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叫写作主体?所谓写作主体,就是进入写作思维和写作行为中的人。
在写作活动中,主体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他的写作素养、写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写作活动的进行和作品的质量,可以说,写作正是写作主体素养和能力的体现。
提高写作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加强写作主体的素养。
二、什么叫写作素养?素养通常指一个人通过综合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方式所表现出的素养.写作素养就是作者围绕文章的选材、运思、表达等活动中表现出的素养,它是写作主体思想意识、文化水平、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积累的综合反映。
写作主体的素质主要包括生活素养、学识修养、人格品位和审美理想四个方面。
(一)写作主体的生活素养生活素养是一个整体概念,包括生活材料的获得、生活经验的积累、生活的经历和体验、生活的见解和能力等多层含义.生活素养与写作活动有何关系呢?1、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毛泽东说:“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纵观人类一切写作活动,从本源上意义上看,无不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的精神、观念、情感等主体意识,都是客观的社会生活在人脑中的反映。
比如:应用文书直接涉及到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和问题。
议论性文章所阐述的是生活中道理。
新闻文体所报道的是生活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件。
文学作品则是生活艺术化反映。
厚实的生活积累(经历、经验、体验等),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所要表现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多样的自然景观。
作者要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要抒写自己对人生的感受,要记述充满矛盾的情节等,也都要以自己的生活储备为基础。
许多成功的作品,它们所表现的都是作家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有的还隐含着自己的经历.很多优秀的作品,无不打上其个人生活的痕迹比如,十年动乱后,在文学史上出现了一种文学现象,象“伤痕文学"、“寻根文学”、“反思文学"等,实际上是一批有着上山下乡的知青作家生活际遇的折射和对这一段生活的深刻反思.因此,我们说写作是需要生活储备的。
如果脱离了生活或者在某些方面生活储备不足,会是怎么样呢?①五十年代《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诗作。
其中一句是:“熊熊的高炉迸射出钢花”。
过了三天,《人民日报》刊出一封技术员的来信,指出:高炉并不炼钢,炼的是铁;炼钢的是平炉或转炉。
②郭雪波的小说《沙狐》开篇渲染科尔沁的荒凉,说“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的瀚海”,他忘了,编辑也没记住,整个中国的版图才只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③张抗抗在《去远方》里写到黑龙江那座远方城市里的夏天,“蝉声"叫得人心烦——黑龙江根本没有“蝉”这种动物.④1981年红学家吴世昌先生给《人民日报》写了一封信,批评该报一篇文章和一篇报道有问题,并建议提高编辑人员的写作水平。
中央负责同志就此作了批示,要求《人民日报》改进文字工作。
一篇占了整整一版的大通讯赞扬一位军医为了探索新的针灸穴位,先在自己身上试针,既用针扎了子宫韧带又扎了前列腺.吴先生问:这位军医到底是男是女,怎么能够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器官?⑤迟子建在她的小说中写到,“天凉了,小鸡都不爱下蛋了”--小鸡在伏天才不爱下蛋呢,要“歇伏”;一立秋,就爱下蛋了。
⑥王阿城在《东北人的食物》中写到,东北的先民以渔猎为生,在他们的食谱中不但有獐狍野鹿,野猪等,居然还有“狐狸,狼,老虎”——从来没有哪个民族以这几种动物为食物的.而且,东北先民一向尊敬老虎,以其为“山神爷”,敬而远之,避之唯恐不及。
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说明了违背生活常识的“作品”不能取信于人,如果不以丰厚的生活积累作支撑,写出的作品可能会内容干瘪失实,缺乏生活深度,或根本无法进行写作。
即便名作家也是如此.古人说:“见得真,方道得出。
"有丰厚的积累,才有选择的余地。
扩大视野,丰富阅历,多见世面,广开视听,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不断得以丰富和递增,信息贮存和材料积累越丰厚,写起文章来,才会得心应手,左右逢源.生活素养是人们从事一切文化创造活动的“根须”,它来自丰富的经历,广阔的视野,也来自主体对生活的钟情与投入。
写作主体要具有一定的生活素养,这不仅要求写作主体有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视野,更要有对生活的热情与投入。
2、写作反作用于社会生活写作一方面源于时代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时代社会生活。
写作和生活的关系,不是镜子式反映外物的被动关系,而是相互影响的,具有能动效应的关系。
如果说文章是一把火炬,那么它的燃料来自于生活,而它的光芒又在照亮着生活。
白居易提出一个口号:“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应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写作的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生活发挥积极影响。
文章价值大小,同对社会生活积极影响的程度成正比。
那么,怎样提高生活的素养呢?1、投身生活,投身实践,到火热的生活中去发现,去体验。
2、扩大生活阅历:古人:“阅万卷书,走万里路”.“行万里路"就是增加阅历的主要途径.据《外国名作家传》统计:最能出文学家的职业要数:当兵和记者.其重要原因其经历和阅历丰富.海明威既是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邱吉尔,从小也当过兵,也当过记者。
日本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新闻是用脚写出来的.强调了经历和阅历的重要性.要形成良好的生活素养,就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潜心探究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写作主体的学识修养1。
什么叫学识?所谓学识,就是写作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学问、见识等.它既包括客观世界逻辑结构和运行规律方面的知识,也包括主体思维所使用的语言概念及其思维程序、规则方面的知识。
文章写作同作者的学识修养密不可分.写作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学识的组合和应用的过程.写作需要有文化知识方面的储备。
知识储备越丰富,视野和思路就越开阔。
写作是一种智能劳动,必然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丰厚的知识是任何类型的文章写作所必备的基础。
科技文章、科普小品、产品说明书,是相关知识的直接体现。
学术论文、专著反映的是系统化、专业化的知识.财务文书、法律文书、医务文书,反映的是行业知识。
杂文、随笔、评论、散文等文体,间接地包含着有关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的知识。
文学作品往往把知识融化到艺术形象的创造之中,是各种知识的融合。
《红楼梦》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就是因为这部巨著几乎涉及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知识,除了故事情节外,大凡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建筑装饰、花鸟鱼虫、医药占卜、官场皇室、酒家商肆、三教九流,无不应有尽有.没有深厚的文化知识素养,曹雪芹就无法写出这样的皇皇巨著。
这些知识从写作的角度来看,大致有这三大类:(1)一般性知识指普通的常见的零散的各种知识。
如有关科学原理、科学定义、科学命题,有关历史(典故、常识、事件),文化(名人、常识、名诗、名言);有关的公理、俗语、成语、谚语、格言,有关民族、国家、天文、地理、自然、人文方面的常见知识。
有关科学、艺术、文学方面的普通常识等.我们平常说的广泛采集、广泛阅读,大多是指这些一般性知识的掌握。
(2)专业知识指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学科知识.象学术论文、科研报告,学术专著等属于专业写作.财务文书、法律文书、金融文书、医药文书的写作也很专业,需要专业知识作为支撑。
对于从事非专业写作的人员,同样需要掌握专业知识。
比如:从事文学创作,需要懂得建筑学、美学、经济学、物理学、化学、电脑科技等相关知识,否则就说外行话,甚至闹笑话。
(3)理论知识指概括性强,抽象性高的知识体系。
理论知识中往往包含了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
人们将大量的一般知识经过归纳抽象,得出普遍性的结论,就会成为理论性知识。
理论造诣会对写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理论修养高,就有整体的思维能力和深锐的洞察力。
这在理论性文章写作中显得特别重要。
如果没有相当的理论修养,往往只能就事论事,说理不透,更谈不上真知灼见了。
2、学识修养与写作的关系1、写作是文字知识和语言知识作为媒体和工具。
2、知识也文章内容组成部分.任何形式的写作都需要一般性的、综合性的知识,有甚至需要专业知识.比如:在记实性的文章,象通讯。
美国记者威·劳伦斯为了报道日本长崎原子弹爆炸事件,“令人吃惊地了解了有关原子弹的原理,为此他的报道获得了”普利策“奖(新闻最高奖)。
我们现代作家徐迟,为了写数学家陈景润的事迹,便钻研有关数学理论,终于写出了《哥德巴赫猜想》这篇有名的报告文学。
思考:缺乏学识有什么后果?1、《读书》杂志上一位前辈作家著文把“光年”当做时间单位使用.2、某杂志刊登了一篇谈杜鹃花的散文,开头便引用了李白的绝句《宣城见杜鹃花》:“蜀中才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接着写道:“那时诗人谢朓正做宣城太守,李白同他登高饮酒,纵情唱和,看见安徽的杜鹃花,忆起四川的杜鹃鸟,恋念起那里的山川风物来了。
”有个叫诸葛穗的写了篇批评文章叫《谢脁和李白联合声明》,发表在北京晚报上,说:“稍微熟悉一点中国文学史的人都知道,谢脁(464—499)是南朝人,李白(701—762)是唐朝人。
两位诗人前后相隔两百多年,怎么能够一起‘登高饮酒,纵情唱和'呢?总结以上,如果缺少了学识修养会:1 、使你的作品信息量少,空洞无物,干瘪。
如白开水。
2、使你成为井底之蛙,立意偏执、错误乃至反动.3、使你的作品错误百出,硬伤累累.结论:必须尽可能多地用人类各方面的知识来武装我们的头脑。
鲁迅:“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都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地钻在文学里。
”(《鲁迅全集•书信》第13卷,第357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如何培养学识修养博览群书兴趣广泛充满热忱潜心钻研从点到面(三)写作主体的人格品位大家思考:人品与文品有何关系?常态:文如其人俗话说,“什么人说什么话,什么山唱什么歌”。
又说,“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漂亮妈妈才会生个漂亮女儿。
邹韬奋三十年代旅欧见闻中写道:宫廷中的孩子们个个英俊美丽,是因为他们的贵族母亲美丽,历代筛选积累所致。
品格高尚的作者才会写出格调高雅的作品.这是古今中外占压倒多数的观点.“文如其人"一词出自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答张文潜书》中评价他的弟弟苏辙的话:“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
”后人常用来指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或所表现的风格,和作者本人的思想或风格一样,这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曹丕《典论·论文》提出了“文以气为主"的命题,并开辟了“以人论文”(评价“建安七子”)的先例.*鲁迅总是说得最简洁最深刻:“我以为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倘是的,则无论写的是什么事件,用的是什么材料,即都是‘革命文学'.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革命文学》)*法捷耶夫在《和初学写作者谈谈我的创作经验》一文中说:“毋庸争辩,个人品质——作家的才力、修养、智力的发展的趋向、气质、意志以及其它的个人特征,在选择材料的时候都起着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