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的培养
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同龄人的交往,幼儿能够研究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协调各种关系,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形成积极的情感,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同伴交往还有助于儿童的社会认知和交往技能的发展,促进自我概念的形成,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

三、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策略措施
1.提供良好的交往环境。

幼儿园应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有机会与不同的同伴交往,建立友谊。

2.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团队游戏等活动,让幼儿学会互相帮助、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3.教授交往技巧。

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教授幼儿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与他人沟通,如何处理冲突等交往技巧。

4.鼓励幼儿表达情感。

幼儿教师应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情感,让幼儿学会关注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培养同情心和爱心。

5.建立家园联系。

幼儿教师应与家长建立联系,了解幼儿
在家庭中的情况,共同关注幼儿的交往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进入幼儿园后,儿童生活在一个稳定的同伴环境中,这为他们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

同伴之间在权利和地位上更平等,这使得合作行为更容易出现。

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儿童有机会体验冲突、谈判和协商,这对于他们研究有效的交往技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以及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都非常重要。

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

成为同伴群体的一员可以培育归属感,这种感受只有在群体中获得。

同伴关系容易使儿童形成比较亲密的同伴关系,这种同伴关系既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也能帮助儿童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同伴间的友谊互相证实或互享兴趣、希望和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亲密袒露的机会。

总之,同伴交往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至关重要。

稳定的同伴关系能够满足儿童的社交需要,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支持和安
全感。

同时,同伴交往也为儿童研究有效的交往技能、获得控制攻击行为所需要的能力以及性别社会化和道德价值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机会。

同伴交往对儿童的自我概念和人格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根据符号互动论的观点,个体的发展是在社会情境中不断进行的,而家庭、邻居和同伴群体则是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场所。

在社会互动中,个体获得了自己怎样做和被他人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形成自我的基础。

因此,幼儿园中的同伴群体为儿童形成自我概念提供了机会。

同伴关系是一种可逆性的交往关系,让个体通过同伴的眼睛看自己,并体验到与另一个人真正的秘密。

调查表明,与“不受欢迎”的幼儿相比,“受欢迎”的幼儿往
往是那些善于合作、热心于各种活动、服从教师、自觉遵守班级规则的幼儿。

为了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教师需要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首先,教师可以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增加交往的机会。

例如,对于刚入园的孩子,教师可以让他们互相介绍自己,消除陌生感的胆怯心理。

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幼儿互相交流自己的思想、感情,了解别人的需要,学会共情。

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导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促进儿童社
会性的发展。

幼儿在生活中或研究中出现了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之间互相帮助解决。

如一个幼儿摔倒了,教师可以让其他小朋友把他扶起来;一个幼儿的手工总是做不好,教师可以让做得好的幼儿教他;幼儿之间出现了争执,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自己解决,提高协调的能力。

在社会性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我意识、对他人的理解、规则的掌握、能力的发展都需要大家在一起相互模仿、相互研究、相互磨合、相互评价而促成。

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因为角色扮演有助于幼儿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强化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惯。

除了教师的引导,父母的模仿也是幼儿同伴交往的重要方式。

幼儿会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需要给予幼儿正确的引导,培养他们良好的交往惯。

同时,教师之间的关系也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之间互相关心、合作可以使幼儿产生安全感和归宿感,同时也给幼儿提供了研究机会。

因此,教师之间要友好、配合,不当着孩子的面说别的老师的坏话,不诋毁同事,不互相拆台。

班级教师乃至全体教师之间,都应尽力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温情的精神环境。

亲子关系是幼儿自出生后最早接触的人际关系。

幼儿可以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和态度来研究社会化,并从观察到的行为后果中得到“替代强化”。

父母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

家长应该为孩子提供交往的机会,例如教育孩子如何礼貌地和客人交流,鼓励孩子与小伙伴分享玩具和食物。

家长也应该尊重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决策。

交往技能需要在与人交往中研究。

家长应该为孩子打开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广交朋友。

参加社交活动可以帮助孩子掌握社会交往技能,而同伴也可以在指导和训练孩子方面起到特殊作用。

家长应该注意电视等媒体对幼儿社会性交往的负面影响,避免孩子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电视是目前儿童接触最多的媒体之一。

然而,由于电视节目通常以一种艺术化的方式呈现,其中可能存在许多与现实不符的内容和画面,这可能会导致儿童在认识上与现实产生距离。

特别是幼儿的理性思维能力还处于低级阶段,主要通过感官来
认识和感受世界。

如果他们长期接触这样的环境,就很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和误解。

此外,电视可能会影响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看电视通常是在户内进行的,幼儿看电视越多,户外活动时间就会减少,亲子间和同龄人间的接触也会减少。

这可能会影响到幼儿在现实社会中的交往能力的提升。

另外,一些不健康的电视节目可能会导致幼儿研究模仿,对社会性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在电视节目中,存在相当一部分思想不健康或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内容,如暴力、凶杀和毒品等。

此外,电视节目中不清晰的价值导向也可能使幼儿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

一些电视节目也可能刺激幼儿已有的内心不良感受,加深不满情绪,使幼儿出现憎恨、反叛等心理,进而产生一些问题行为。

除了电视,计算机和网络也日益成为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因素。

作为教育者,应该趋利避害,利用这些现代化媒体的长处,避免它们可能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