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安全技术核查指南访谈一、输血告知见输血知情同意书,1、输血治疗必要性;2、输血风险(传染病、不良反应);输血方式:异体/自体二、替代异体输血的方法(1)自体输血:包括预存式自体输血(输血科负责,河南省未开放),术前稀释式自体输血、术中回收式(术中)自体输血等方式。
我院暂未开展。
(2)用药物替代输血治疗输血的药物替代物包括能替代血液扩充血容量的液体,以及能改善止血效果和加强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的药物。
1. 扩容治疗目前主张尽可能用非血液液体,即晶体液和胶体液,供静脉输注以补充血浆容量并维持胶体渗透压,可供临床应用的血浆代用品有右旋糖酐、羟乙基淀粉和明胶制剂。
2. 红细胞的药物替代治疗:红细胞生成素(EPO)等。
3. 血小板的药物替代治疗:血小板生成素(TPO或MGDF或c-Mpl 配体)、白介素-11(IL-11)等。
4. 白细胞的药物替代治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3(IL-3)等。
三、输血前开展的贫血筛查和治疗(1)贫血筛查1.血常规检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外周血涂片等。
2.骨髓检查3.贫血的发病机制检查:如缺铁性贫血的铁代谢及引起缺铁的原发病检查;巨幼细胞贫血的血清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测定及导致此类造血原料缺乏的原发病检查;失血性贫血的原发病检查;溶血性贫血可发生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血钾增高、间接胆红素增高等。
有时还需进行红细胞膜、酶、珠蛋白、血红素、自身抗体、同种抗体或PNH克隆等检查;骨髓造血细胞的染色体、抗原表达、细胞周期、基因等检查;以及T细胞亚群及其分泌的因子或骨髓细胞自身抗体检查等。
四、输血前常规开展凝血功能筛查及凝血异常的治疗(1)凝血功能筛查:血小板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由PT计算得到的PT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血栓弹力图(TEG)等。
(2)治疗1.补充凝血因子:一般可用新鲜血浆,抗血友病球蛋白浓缩剂、冷沉淀物或凝血酶原复合物浓缩剂(含因子Ⅸ、X、Ⅶ、Ⅱ)、新型vWF制剂。
2.DDAVP有抗利尿及动员体内贮存因子Ⅷ的作用,主要用于轻症血友病甲患者。
3.抗纤溶剂能保护已形成的血凝块不溶解,可用于口腔伤口及拔牙时止血,应注意引起血尿,在尿道内形成小血凝块可致尿路阻塞的危险。
4.发现病因:如血管性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症、严重肝病所致的凝血异常,治疗基础病,补充缺乏药物或凝血因子。
五、采取必要的外科和麻醉等技术减少患者出血(1)外科常用止血药有哪些?三类止血药物作用机制介绍:1. 作用于血管的止血药物:酚磺乙胺、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生长抑素、卡巴克络。
2. 作用于凝血系统功能的止血药:维生素K1、巴曲亭、凝血酶、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硫酸鱼精蛋白。
3. 作用于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止血药:氨甲环酸、氨甲苯酸、氨基乙酸、抑肽酶、二乙酰氨乙酸乙二胺。
(2)麻醉技术止血:如前臂远端麻醉及止血带技术(3)介入止血六、熟练掌握血液成分输注指征(一) 外科输血原则:血容量损失在20%以内,使用晶体及胶体液;失血达血容量20%~50%时,加输红细胞;失血超过血容量50%时,加输新鲜冰冻血浆、白蛋白;失血超过血容量80%以上时加输血小板和冷沉淀。
1 悬浮红细胞用于需要提高血液携氧能力,血容量基本正常或低血容量已被纠正的患者。
低血容量患者可配晶体液或胶体液应用。
1.1血红蛋白>100g/L,可以不输。
1.2血红蛋白<70g/L,应考虑输。
1.3血红蛋白在70~100g/L之间,根据患者的贫血程度、心肺代偿功能、有无代谢率增高以及年龄等因素决定。
2血小板用于患者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伴有出血倾向或表现。
2.1血小板计数>100×109/L,可以不输。
2.2血小板计数<50×109/L,应考虑输。
2.3血小板计数在50~100×109/L之间,应根据是否有自发性出血或伤口渗血决定。
2.4如术中出现不可控渗血,确定血小板功能低下,输血小板不受上述限制。
3新鲜冰冻血浆(FFP):用于凝血因子缺乏的患者。
3.1 PT或APTT>正常1.5倍,创面弥漫性渗血。
3.2 患者急性大出血输入大量库存全血或悬浮红细胞后(出血量或输血量相当于患者自身血容量)。
3.3 病史或临床过程表现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凝血功能障碍。
3.4 紧急对抗华法令的抗凝血作用(FFP:5~8ml/kg)。
(二) 内科输血原则:1 红细胞:用于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
(1)急性贫血:失血量<600ml ,不输血;失血量800~1000ml 时,可考虑输血;失血量在1500ml 以上,需要输血。
(2)慢性贫血:Hb <60g/L或红细胞压积<0.2。
(3)慢性贫血:Hb 60~100g/L,伴有明显症状者(心悸、头晕、乏力)。
2 血小板:血小板计数和临床出血症状结合决定是否输注血小板,血小板输注指征:2.1 血小板计数>50×109/L 一般不需输注;2.2 血小板10-50×109/L 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决定,可考虑输注;2.3 血小板计数<5×109/L 应立即输血小板防止出血预防性输注不可滥用,防止产生同种免疫导致输注无效。
有出血表现时应一次足量输注并测CCI值。
CCI=(输注后血小板计数-输注前血小板计数)(1011)×体表面积(m2)/输入血小板总数(1011)。
注:输注后血小板计数为输注后一小时测定值.CCI>10者为输注有效。
3 新鲜冰冻血浆:用于各种原因(先天性、后天获得性、输入大量陈旧库血等)引起的多种凝血因子Ⅱ、Ⅴ、Ⅶ、Ⅸ、Ⅹ、Ⅺ或抗凝血酶Ⅲ缺乏,并伴有出血表现时输注。
一般需输入10~15ml/kg体重新鲜冰冻血浆。
4 病毒灭活冰冻血浆:补充稳定的凝血因子。
5 洗涤红细胞:用于避免引起同种异型白细胞抗体和避免输入血浆中某些成分(如补体、凝集素、蛋白质等),包括对血浆蛋白过敏、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和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的患者。
6 冷沉淀:主要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Ⅷ缺乏症患者。
严重甲型血友病需加用Ⅷ因子浓缩剂。
(三) 新生儿输血原则:1. 急性失血的输血:有呼吸困难,HCT <0.40;有血容量不足表现,面色苍白、心率>160次/分,收缩压>50mmHg ;48小时内失血量血容量的10%,HCT <0.45。
2. 慢性失血的输血:出生后一周内HCT <0.30, 心率>160次/分,伴心脏扩大的中度至极重度贫血;Hb <100g/L伴有贫血症状;Hb <130g/L伴严重呼吸困难; 出生时Hb <130g/L;失血量已达血容量的10%。
3. 早产儿贫血的输血:与急性失血有关的休克;72小时内,累积丢失血容量>10%;Hb <130g/L或HCT<0.4并伴有急性心肺疾病的早产儿; 早产儿生理性贫血Hb <80~100g/L或HCT <0.25~0.30, 临床因贫血已产生不利的影响;贫血导致充血性心衰者,可于2~4小时内谨慎输注浓缩红细胞5ml/kg。
(四) 成分血液:1. 红细胞:200毫升全血制备的红细胞及添加剂为1个单位,约180ml 。
70Kg 体重成人输注2U可使血红蛋白升高约10g/L。
婴儿每公斤体重输注红细胞10ml 可使血红蛋白升高约30 g/L。
2. 血小板:机采血小板1个治疗单位(10个制备单位) 含血小板≥2.5×1011个。
70Kg 体重成人输注1个治疗单位机采血小板, 约提升血小板20×109/ L。
成人出血2000mL ,可考虑补充机采血小板1治疗单位。
3. 血浆:新鲜冰冻血浆含有全部凝血因子,而普通冰冻血浆仅含稳定凝血因子。
一般凝血因子缺乏初次输注冰冻血浆剂量在15ml/Kg体重左右,大出血和手术的初次剂量在30~60ml/Kg体重,多数凝血因子水平将上升25%~50%。
4. 冷沉淀物:1个单位冷沉淀物由400 ml全血分离出的血浆制备而成,容量为20~30 ml,含有因子Ⅷ和因子X Ⅲ约100IU 、纤维蛋白原150~200 mg,还含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免疫球蛋白等。
常用剂量为1.0~1.5个单位/10kg体重,使纤维蛋白原水平维持在0.5~1.0g/L。
成人出血2000mL ,可考虑补充冷沉淀10 单位。
七、输血不良事件的界定和分级(一)不良事件:在输血之前,期间及后期发生的非计划的和意想不到的事件。
不良事件包括事故和不良反应。
(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级Ⅰ级为警告事件,是指患者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为不良后果事件,指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是未造成后果的事件,虽然发生的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未形成事实。
八、如果评估患者发生输血不良反应,描述应做些什么?输血反应的应急预案:1. 严格执行输血查对制度(需两人仔细查对并签名),保证血液质量安全。
2. 发生输血反应(如皮疹、高热、寒战及生命体征变化)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输血器,改输生理盐水。
3. 发现输血反应立即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和科主任。
4. 若为一般性过敏反应,遵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地塞米松等)、吸氧等治疗措施。
5. 监测生命体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种记录。
6. 若有并发高热时按高热护理常规。
7. 应保留血袋及输血器,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抽取病人血样和余血一起送检验科和输血科进一步检测。
8. 填写输血反应报告卡,上报输血科、医务部及护理部等相关科室。
9. 安慰病人,消除紧张情绪;病人或家属有异议时,应按有关程序对剩余血液、输血器进行封存、及时送检。
常见输血反应汇总表(一)、免疫反应溶血反应:急性溶血反应:症状体征沿静脉走向烧灼感;腰背疼痛,面部和胸部潮红,出血,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血红蛋白血症,血红蛋白尿,休克,血管塌陷。
护理措施1. 停止输血2. 立即呼救3. 留取反应后的第一次尿标本4. 保护肾功能5. 治疗休克6. 用胶导致发热反应的原因:80%--90%由白细胞过敏原产生的致敏反应。
信阳市全部采用去白悬浮红细胞,最大限度降低发热反应。
过敏反应的原因:由血浆蛋白IgA引起。
如有过敏史,应输注洗涤红细胞。
输血前禁止用各类药物,包括抗过敏药。
九、输血绿色通道及非同型输血管理规定(一)非同型输血管理1、如不能采取同型输血或自身输血时,可采用配合型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