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鉴赏【复习要点】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掌握山水田园诗的阅读方法和解题思路。
【知识梳理】一、概念:所谓的山水诗,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中国山水田园诗渊源流长,诗人们以自然山水或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
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储光羲、常建等。
到了盛唐时代,我国山水田园诗进入了繁荣时期。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有三:一是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
二是形神兼备,物我契合。
三是具有更深厚的思想内涵,寄托了高尚情操和身世之感。
盛唐山水田园诗总体特点:风格清新、韵致高远、神韵天成。
有两类风格:一是“清”,以王孟为代表。
孟浩然清淡。
王维追求“神似”,追求空灵的意境,寄寓佛理禅趣;追求画意,将绘画的技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中。
此类诗常见的意象有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墟里、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二是“雄”,以李杜为代表。
李白雄奇豪迈,杜甫早年英气豪迈。
表现在描写对象上则通常是一些高大、流动、充满阳刚美的自然山水。
艺术手法:大胆的夸张、丰富奇特的想象、神话传说的运用。
二、思想内容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因美景而产生的愉悦心情。
①王维《汉江临泛》: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翁即山简,晋人,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②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怀才不遇的苦闷。
①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②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表达对归隐生活、宁静平和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①《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①《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②《村居》(张舜民):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①《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②《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三、艺术特色1.动静角度:①动静结合例如:《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以动衬静例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2.感觉角度:①绘形、绘声、绘色例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②色彩映衬例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3.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4.表现手法: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也叫点面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5.描写技巧:①工笔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②白描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6.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四、考查重点理解、分析山水田园诗中的艺术形象及思想感情;区辨及鉴赏诗中表达技巧及其作用;鉴赏诗作名家的语言风格。
2【方法点拨】1.把握诗人所写“景”与“物”的特征和寓意。
诗中所写“景”与“物”,即意象。
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又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如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不仅点明了景物、时节,还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的伤感情绪。
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也有同样效果。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少年游①柳永参差烟树灞陵桥②,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悴楚宫腰。
夕阳闲淡秋光老,离思满蘅皋。
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注】①此词为作者晚年游长安所作。
②霸陵桥:又叫灞桥,在长安东。
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这首词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请简析。
【答案】词人借助灞桥、古柳、夕阳、阳关等寓意深远的意象,描绘了深秋傍晚时分灞桥萧山衰败之画面,抒发离愁别绪、羁旅不遇的无限伤感。
【解析】找准用哪些意象来描绘画面,这些意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情感,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词。
【答案】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上片通过“细风”“斜柳”“春水”“烟雨”等意象,描绘出超然台下“春未老”的景象,下片用“咨嗟”“休对”“且将”等词语,抒发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
【解析】“情”“景”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两个概念,古人对此曾有过不少解释。
清王夫之曾说:“古人绝唱句多景语……而情寓其中矣。
”这首词作写了作者登超然台时的所见所闻。
但作者不是为3景而写景,而是景中含情。
联系诗人的生平,联系这首诗写作的时间,作者诗中透露出的这种无奈、思乡之情也就不难理解了。
3.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琅琊溪①[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
【解析】理解作品特别注意细读注释。
词作写作背景在注释中作了交代,是作者在被贬的境况时的作品,在这样的处境中,要么是宣泄被贬后内心的郁闷,要么是寄情山水的愉悦。
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是冬末春初时节,选择意象蕴含冬去春来欣喜之意味,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闲适、悠然的情怀。
4.掌握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常用的写作技巧及作用。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
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掌握描写景物的技巧,并结合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动静相衬(“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南邻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
4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请从“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角度赏析本诗画线句。
(4分)【注】虚实相生:逼真描写的“景、形、境”为“实境”,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为“虚境”。
——出自《文学意境的特征》【答案】画线句描绘了一幅江村月下送别图:月色、村落、白沙、翠竹、渡口,营造了如梦幻般恬静的意境(2分),此景此境不由让人联想:“南邻”热诚好客,主客相谈甚欢,客人竟日淹留,人之情之神韵“见于言外”(2分)。
【解析】虚实相生是写景诗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眼前之景为“实”,想象之景、言外之意、景中之情为“虚”。
本题考查从诗中所写之景来揣摩作者表达的言外之情,创设的画外之“境”。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