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1.哲学基础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
马克思教育理论的一个最重要的观点就是促进人的多方面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通过实践才能实现人的主体性,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来这一特征。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在实践中创造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寻求发展,而这种实践性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征。
第二,唯物辩证主义理论。
唯物辩证主义主张任何事的发展都有外因和内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事物发展的基础是由外因引起的,而事物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内因造成的,内因才是决定外因形成的关键作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就相当于是外因,而内因指的就是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发展建立基础,扮演着学习中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者,反映出教师在教学中的体现,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2.教育心理学基础
第一,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在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中,主要倡导“以学生为中心“、“做学习的自由人”的教育理念。
人本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学生看作独立的人,并具有独特意义的个体。
在教学过程中,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提出,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自发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避免自身的威胁,并及时给予学生安全感等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原则上也体现出了人本主义这一教育理念。
第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在学习上强调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构建性,通过知识点的学习能够对知识进行联系和梳理,形成系统的知识理论体系;二是强调社会互动性,学生通过互动交流,能够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见解,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三是学习的情境性,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当下的情境,从而更好的理解与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哲学理论还是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上,都是能够证明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比较科学并且可行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