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
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

63例患者于清晨空腹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疗程4周)为对照组,63例患者于清晨空腹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次、1次/d、疗程4周)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C反应蛋白浓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大剂量阿司匹林(300 mg/d)的疗效好于小剂量(100 mg/d),临床指标可得到明显改善,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标签:剂量;阿司匹林;急性脑梗死;疗效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疾病,随着饮食结构的不断改变和身体功能的逐渐减弱,该病多发于老年人,且发病率近年来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1-3]。

有研究表明,机体内血小板活性的异常增高是诱发动脉内早期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4]。

阿司匹林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抗血小板活性药物,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显著[5-6]。

为了探讨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本院选取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采用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进行对比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11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年龄56~71岁,平均(64.8±10.2)岁,病程5~24 h,平均(8.1±3.4)h,其中,男性67例,女性59例。

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且经颅脑CT或MRI 确诊。

排除患有心肺功能异常、肝肾功能异常、血液病、高血压、近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或抗凝剂或抗感染药物的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63例患者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为对照组,63例患者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为观察组,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于清晨空腹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四川省旺林堂药业有限公司生产),100 mg/次、1次/d、疗程4周。

观察组患者于清晨空腹口服大剂量阿司匹林,300 mg/次、1次/d、疗程4周。

对于老年患者出现腹部不适、血压异常升高、反酸等消化道病症时,可给予其奥美拉唑20 mg/d进行预防性治疗。

1.3 评定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参考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最低0分,最高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

临床疗效的评定标准,(1)显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以上,病残程度为0~2级。

(2)有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30%~59%,病残程度为3~4级。

(3)无效: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不足30%,甚至患者发生死亡。

总有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0.05)。

2.3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显示见表3,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引发的叠加反应出现的机体损伤,常伴有血小板活性的异常增高,及早阻断机体内血栓的扩张,进行有效溶解血栓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急性脑梗死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复发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急性脑梗死发生6 h后,机体内会生成大量的自由基,若不能及时处理,将诱发瀑布式连锁反应,诸如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和兴奋性氨基酸细胞毒性作用等,进一步恶化患者的病情,损伤脑细胞。

阿司匹林是目前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环氧化酶-2抑制剂,可有效抑制机体内血栓素A2的形成,起到抗血小板的效果,进而保护机体的神经功能,具有不可逆性,在患者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早期和晚期均能发挥良好效果。

由于环氧化酶-2抑制剂在患者机体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使得患者更耐受,更易为患者所接受。

大剂量的阿司匹林同时还具有促进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抗动脉硬化、抑制机体炎性反应、抗氧化、抗自由基等功效,而小剂量阿司匹林未能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药物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对机体有一些刺激作用,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胃肠道刺激病症,严重时可发生大便隐血,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可适时调整药量。

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下降,说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条件下患者的临床指标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观察组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大剂量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更好,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更为明显。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说明经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的治愈效果更好。

观察组
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说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条件下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均得到了明显改善。

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大剂量阿司匹林治疗的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为良好。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大剂量阿司匹林诱发的胃肠道刺激病症和大便隐血较为严重,进而增加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所以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可采用大剂量治疗,适当时候减少药量以免诱发不良反应发生,效果可能更好。

综上所述,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大剂量阿司匹林(300 mg/d)的疗效好于小剂量(100 mg/d),临床指标可得到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Yasuyuki O,Yoshiki T,Kazuhiro H,et al. Metabolic Syndrome is a Risk Factor for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 Younger Elderly Kurashiki Population[J].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2012,21(3):231-239.
[2] S.M Yeh,J.J Lee,C.C Hung,et al.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in a patient with nodular glomerulopathy—A typical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J].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2011,27(1):43-48.
[3] J Kim,T.J Song,J.H Park,et al. Different prognostic value of white blood cell subtyp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J]. Atherosclerosis,2012,222(2):464-467.
[4] 林文华,吴江. 炎症对动脉粥样硬化及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J].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7,24(6):750-752.
[5] 赵真,包正军,罗霄鹏,等.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比较[J]. 卒中与神经疾病,2012,19(3):170-172.
[6] 董芳,闫冰,张学全,等. 不同剂量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对比[J]. 社区医学杂志,2012,10(7):1-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