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

新闻与传播硕士(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全部题型 6. 名词解释题7. 简答题8. 论述题名词解释题1.选择性理论(南开大学,2009年)正确答案:选择性理论是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提出的,他们认为选择性接触机制会制约和影响大众传播效果。

选择性接触机制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三个层次。

即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既有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接触强化。

这个机制的存在说明受众对某些媒介或内容具有回避倾向。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2.“使用与满足”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正确答案:“使用与满足”理论是适度效果理论的经典模式之一。

卡茨在其研究中首先主张不但要关注媒介对人们做了什么,还要关注人们用媒介作了什么。

早期的相关分析认为人们使用大众媒介主要是为了加强原有态度。

1969年麦奎尔等人对英国大选的研究结论对此观点提出了质疑。

后来卡茨于1974年提出了理论假设,认为受众具有社会和心理根源的需求,引起对大众媒介或其他信源的期望,导致媒介披露的不同形式,最后导致需求的满足以及其他无意义的效果。

卡茨总结了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要素,包括:(1)受众是主动的,对于大众媒介的使用是有目标的。

(2)受众需要的满足和对媒介的选择的联系中,受众拥有主动权。

(3)媒介相互竞争以满足受众需要。

卡茨将大众媒介视为个人用以联系他人的工具,认为媒介可以满足使用者的认知、情感、个人整合和社会整合,缓解压力等方面的需要。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3.创新扩散理论(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正确答案:1962年,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Everett M.Rogers)教授研究了多个有关创新扩散的案例,出版了《创新扩散》(。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第一版),他考察了创新扩散的进程和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创新事物在一个社会系统中扩散的基本规律,提出了著名的创新扩散S一曲线理论。

创新的扩散,总是一开始比较慢,然后当采用者达到一定数量(即“临界数量”)后,扩散过程突然加快(即起飞阶段take—off),这个过程一直延续,直到系统中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人大部分都已采纳创新,到达饱和点,扩散速度又逐渐放慢,采纳创新者的数量随时间而呈现出S形的变化轨迹。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滞后者等几个发展阶段。

创新事物具有5个基本特征:相对优越性、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

创新推广过程包括5个阶段:获知、说服、决策、实施、确认。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4.培养理论(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正确答案:培养理论也称培养分析或教化分析、涵化分析。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传播学者格伯纳等人开始进行一系列有关电视暴力内容的研究,除对电视暴力进行内容分析以外,还测量电视对受众态度的影响,最终创建了“培养理论”。

培养理论学派提出“主流效果”和“回响效果”理论。

主流效果是指:理应多样化的价值观,因接触电视而变得与电视所呈现的意见主流相似。

这与沉默的螺旋理论不谋而合。

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代表并引导社会主流舆论,从而使公众意见趋于一致。

这一理论应为新闻媒介所利用,积极引导主流舆论。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5.“上限效果”假说(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正确答案:艾蒂玛和克莱因1977年提出的“上限效果”假说的观点是:个人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速乃至停止下来。

这个假说意味着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的结果不是带来社会“知沟”的扩大,而是使它缩小。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6.恐惧诉求(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正确答案:恐惧诉求也叫警钟效果,是一种常用的说服方法,即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

敲警钟具有双重功效——它对事物利害关系的强调可最大限度地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它所造成的紧迫感可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

然而由于敲警钟是通过刺激人们的恐惧心来追求特定效果,会给对象带来一定的心理不适;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容易对传播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贾尼斯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的实验说明了不同程度的恐惧刺激会产生不同效果。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7.媒介素养(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MJC真题)正确答案:所谓媒介素养就是指正确地、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

主要包括受众利用媒介资源动机、使用媒介资源的方式方法与态度、利用媒介资源的有效程度以及对传媒的批判能力等。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简答题8.简述受众,公众和群集的差异。

(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正确答案:(1)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

受众从宏观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集合体,从微观上来说是具有丰富的社会多样性的人。

受众有如下特点:①规模的巨大性,在人数上超过大部分社会群体;②分散性,广泛分布于社会各个阶层;③异质性,即具有不同的社会属性。

由于这些特点,受众容易受到大众媒介的引导。

受众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的对象,对传播过程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受众的需求、受众对媒介信息内容的选择性的接触活动等,都对大众传播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2)公众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具有理性的个人。

公众对社会事件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不容易受到大众媒介的误导。

(3)群集,是指群体在特定事件中集结形成的临时性群体。

由于这一群体具有共同的利益,结构较为松散,故较为容易受到流言和谣言的影响。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9.简述受众碎化的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正确答案:碎化是使原来集中于少数阅听选项上的受众分散到越来越多选项中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阅听不再只是“最小公分母”中的一个分子,而是广泛地分散开来。

受众碎化受三个因素的影响:第一是受众差异性。

受众差异性反映受众群体内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可以简单地由人口统计学特征指标衡量。

这种衡量虽有些粗疏,但易于操作。

受众差异性与受众需求的丰富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第二是技术先进性。

受众差异性只规定了消费者需求的丰富性,媒介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程度则要看由技术水平决定的传布渠道的密织性。

第三是政策许可。

交通规则维持着交通的有序运行,满足受众需求的信息在信息渠道上传布亦离不开政策许可的规制。

这里所言的规制既包括对内容的规制,又包括对渠道的规制。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10.大众传播的麻醉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正确答案: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里,指出大众传播的负面功能为“麻醉作用”,认为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而满足于“被动的知识积累”。

他们认为,现代大众传播将现代人淹没在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的滔滔洪水中,人们每天在接触媒介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降低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11.媒介文化的特点。

(上海大学,2010年)正确答案:媒介文化是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

媒介文化根据不同的媒介形态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

媒介文化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是现代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由大众媒介所建构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其发展趋势正在从边缘文化形态进入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

媒介文化的价值规范和价值选择功能并不是对受众文化产生积极作用的,其负面效应就是促成社会文化趋从。

媒介文化所提供的价值选择性内容,在受众群体的文化心理不成熟的时候,会形成某种程度的价值规范效应,促成受众的文化趋从。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12.简述第三人效果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正确答案:第三人效果假说具体表述为:劝服传播所面对的受众,这种劝服对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的影响。

而且,无论是否是信息的直接受众,对媒介影响他人效果的预期,将导致自己采取某种行动。

此理论包含两层意思:一与感受有关,即人们认为大众传播信息对其他人比对自己有更大效果。

二与效果有关,正因有此感受,人们将采取各种行动,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效果——尽管不是那么直接的效果。

“高估自己、低估别人”其实并不是什么新发现,但以此来解释媒介发生作用的心理机制,在效果研究上颇有新意。

其提示的是一种间接的强大媒介效果。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13.请结合实际传播现象,分析新闻传播中的晕轮效应。

(四川大学,2009年)正确答案: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

他认为,人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也即常常以偏概全。

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一种积极肯定的光环笼罩,并被赋予一切都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他就被一种消极否定的光环所笼罩,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品质。

这就好像刮风天气前夜月亮周围出现的圆环(月晕),其实,圆环不过是月亮光的扩大化而已。

据此,桑戴克为这一心理现象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晕轮效应”,也称作“光环作用”。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14.简述议程设置理论。

(复旦大学,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MJC 真题)正确答案:“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调查研究的总结。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

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而是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涉及知识点:媒介与社会15.新媒介环境有哪些特征?(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正确答案:新媒介环境有以下这些特征:(1)信息超高速公路(2)在线服务(3)因特网主要是将许多计算机连接在一起的一个网络(4)代理人,帮助人们对信息进行分类的工作可能采用电脑机器人、电脑代理人或数字化管家等形式(5)新式新闻,一方面它指总统候选人在谈话节目、音乐电视中出现,并在像《今日》这样的电视网节目中接受长时间的内容广泛的采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