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与教学法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评价目标】1、了解教育的本质。
2、理解学校教育的概念与特征。
3、理解原始社会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
5、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第一节教育的发展一、教育的概念“教育”的词源最早将“教育”作一词连用的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一)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1.动物界的“教育”与人类教育的三大区别;2.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活动,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二)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教育活动与人类其他活动在对象、目的、方式三个方面的特殊性表现;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1、学校教育:由专门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的特点:可控性、专门性、相对稳定性。
(四)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1、终身教育的提出;2、“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带来了一个学习化的社会,带来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方式上、教育性质上。
二、教育的历史形态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教育形态的分类(一)按教育的正规化程度:非形式化教育形式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二)按实施教育的机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1.家庭教育的特点:具有启蒙性、具有随机性和经验性、具有个别性。
2.社会教育的特点:①社会教育具有对象的全民性。
②社会教育具有地点的广泛性。
③社会教育具有内容的实用性。
④社会教育具有时间的终身性。
⑤社会教育具有形式的开放性。
(三)按教育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存在方式: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等三、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二)古代社会教育1、学校产生的三个条件;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
2、古代学校教育的六个特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阶级性、保守性、个别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开始出现专科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萌芽。
(三)现代教育形态1.现代教育的五个特点;①现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性。
②现代教育逐步走上了大众化道路。
③现代教育日益科学化。
④班级授课制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⑤现代教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教育系统2、现代教育发展的七个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社会化、生产化、民主化、国际化、现代化、多元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中学教师学习的是普通教育学。
(二)普通教育学的任务1、理论建设2、实践应用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学记》等《学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昆体良代表著:《理想国》、《论演说家的教育》苏格拉底问答法分三步:第一步称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产婆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西方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
(二)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1、教育学独立学科的标志: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1592--1670)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卢梭代表作《爱弥尔》康德第一次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
2、规范教育学的建立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形态的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强调的“三中心”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美国教育家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著作是《民本主义与教育》,他强调的“三中心”是“学生中心、生活中心、活动中心”3、教育学的多元发展与理论深化凯洛夫(前苏联):《教育学》(1939)特点: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阐述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教育学杨贤江(李浩吾):《新教育大纲》(1930)特点:我国第一本试图以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教育的著作布卢姆(美国):“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掌握学习”特点:把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1963)特点:提出了“学科基本结构”的观点赞可夫(前苏联):《教学与发展》(1975)特点:强调发展学生智力,系统阐述学生学习过程,“实验教学论”巴班斯基(前苏联):“教学过程最优化”保尔•朗格朗(法国):“终身教育”(三)教育学研究在当代的发展趋势(四)教育学的研究方法1、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类比方法、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比较方法和分类方法;分析方法和综合方法;系统方法;自下而上的方法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2、常用的教育学研究方法观察法、文献法、调查法、实验法、比较法、个案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评价目标】1、理解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的关系。
2、掌握学校文化、学生文化的特征。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和教育的享受权2、政治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3、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制度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培养合格公民、造就政治人才2、传播思想、形成舆论3、促进社会政治民主化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的规模与速度3、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有制约作用4、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革有决定作用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实现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3、人力资本理论舒尔茨(美国)1960年12月“人力资本投资”演讲“人力资本”: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它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人力资本是资本的形态,它是未来薪水和报酬的源泉;是人的资本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2、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3、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促进学校教育专业与结构的调整与更新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三、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的知识结构和教育内容2、信息技术改变着教学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平台.传统的学校教育与网络教育的不同:(1)传统学校教育是“金字塔形”的登记制教育,网络教育是“平等的”开放式教育;(2)传统学校教育由他人掌握的“筛选制度”评定优劣,网络教育依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评定;(3)传统学校教育是“年龄段教育”,网络教育是“跨年龄段教育”或“无年龄段教育”;(4)传统学校教育存在时空限制,网络教育是跨时空的教育。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文化的表现形态:1.物质形态文化2.制度形态文化3.观念形态文化4.活动形态文化5.心理、行为形态文化教育与文化传统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社会文化发展提高了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2、社会文化发展促使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3、社会发展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4、文化发展影响教育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教育是社会文化得以保存和传递的重要手段;2、教育是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手段;3、教育是社会文化创造和更新的重要手段。
三、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界说学校文化指学校全体员或大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学校全体员或部分成员共同遵守的观念和行为;2、既可有积极也可有阻碍作用;3、核心是各郡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
(二)学校文化的特征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很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
(三)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2、学生文化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生成性。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评价目标】1、理解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和基本规律;2、理解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3、理解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4、理解基础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基本任务。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方面的积极变化的过程。
1、身体发展:个体有机体各组织系统的健康发育和体质增强2、心理发展:个体有规律的心理变化(包括认知因素和各种非认知因素)3、两者关系:个体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的统一体。
身体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的发展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1、内发论:人自身内在需要,孟子、柏拉图、弗洛伊德、威尔逊、格塞尔等2、外烁论:外在力量:环境、教育等,荀子、洛克、华生;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结合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阶段,不同方面)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体和心理)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4、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性别、身心构成)5、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感官互补,心理和生理机能互补—精神和疾病)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对教育的启示(1)顺序性→循序渐进(2)阶段性→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
(3)不平衡性→发展的关键期(4)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5)互补性→注重培养学生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违背了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遗传的概念: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二)遗传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地位: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其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超常者,弱智;优生)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一)成熟的概念(二)成熟对个体身心发展的意义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一)环境的概念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