,但基本上已被剧透光了。
最近读了第一部,读完后惊讶地发现,哇,和那些人说的一模一样!当然,小说的结构与剧情的呈现方式和我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随后去网上翻看了对《三体》的评价,很多人都有一个观点,说大刘文笔不行,说小说结构有问题,说人物塑造太偏平。
说到结构,我倒觉得并没多大问题啊,是一般类型小说的展开方式:开篇的叶文洁被发配到红岸的故事,可以当做一个引子;随后回到现代,通过研究纳米技术的科学家汪淼遇到的奇异现象和一些命案来设置谜题,制造悬念,并穿插三体游戏的情节,使读者对三体先有一个粗浅了解;最后逐步解开悬念,给出真相。
这部小说主角很明显应该是叶文洁,这位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人。
这大概是很多人觉得结构有问题的原因吧,毕竟主角露脸不够多,描写又比较跳跃,很难让人产生代入感。
至于贯穿全篇的研究纳米技术的汪淼只是一个用来推动故事发展的工具而已,伪主角而已。
说回文笔,到底什么才叫做好文笔,我也很迷惑。
其实很难有一个标准的定论吧,我特意去知乎学习了一趟,发现观点也是五花八门,各种举例,从古代的司马迁,到近代国外的那谁谁谁,其实真是很难说的清。
不过有一点是基础的吧,那就是能够准确表达,用词精确,并避免病句。
就像《三体》里提到的,要想让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基础科学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我觉得,提高一个人的词汇量是非常重要的,脑子里词的多了,才能择优而用,选择最合适,最直观,最优美的表达方式。
插一句题外话,《三体》里提到三体人要通过绝育的方式让人类灭绝,哈哈,这不是人类对付蚊子曾经用过的方法吗,真是很有意思的设计。
另外就是感觉好些人还有点分不清楚文笔和文风的区别。
看到一篇文辞华丽的文章,便觉得文笔很好,其实那也不一定,只不过是文风的一种而已。
华而不实,各种比喻、拟人、通感连串的来,但读半天没什么内容,这其实也是一种走火入魔的表现。
我以前写的一些小说,也有说我文笔好的,也有说文笔很不行的。
作为一名业余写手,我感觉自己并没有受过什么正经的文笔训练,语文课或者作文课能算吗?语文书本上的文章,对我产生过影响的,只有鲁迅。
倒是受课外小说,像金庸和张爱玲的文字多一些。
只不过这几年一直多读翻译过来的日本和欧美推理小说,通常文笔水平一般,自己又只贪图了解小说的结构和诡计,也未沉下心来字斟句酌的读过,致使如今写作语感似乎有所下降。
再说到《三体》对人物的塑造,确实不够立体。
当然,这其实是许多类型小说的通病,尤其是科幻与推理。
因为不同于以人物为主,以人物性格来左右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小说,科幻或者推理小说是以设计有极大看点的故事为主的,更注重讲故事,在写作之初就已经定下了它必然的结局,而且是基本无法更改的结局。
小说所有人物的塑造都是为了推动这个故事朝着既定结局进行,所以就无可避免的导致人物的性格发挥空间有限。
相信读完《三体》的读者,很多都被大刘的奇思妙想,宏大设定所征服吧。
很显然的,《三体》可以代表科幻小说的一大门类,这类科幻小说和本格推理小说非常的像,靠的就是出色的点子来征服读者,本格推理中需要过硬的诡计,科幻中要有对科技、对宇宙的极致想象,具体到《三体》中那便是“太阳电波放大器”、“黑暗森林法则”、“降维打击”等这些绝妙的脑洞创意。
曾听过一个故事,说大刘某次在杭州参加作家聚会,大家讨论如何灭掉阿里巴巴总部的好方法,大刘酒后失言说到了“降维打击”,酒醒后心有余悸,幸好众人当时没有深究,要不然这个绝妙的点子说不定被别的有心人抢先写出来,那自己的小说里就没法再用了。
可见,在科幻小说中,创意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因为《三体》后来获了奖,这就导致一大批或许从来都未接触过科幻文学的读者要争先一睹风采。
盛名之下,这类平日里只读言情小说,或者严肃文学等的读者却发现《三体》的风格和自己以往接触过的文学类型完全不同,调调根本不一样,由于期待不符,便不能接受,甚至妄加评判,是十分不客观的。
我个人如今读书是秉持一种包容,虚心的态度的,对一本多数人都认为好的小说无感时,只归结于口味不符,或自身局限。
毕竟,当在基数足够大的情况下,不可能出现明明百分之七八十的好评,真理却掌握在余下的那百分之二三十读者手中的情况吧。
三体读后感2看完《三体1》之后,再接着看《三体2》,虽然在人物上无法与前一本连起来,但是故事的整体结构却没有改变,故事整体连接起来,虽然主人公是不同的,但是故事仍是三体侵略地球之后地球人的发展以及防范。
第二部主人公罗辑是个物理学家,在遭到三体世界的暗杀之后被选为面壁者,本极其的不情愿,甚至想依靠滥用面壁者职权使联合国取消他的面壁者身份,然而联合国反而以他的妻儿要挟他使他工作,最后不得已接受面壁者工作。
在面壁者一个个被破壁之后,罗辑成了人类仅存的希望进入了冬眠。
但是,当他醒来之后,他的面壁者身份被取消,人类也进入了超信息时代。
人类普遍认为能够轻松击败三体舰队。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但是当三体世界一颗小小的探测器到来的时候人类才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
弱小不是罪过,傲慢和无知才是。
当人类舰队被全歼的时候,拯救世界的担子再一次落到了罗辑的头上,罗辑最后依靠黑暗森林定律对三体世界造成了威慑,抵御了三体世界的侵略,也为人类打开了威慑纪元的大门。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像幽灵般潜行于林间,轻轻拨开挡路的树枝,竭力不让脚步发出一点儿声音,连呼吸都必须小心翼翼:他必须小心,因为林中到处都有与他一样潜行的猎人,如果他发现了别的生命,能做的只有一件事:开枪消灭之。
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一旦被发现,能生存下来的是只有一方,或者都不能生存。
这就是黑暗森林定律,人类在这片黑暗森林之中点燃了火把,吸引来了一个能够杀死自己的猎人,同时又大声呼喊暴露了自己和猎人的位置,猎人是被杀死了,但是自己的位置也暴露了,等待自己的也只有毁灭。
在罗辑用黑暗森林定律威胁三体世界的时候,他给了三体世界两个选择:要么你来毁灭我,双方同归于尽。
或者你撤退,大家和平相处。
当我看到罗辑以此威胁三体世界时,我对他是十分的敬佩,肩上明明扛着拯救全人类的职责,却还以两个世界的文明来冒险,若是让别人知道他打算这样做,他可能会像另一位面壁者一样被人们用石头砸死吧。
读《三体》带给我的不仅仅只有震撼,还有对浩瀚渺茫的宇宙的渴望和恐惧,当有一天人类将火把点亮的时候,人类会有避免毁灭的方法吗?三体读后感3第一次听说《三体》,是一档叫《一本好书》的综艺节目。
栏目通过舞台剧的形式再现文学作品,并借此对文学作品进行导读,致敬经典。
虽然节目被指撞脸、照搬,但我总觉得比时下那些所谓的明星“真人秀”有意义的多。
当然,这是后话。
春节回家收拾东西的那天晚上,我把两个月前买的《三体》拆封,并塞进了背包。
可惜的,动车上我一页未翻,全程专心编辑一个健身视频。
之后是春节期间,《流浪地球》在各大电影院上映,并获得好评无数。
在我的怂恿下,堂弟们再次带着我走进了县城的电影院。
从电影院出来,我就想起了背包那本睡大觉的《三体》。
于是从返程的动车上到今天,断断续续,终于把大刘的《三体》看完了。
需要说明的是,大家习惯叫“三体”,事实上《三体》只是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之一,其后还有《黑暗森林》《死神永生》。
《三体》是我读完的第一本科幻小说。
文中有很多物理专业术语,比如宇宙背景辐射、粒子对撞、智子列阵……不过,从懵懵懂懂到渐入佳境,感觉还真有点奇妙。
故事大概是这样的:科学界出现一系列不同寻常的事情,针对全世界科研机构和学术界的犯罪急剧增多,很多科学家相继自杀,就像要把整个科学研究彻底“搞垮”。
联合国还成立了作战中心,并全部处于临战状态。
而主要从事纳米材料研究应用的物理学家汪淼遇到了一件怪事,读后感他所拍的照片上出现了倒计时,并且一直在进行。
此时,警察大史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帮助调查科学界里面的事情。
原来,在距离地球四光年之外的太空深处,存在另外一个有生物居住的星球,名为三体。
不过,与地球相比,这里生存环境恶劣。
为了生存空间,三体文明决定毁灭地球文明,并开始了对新世界的远征,派出了一支三体星际舰队。
大家或许还记得不少毒鸡汤中的一句话“我喜欢你,与你无关。
”但你可能许不知道,这句话的原文正来自《三体》:“我消灭你,与你无关”,进而衍生出“时代抛弃你,连个招呼都不会打”。
三体文明消灭你,与地球文明无关。
有趣的是,在三体人眼中,地球有永不封冻的蓝色海洋和翠绿的森林田野,阳光和煦,微风清凉,是永远风调雨顺的天堂,人们在天堂闲适中感受自由和美。
而自己所处的三体文明呢,不仅生存环境恶劣,不是高温就是寒冷,而且极端专制,对个体没有丝毫的尊重,精神生活单一枯竭,没有文学没有艺术,也没有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而在地球上,一群高级知识分子对地球文明感到彻底绝望,并成为了地球的叛乱者,掀起地球三体运动。
他们憎恨自己的物种,甚至将消灭包括自己和子孙在内的人类作为最高理想。
在他们看来,人类文明幼稚且已经无可救药,也不可能靠自身的力量来改善,需要外星文明的拯救。
你看,即便是太空世界,也是一个围城。
即便它已经达到了11维,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也只不过是一个无限大的围城而已。
围城中的物种,各自仰望浩渺的星空,渴望着异己的救赎……三体读后感4大刘和他的科幻小说近年来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科幻热,尤其是在《三体1:地球往事》获得雨果奖之后。
与大多数人一样,我知道大刘也是源于《三体》。
这部长篇小说堪称一部有关人类未来发展的宇宙史诗。
我个人认为,大刘在科幻小说写作中擅长架构宏大的宇宙图景和挖掘人性的本源,这些在《三体》中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他的这些独有的能力也在我们今天要说的中篇小说《流浪地球》中被发挥到了极致。
《流浪地球》已经被拍摄成了电影,而且将在二十几天后的春节档上映。
从目前放出来的预告片来看,影片质量还是很有保证的。
更有甚者,很多网友称2019年为中国硬科幻电影元年。
希望这部即将上映的科幻电影不让大家失望。
我今天想谈谈《流浪地球》这部小说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流浪地球》是以小说主人公第一人称成文的,可视为主人公一生的简短传记。
我个人认为,这种写作方法最大的益处就是很容易会让读者身临其境,切身体会主人公的经历。
首先,我需要提及几点科学常识。
星空中所有的恒星(包括太阳)都是通过核聚变获取能量,转换为我们熟悉的光和热。
具体到我们现在的太阳,主要是氢元素通过核聚变生成氦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