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2009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语文2009年高考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

2009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词鉴赏09年全国卷Ⅰ)(12.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①②姜夔次石湖书扇韵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自石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湖居士。

:字尧章,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1155②姜夔(—1221 )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1答: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人”(2)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答:浮萍、村庄、绿岸、)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答案:(1 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2)(“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

反而享受田园之乐,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09(年全国卷Ⅱ)8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2(][注军城早秋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

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严武(726-765 [注])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二年(764 )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1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4答案:(1)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5(2)第四局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情怀。

心。

年北京卷)09(分)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③题。

(1012. (又题阻风三峰下)西江月黄陵庙张孝祥①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

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岳阳楼上。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

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

作者与”友人信中提到:“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

③准拟:准定。

②波神:水神。

①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一、二句点明行船的季节,描写洞庭湖上风浪未起时的景色。

B.三、四句有主观想象色彩,“鳞鳞细浪”实际指滚滚波涛。

C.五、六句写明日风向一转便可顺风行船,今晚露宿又有什么关系呢?D.七、八句写作者期盼到岳阳楼上听水下传来的《霓裳》曲。

②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3分)③在这首词中,作者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5分)答案:① D ②苏轼辛弃疾豪放派③第一问:达观、豪迈的胸怀第二问:略(09年江苏卷)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红江满.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殿里笙歌作。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答案:(1)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2)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3)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09年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题西溪无相院张先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

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4分)(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2)上句着眼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09年天津卷) 6分)13.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唐·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笋壳。

帙,包书的布套。

: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

箨(tuò)(1)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3)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09年重庆卷)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

(6分)【折桂令】问秦淮孔尚任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

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

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1)“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分)(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4分)答案:(1)借代、反问。

(2)通过“百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

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09年福建卷)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6分)江行[宋]严羽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答:(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09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小重山?端午[元]舒颉碧艾香蒲处处忙。

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细缠五色臂丝①长。

空惆怅,谁复吊沅湘②。

往事莫论量。

千年忠义气,日星光。

《离骚》读罢总堪伤。

无人解,树转午阴凉。

【注】①五色臂丝:荆楚风俗,端午节以五彩丝系臂。

②沅湘:沅水和湘水。

湘水支流中有泪罗江。

8.从全词看,“空惆怅”和“无人解”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阙和下阙作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答案:8.空惆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节厚重的历史内涵;表达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怀念之情。

无人解:抒发了作者不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怀,也表达了对屈原忠义节的崇敬。

9.手法:对比。

简析:上阕中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开成对比;下阕中世俗对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

(答“反衬”,且简析合理也可。

)(09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晚泊岳阳欧阳修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8.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6分)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答案:8.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因;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答出三处“月”所写不同景象,给3分;答出所写景象的作用,给3分。

意思答对即可。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处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境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答出思乡之情,给2分;答出以景寓情,给1分;具体答出景于情的关系,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09年江西卷))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14.喜外弟卢纶见宿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蔡家亲:表亲。

[注] )此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注。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答:两句,请从情景关系的角度分析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前人认为全诗动人之处在(2“4)其独到之处。

(答:)此诗表达了作者悲喜交加(或悲中有喜,喜中带悲)的感情。

答案:(1)以悲景写哀情;不着悲字而悲情自现(或寓情于景,不直接写情,而将情完全寄寓2 (。

在景物中)年浙江卷)(09分)(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2-23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