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一民法的调整对象㈠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1民法调整以平等自愿为基础的财产关系财产关系是基于财产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所反映的平等自愿的特点,也是民法区别于行政法和经济法的界限。
2 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和财产流转关系财产归属关系是指财产所有和支配的关系,财产流转关系是指财产由一方向另一方转移而发生的关系。
财产流转关系多为有偿的,也有无偿的。
㈡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不是仅由民法调整,但主要由民法调整1主体地位平等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2 与人身不可分离3 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人身关系体现的是精神上的利益,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二民法的性质1 民法是私法不同社会的司法具有不同的社会性质,我国民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私法。
2 民法是权利本位法民法的基本任务是确认和保护民事权利3 民法是调整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民法规定的财产法确立了有关财产的归属及其转移的基本框架和规则4 民法是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基本法民法调整市民社会关系,重在保护市民的私权协调市民利益三民法的基本原则1民法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平等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本质和特征的集中反映,它反映了这些社会关系的一般规则和要求2 民法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民事法律规范整体的基本准则民法基本原则是就民事法律规范的整体而言,不同于各种具体民事法律制度的原则3 民法基本原则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和民法观念的综合反映民事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立法者的法律观念、价值取向对民事立法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定时期的国家政策,也会反映在民事立法政策上四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1 指导功能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均有指导意义2 约束功能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都有约束力3 补充功能在民事法律规范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法律规范起补充作用五诚实信用原则主要体现1 在设立或者变更民事法律关系时,不仅要求当事人诚实,不隐瞒真相,不做假,不欺诈,还应当给对方提供必要的信息2 民事法律关系建立后,当事人应当恪守诺言,履行义务,维护对方的利益,满足对方的正当期待3 民事法律关系终止后,当事人应当为维护对方的利益,实施一定行为或者不实施一定行为六民事法律特征1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与人身关系通过民法调整,形成民事法律关系2 民事法律关系是基于民事法律事实而形成的社会关系有民事法律规范和民事法律事实才会形成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3 民事法律关系是以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关系通常将民事法律关系以权利义务为内容,实际上包括了责任在内综上所述,民事法律规范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根据,民事法律事实是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原因,民事法律关系是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结果七民事权利的分类1 以民事权利所体现的利益的性质为标准,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除有特别规定外,具有财产因素的方面使用财产权的有关规定,具有人身因素的方面适用人身权的有关规定2 以民事权利的作用为标准,分为支配权,请求权,形成权,抗辩权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直接支配权利客体、具有排他性的权利请求权是指权利人请求义务人履行民事义务或者请求责任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权利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以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权利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力的权利3 以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为标准,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绝对权是指无需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即可实现,并可对抗不特定人的权利相对权是指必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才能实现只能对抗特定人的权利4 以民事权利的依存关系为标准,分为主权利和从权利主权利是相互关联的两个民事权利中,能够独立存在的权利从权利是不能独立存在而从属于主权利的权利主权利存在,从权利存在;没有从权利,无所谓主权利5 以民事权利和主体的关系为标准,分为专属权和非专属权专属权是指专属于某特定民事主体的权利非专属权是指不属于某特定民事主体专有的权利6 以民事权利是否已经取得为标准,分为既得权和期待权既得权是指权利人已经取得而可以实现的权利期待权是指将来可能取得的权力7 以权利发生的先后及相互关系为标准,分为原权和救济权原权是原有民事法律关系中存在的权利救济权是原权受到侵害或者有受到侵害的现实危险时发生的权力八法人的特征1 法人是社会组织法人作为社会组织体是区别于自然人生命体的关键所在2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只有具备法人的成立条件,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社会组织,才能取得法人资格3 法人是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具体表现为:独立的组织: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与组成法人的自然人的民事主体资格是彼此独立的独立的财产:法人的财产独立于出资者的财产独立的责任:法人的财产不足清偿债务时,法人的出资者不承担责任(另有规定除外)九法人应具备的条件1 依法成立法人组织的设立合法,法人的成立程序合法2 有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必要的财产或者经费是法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物质基础3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区别于其他法人,为了交易安全和便于国家主管机关监督十民事行为的特征1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事实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包括行为和非行为事实2 民事行为是民事主体实施的以发生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这一特征使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等非表意行为区别开来3 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构成要素的行为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是民事行为与事实行为的根本区别,也是民事行为的重要特征十一民事行为的分类1 以是否由当事人一方的意思可成立为标准,分为单方行为、双方行为、多方行为2 以民事行为发生的效果的内容性质,分为财产行为和身份行为3 有偿行为和无偿行为4 诺成性行为和实践性行为5 以民事行为的成立是否必须依照某种特定形式为标准,分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要式行为是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或者履行一定程序才能成立的行为不要式行为是指法律不要求特定形式,行为人自由选择一种形式即能成立的行为6 以民事行为内容上的主从关系为标准,分为主行为和从行为主行为无效或消灭的,从行为也随之无效或消灭7 根据民事行为有无的实质性内容,分为独立行为和辅助行为独立行为了独立实施,辅助行为是独立行为生效的条件8 根据民事行为与原因的关系,分为有因行为和无因行为有因行为是指与原因不可分离的行为无因行为是指行为与原因可以分离,不以原因为要素的行为十二意思表示的分类1根据意思表示应否向相对人表示,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又可分为对特定人的意思表示和对不特定人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一般于意思表示完成时,立即发生效力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必须于到达相对人时才发生效力2 对话的意思表示与非对话的意思表示二者的生效时间不同。
前者是意思表达到对方,处于客观上可了解的状态时起发生效力;后者是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的支配范围时发生效力3 独立的意思表示和非独立的意思表示独立的意思表示是指表意人独立完成且发生效力的意思表示非独立的意思表示是指必待他人的意思表示,始能成立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4 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明示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以语言、文字或者其他直接表意方法表示内在意思的表意形式默示的意思表示是从行为人的某种作为或者不作为中推断出来的意思表示5 健全的意思表示与不健全的意思表示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出于真心及自由的所为的表示不健全的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并非出于真意的或者不自由的意思表示十三民事行为的成立要件1 一般成立要件指一切民事行为成立所必不可少的共同要件,包括当事人;意思表示;标的(行为的内容)2 特别成立要件指成立某一具体的民事行为,除需具备一般条件外,还须具备的其他特殊事实要素十四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1 实质要件民事行为的有效要件有三项: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妥当2 形式要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民事行为还需具备形式要件才发生效力民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的区别1 着眼点不同:前者着眼于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律构成要素,而在法律上视为一种客观存在;后者着眼于成立的民事行为因符合法定的有效条件,而取得法律认可的效力2 判断标准和构成要件不同:前者着眼于表意行为的事实构成;后者着眼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的效力3 发生的时间不同:民事行为具备法定构成要素即为成立,自具备法定有效要件时生效4 效力不同:民事行为成立即生效的,当事人主要负担约定义务,可能产生的主要民事责任是违约责任;民事行为成立后不能生效或者被撤销或在未生效之前,当事人主要负担法定义务,主要承担缔约过错责任十五附条件民事行为的分类1 按照条件对民事行为效力所起的作用不同,分为延缓条件和解除条件附延缓条件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要在所附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作用是推迟民事行为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发生法律效力附解除条件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中所确定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在所附条件成就时就失去法律效力。
作用是使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失去法律效力2 肯定条件和否定条件附肯定条件的民事行为是指以发生某种客观事实为其条件的内容附否定条件的民事行为是指以不发生某种事实为条件的内容十六无效民事行为的分类㈠行为人不具有行为能力的民事行为1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行为分为可以实施的民事行为和不得实施的民事行为2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不能独立实施的民事行为未得到法定代理人允许的单方行为认定该民事行为无效㈡意思表示不自由且损害国家利益的民事行为只有该行为结果损害国家利益时才绝对无效㈢内容违法的民事行为1 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双方为牟取不正当的利益,互相勾结串通而实施的有损于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为2 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为规避法律达到违法目的而实施的以合法形式出现的民事行为3 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民事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的行为结果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的民事行为4 违反法律禁止规定或者强行规定的民事行为十七可撤销的民事行为的种类1 因重大误解的民事行为2 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须是有偿行为;须于行为成立时内容明显违反公平原则;该不公平结果是表意人无经验或者相对人利用优势地位所致3受欺诈而实施的民事行为4 受胁迫而实施的民事行为5 乘人之危的民事行为十八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的分类㈠欠缺民事行为能力的行为1 法定代理人的追认权追认权的性质追认的主体追认的方式追认的效力2 相对人的催告权与撤销权相对人的催告权相对人的撤销权㈡无权处分的行为1 无权处分行为经权利人追认的,自始发生效力2 处分后取得权利的,自始发生效力3 对无权处分行为权利人不追认,处分后也没有取得处分权的,自始对权利人不发生效力㈢无权代理的行为十九代理的特征1 代理人在代理权限之内实施代理行为2 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代理行为3 代理行为是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4 代理行为是直接对代理人发生效力二十无权代理的特征1 行为人所实施的民事行为,符合代理行为的表面特征,即以被代理人的名义独立对相对人为意思表示,并将其行为的法律后果直接归属他人2 行为人实施代理行为不具有代理权,没有代理权包括未经授权、超越代理权和代理权终止三种情况3 无权代理行为并非绝对不能产生代理的法律效果,在经被代理人追认的情况下,无权代理变为有权代理二十一无权代理的效力1 被代理人的追认权无权代理经被代理人追认,变为有权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